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四十一節 小亞細亞攻略忙(1 / 2)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曾經在伊拉克積極推行過殖民政策。英國派駐伊拉克的民政專員主宰一切。各省政務官均由英國人擔任,總攬大權。英國一方麵向伊拉克傾銷商品,一方麵從伊拉克掠奪糧食和工業原料。為支付巨大的占領費用,英國采取提高賦稅措施。1919-1920年度下幼發拉底河納西裏亞區的稅收為1915-1916年度的20多倍。伊拉克的民族工業受到嚴重打擊,物價飛漲,糧食奇缺。在這種情況下,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武裝暴動不時發生,一些民族主義組織秘密地建立起來。其中最大的組織為"獨立捍衛協會"和"伊拉克盟約黨"。這兩個組織都要求伊拉克獨立,主張實行君主立憲製,但是後者具有濃厚的親英傾向。這在英國殖民地裏並不罕見,當年的國大黨也是一幫親英的印度高種姓們的俱樂部,如果不是英國人已經虛弱的無法掌控殖民地,而美國佬當了大哥也不希望曾經的帶頭大哥再有這麼多家生子手下,或許印度還有副王呢。

1920年4月下旬,聖雷莫會議決定把伊拉克交英國委任統治。5月初,獨立捍衛協會、盟約黨以及什葉派、遜尼派和希拉、納賈夫等地區的代表舉行會議,醞釀武裝起義。25日,選出了15名與英國談判的代表,,其中有獨立捍衛協會的領導人賈法爾?阿布?提曼、穆罕默德?薩德爾、優西福?蘇韋迪和盟約黨的納格沙班迪等。由於受親英勢力影響,代表們的行動軟弱無力。在談判中,他們提出召開全國代表會議、建立伊拉克政府等要求,遭到英國駐伊拉克民政專員H.M.威爾遜的直接拒絕。6月2日巴格達市民舉行大示威。21日卡爾巴拉人民在裏達等激進的什葉派領袖領導下,召開了聲討英國的群眾大會。次日,英軍逮捕了包括裏達在內的12名民族主義者。這一行動成為什葉派聖城卡爾巴拉、納賈英和幼發拉底河中遊部落起義的導火線。

30日魯邁薩的道林部落起義,攻打政府大廈,破壞鐵路,使英軍遭到嚴重損失。7月英軍撤出卡爾巴拉和納賈夫,8月底迪亞拉區迪亞拉河以北地帶全被起義部落占領,9月除巴格達、巴士拉等大城市及庫爾德斯坦、底格裏斯河下遊和幼發拉底河下遊部分地區外,都燃起了反英鬥爭的烈火。

但是這種程度的暴亂在印度經常上演,英國佬處理起來早就駕輕就熟了。英軍采取鎮壓、拉攏、收買等手段,分化起義力量,力圖挽回頹勢。同時從印度調來兩個師,加緊對起義部落的討伐。在英軍鎮壓下,起義領導人有的逃亡,有的被捕流放或處死。由於起義沒有統一的領導中心,帶有很大的自發性、分散性和盲目性;盟約黨領導人努裏?賽義德等一開始就反對起義;加之部落謝赫的叛變投敵,部落之間自相殘殺,從而加速了起義的失敗。10月底,英軍基本上平定了各地的起義。但是英國在權衡利益之下,還是同意伊拉克在形勢上獨立,隻不過通過親英的伊拉克上層來間接獲取殖民利益而已。

總體上說伊拉克可以視為英國在中東最重要的據點之一,不過在伊朗的全國暴亂瞬起瞬滅之後,丘胖子已經意識到伊拉克的命運也將隨之改變,印度已經實際上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雖然孟買等幾個沿海城市還是有一些英印軍隊駐防,但是麵對已經亂成一鍋粥的印度土邦,這些看上去心懷叵測的英印軍怎麼也不能讓英國人放心。失去了英印軍的補充,應美國要求和澳大利亞、新西蘭的請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遠征部隊也不得不返回各自國家,準備抵禦來自中國或者日本帝國的入侵,英國已經變得孤立無援,隻有加拿大軍隊還在和英軍在英倫和北非戰場並肩作戰,不過好景不長,因為日本越來越明顯的對阿拉斯加垂涎三尺,作為加拿大人可不歡迎一幫羅圈腿的小鬼子做自己的鄰居,而且他們也未必是安分的好鄰居。

“主席先生,歡迎您的來訪。我非常高興能在濟南接待您,我相信您會有一個愉快的行程的。”吳宸軒和周仲輔、李維常等人在西郊機場迎接來訪的伊拉克國民會議黨主席默罕默德.阿布.優素福.加耶爾。這位阿布先生正是獨立捍衛協會前領導人賈法爾?阿布?提曼的侄子,而伊拉克國民會議黨正是獨立捍衛聯盟的現任主席。

“元首陛下,感謝您和帝國政府的熱情迎接,讓我感受到了來自亞洲另外一個文明古國的友好情誼。我和我們國家的人民都願意與中華民主帝國友好相處,互幫互助,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富強而努力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