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九十八節 如箭在弦的入侵(2 / 2)

在但澤和走廊的會談破裂後,德國幾個月內與波蘭之間沒有任何外交互動。西塔拉也知道,自從太初十六年4月起,英法兩國為遏止德國而與紅俄談判,但前兩者僅欲紅俄提供幫助,卻不願在紅俄同樣受到攻擊時援助,談判遂陷入膠著,再加上紅俄與德國國境並未相接,若要與德軍戰鬥就得通過波蘭或羅馬尼亞的領土,而這兩個國家卻都不同意其軍隊通過,尤其是波蘭,貝可勒爾認為若與紅俄同盟隻會激怒西塔拉,讓戰爭提早爆發。西塔拉見此,便於8月23日派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前往紅俄,於當天晚上簽訂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又稱“莫洛托夫-裏賓特洛甫條約”),有效時限為十年,國際上對德蘇的關係改變感到震驚,原先這兩個國家在意識形態上是完全對立的。然而《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並非僅有保證兩國安全的效用,其中還附加了一項秘密協定:兩國共同瓜分東歐,包括波蘭、波羅的海諸國、羅馬尼亞等國家,以波蘭來說,他將被德蘇兩國共同瓜分,前者取得49%的領土,剩餘則劃給紅俄,兩國不但將共同出兵打擊波軍,在德國因進攻波蘭而遭英法宣戰時,紅俄將會維持中立,波蘭即因此將麵對曆史上德國與俄羅斯的第四次瓜分。

在英國的催促下,太初十六年8月29日上午,德國發布了最後一次的外交聲明,同時,《白色方案》的時程表必須重新修正。當晚,德國政府作出回應,除了要保護波蘭的德國少數民族外,德國還要收複但澤以及波蘭走廊(先前西塔拉僅要求於走廊建立高速公路,現要取得走廊全境),西塔拉已經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一場真刀真*槍的戰爭,因此他打算避免掉先前捷克斯洛伐克時西方國家介入的問題,並欲分化波蘭和西方國家的關係,因此提出了有一個附帶條件:前來的波蘭全權代表必須在一天的時間內抵達柏林來簽署一項協議。英國的張伯倫內閣仍為可以繼續進行談判而感到高興,但若考慮到德國規定波蘭全權代表要在限時一天的時間裏抵達,這個難以達成的限時行動也意味著此為德國的最後通牒。8月30日至8月31日間的淩晨,裏賓特洛甫向英國大使宣讀了德國的十六項要求,而當英國大使內維爾?漢德遜要求將該文件副本轉交給波蘭政府時,遭裏賓特洛甫拒絕,理由是“波蘭代表未能在午夜前抵達。”當波蘭大使約瑟夫?利普斯基於當日中午抵達柏林、求見裏賓特洛甫時表示,波蘭願意考慮與德國進行談判,但他也承認自己沒有全權能簽署任何協議,裏賓特洛甫便毫不客氣的命令衛兵將他趕走。不久,德國的廣播宣布波蘭否決了德國的提議,因此談判終止。下午四點,西塔拉決定將攻擊行動於隔天早上4時45分展

太初十六年9月1日淩晨4時45分,德軍轟炸機群呼嘯著向波蘭境內飛去,目標是波蘭的部隊、軍火庫、機場、鐵路、公路和橋梁。幾分鍾後波蘭人便第一次嚐到了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來自空中的突然死亡與毀滅的滋味。邊境上萬炮齊鳴,炮彈如雨般傾瀉到波軍陣地上。約1小時後,德軍地麵部隊從北、西、西南三麵發起了全線進攻。同時,停泊在但澤港外偽裝友好訪問的德國戰艦“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號也突然向波軍基地開炮。波軍猝不及防,500架第一線飛機沒來得及起飛就被炸毀在機場,無數火炮、汽車及其它輜重來不及撤退即被摧毀,交通樞紐和指揮中心遭到破壞,部隊陷入一片混亂。德軍趁勢以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為前導,很快從幾個主要地段突破了波軍防線。

當天上午10時,西塔拉興奮地向國會宣布,帝國軍隊已攻入波蘭,德國進入戰爭狀態。他宣稱,“從現在起,我隻是德意誌帝國的一名軍人,我又穿上這身對我來說最為神聖、最為寶貴的軍服。在最後的勝利之前,我決不脫下這身軍服,要不就以身殉國。”西塔拉的演說激起了議員們一陣陣狂熱的歡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