“危難之際,每個國家公職人員都麵臨著嚴峻考驗,務必要站在抗震救災第一線,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災工作,這樣老百姓才會放心。搶救人的生命,是我們這次救災工作的重中之重,現在要抓緊時間。對於被困人員,隻要有一線生還的希望,我們就要用百倍的努力,把他們搶救出來。你們是老百姓選出來的帶頭人,抗震救災,重建家園是你們的神聖使命,中央政府和國防軍會全力支持你們,你們也要為老百姓做出表率,團結大家,同舟共濟,爭取把災害的損失降低到最低,我拜托大家了。”吳宸軒在給海原、固原、靜寧等重災區縣的縣知事和其他政府官員的動員會上作了如是發言。
麵對災民安置點的老百姓,吳宸軒在視察安置點的時候給老百姓講話:“鄉親們,這場災害確實太大,地震可以移動山,可以堵塞河流,但是動搖不了我們中國人民的意誌。隻要我們大家在災難麵前團結一致,互相幫助,共同艱苦奮鬥,就一定能夠戰勝這場災害。你們的親人就是我們的親人,你們的孩子就是我們的孩子。我在這裏能感同身受的體會到大家失去親人朋友的痛苦,但是為了活著的人們,為了我們的下一代,為了我們能重建我們美好的家園,我們還不能光沉浸在悲痛裏。活著的人的努力、你們的幸福生活就是對死者的最好安慰。請大家信任政府,相信國防軍,我們一起努力,絕不向災難低頭,堅持下來就一定能戰勝災難,一定能爭取到我們幸福的明天。帝國與你們同在,我吳宸軒與你們同在。”
“中華民主帝國萬歲!大元首陛下萬歲!”安置點裏響起的口號聲點燃了固原縣城的夜空,災民們自發的組織起來,在縣政府幸存的官員組織下,成立了各種自救互救隊,清理廢墟、修路挖溝,重建房屋,恢複耕作,一片死寂如同鬼域的災區再次煥發了勃勃生機。
“政府和國防軍是不會忘記受災的偏僻山村。我們走。”剛剛得到一刻休息的吳宸軒聽說固原的一個村莊被滑坡淹沒,由於天黑路遠,這個村子隻有兩個早起的農夫跑到縣城求救,但是大家都沒有心思去救援這個偏僻的小村莊。吳宸軒帶著大公子吳泰乾和一個警衛連連夜徒步趕往那個叫胡家灣的村子,在一整天的搜素救援之後,隻有三名兒童和兩名成年人獲救,全村三百多口人遇難。當幾十具從坍塌的窯洞裏拖出來的遺體擺在村頭的打穀場上。吳宸軒站在隊伍前列,摘下鋼盔,默默的給這些遇難者三鞠躬,表達了他作為一國領袖對自己遇難的國民的哀悼。
按照《西北日報》在帝國二年3月的地震災情調查表,海原縣最終死亡人數約為1.5萬餘人,被壓斃的牲畜有7萬餘頭,房屋則倒塌了8/10,.半年後,地震災害研究中心的謝家榮院長-在“谘呈政務院民政部”的正式官方文件,則將海原大地震的死亡人數確定為6.3萬餘人,其中海原縣死亡人數占總人口的19%。
受災第二嚴重區域為固原縣,當時呈報的死亡數字為1萬餘人。後來的地震災害調查隊去固原進行地震考察時,還能看見不少的地震遺跡:厚厚的磚築城牆還在,南城門上刻著“鎮秦門”幾個大字(現城牆已經被拆除),該縣董福祥神道碑及碑亭橫截為二,上段與下段裂而不坍,其中下段扭轉了方向。
海原大地震是自明代陝西關中大地震後,發生在西北地區的最大地震,也是世界地震史上,烈度最高的地震。曆史上的這次地震共造成28.82萬人死亡,約30萬人受傷,雖然在吳宸軒和帝國上下的共同救援下這一數字下降到了6.3萬人遇難,19萬人受傷,但是依然稱得上是傷亡慘重。全球96個地震台記錄到此次地震,餘震則持續三年時間。很多海原的遇難者後代,也已遷徙到周邊各省,每年的12月16日,地震遇難者公墓這裏會陸續從甘肅、青海、陝西及寧夏其他地方湧來上千名祭祀者。
在華的外國人驚奇的發現地震後的中國,卻出現了驚人的變化,從政府到老百姓,從商人到國防軍,平日裏的派係攻訐,自私自利的現象幾乎都銷聲匿跡了。在這次抗震救災中,中華民族那種濟困扶危,團結互助的精神幾乎成為每個中國人都具備的品質。一個團結向上的中華民族在災難麵前浴火重生,這或許就是吳宸軒在災區的一所學校的黑板上寫下的“百折不撓、多難興邦”的深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