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規模的機械化部隊大進軍。在這場大進軍中,德國本土出產的裝甲兵創始人古德裏安也成功地實踐了他的裝甲兵理論,率領第19裝甲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第19裝甲軍隸屬北路集團軍群第4集團軍,轄有1個裝甲師、2個摩托化師和1個步兵師。它既是第4集團軍的中路,又是集團軍的攻擊前鋒。開戰後,古德裏安率部迅速突破波蘭邊境防線,9月1日晚渡過布拉希河,9月3日推進至維斯瓦河一線,完成了對“波蘭走廊”地區波軍“波莫瑞”集團軍的合圍。古德裏安戰後在其回憶錄中描述道:“到9月3日,我們對敵人已經形成了合圍之勢——當前的敵軍都被包圍在希維茲以北和格勞頓茲以西的森林地區裏麵。波蘭的騎兵,因為不懂得我們坦克的性能,結果遭到了極大的損失。有一個波蘭炮兵團正向維斯托拉方向行動,途中為我們的坦克所追上,全部被殲滅,隻有兩門炮有過發射的機會。波蘭的步兵也死傷慘重。他們一部分架橋縱列在撤退中被捕獲,其餘全被殲滅。” 至9月4日,波軍“波莫瑞”集團軍的3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旅全部被殲滅,而古德裏安指揮的4個師一共隻死亡150人,傷700人。第二天,西塔拉來到第19裝甲軍視察,古德裏安在向西塔拉談論這次作戰的主要經驗時說:“波蘭人的勇敢和堅強是不可低估的,甚至是令人吃驚的。但在這次戰役中我們的損失之所以會這樣小,完全是因為我們的坦克發揮了高度威力的緣故。”古德裏安對於坦克集群的結論,給西塔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德軍閃電式的進攻使波軍完全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境地,這是波蘭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領教“閃擊戰”的滋味。波軍統率部原以為戰爭會像以往那樣緩慢地展開,德軍會先以輕騎兵進行前衛活動,然後以重騎兵進行衝擊,對德軍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的“閃擊戰”毫無準備。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就此指出:“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們(波軍首腦)的思想落後了80年。”而波軍統帥部又對自己的軍事力量過於自信,並指望英法的援助,因此便把部隊全部部署在德波邊境,以為隻要實施堅決的反擊,就可以取得勝利。這種毫無戰略縱深的部署,使波軍在德軍高速度大縱深的推進下不是被殲滅就是被分割包圍,成為留在德軍後麵的孤軍,抵抗迅速土崩瓦解。英法雖然在西線陳兵百萬,卻按兵不動,宣而不戰。英國軍事史家富勒寫道:“當波蘭正被消滅之時,西線也正發生了一場令人驚奇的衝突。它很快就被稱為‘奇怪的戰爭’,而更好的名稱是‘靜坐戰’。”9月6日,波軍總司令斯密格萊.利茲元帥下令所有部隊撤至維斯瓦河以東,組成維斯瓦河——桑河防線。波蘭政府當日倉惶撤離華沙遷往盧布林。大局已基本決定。馮.伏爾曼上校對西塔拉說:“剩下來的隻不過是打一隻兔子,從軍事角度看,戰爭已經結束。”
至9月7日,龍德施泰特的南路集團軍群重創波軍“羅茲”和“克拉科夫”兩集團軍,占領了波蘭工業中心羅茲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其中路第10集團軍的前鋒曼施坦因的第七裝甲集群一路狂飆於9月8日進抵華沙南郊,從南麵切斷了波軍“波茲南”集團軍退路。博克的北路集團軍群全殲了波軍“波莫瑞”集團軍並重創波“莫德林”集團軍,占領了“波蘭走廊”,隨後強渡維斯瓦河,奪占了從北麵掩護通往華沙道路上的陣地。
到了9月8日,北路集團軍群所屬屈希勒爾的第3集團軍和克魯格的第4集團軍從北和西北向華沙總方向實施突擊,9月11日,古德裏安的第19裝甲軍渡過納雷夫河,開始向華沙後方的布格河迅速推進。9月14日,南路集團軍群所屬賴歇瑙的第10集團軍和布拉斯科維茲的第8集團軍在維斯瓦河以西一舉合圍從波茲南和羅茲地區撤退的波軍,占領了波蘭中部地區,使華沙處於半被合圍的狀態。至9月15日,古德裏安的第19裝甲軍包圍了布列斯特,其第3裝甲師和第2摩托化師繼續向南推進,以便與南路集團軍群的右翼李斯特的第14集團軍完成最後的縱深合圍。與此同時,第14集團軍的前鋒克萊斯特的第22裝甲軍,包圍了科沃夫之後繼續北進,9月16日在符活達瓦地區與北路集團軍群會師,合圍了退集在布格河、桑河與維斯瓦河三角地帶的波軍。9月17日,德軍在完成華沙的合圍後,限令華沙當局於12小時內投降。而波蘭政府和波軍統帥部已於9月16日越過邊界逃往羅馬尼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