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先生。我完全讚同您的觀點,作為亞洲的兩大文明古國,我們沒有理由不攜手共進,為本地區人民的和平與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吳宸軒雖然也是六十七歲的高齡,但是依然神完氣足,他和加耶爾長時間的握手,在鎂光燈下顯得那麼的莊重,這一幕被報紙迅速的傳遍海內外,幾乎所有的政治家都明白,中國已經選定了扶植的對象,伊拉克這一顆熟透了的果實就要被中國收入囊中了。
果然一個月後,伊拉克多地發生反*政府的武裝衝突,從摩蘇爾到巴士拉,伊拉克也陷入了政治危機中。幾乎是同時,中國第十八集團軍迅速越過伊朗邊境,兵分三路,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上演了一出千裏大*躍進,僅僅過去了三天,伊拉克的所有重要城市都被如同黑沙暴一樣迅疾凶猛的中國國防軍占領,而國民會議黨迅速接手了各地政權,親英分子被剔除出來,等待他們的將是流放海外。
於此同時科威特特區的駐防兵力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第九集團軍的一部分主力,確切的說是三個機步師和一個陸航集群已經從科威特登陸,那麼中國下一步劍指何方,也就不言而喻了。
英國的北非部隊被德意聯軍壓迫在利比亞,而中國軍隊的前鋒已經抵達了波斯灣,北方還有虎視眈眈的德國盟友土耳其,如果再加上和伊萊克、伊朗眉來眼去的阿拉伯人,英國在中東的殖民統治怎麼也不像是能過完今年的。
中國在三條戰線上都一帆風順,取得了不俗的戰績,而德國卻兩線作戰,雖然也打的有聲有色,但是畢竟實力受損,怎麼算也不能說是盈利。德國赫斯元首和他的班子都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畢竟德國和中國的關係再友好,也是兩個大國,總不能讓德國損兵折將的替中國火中取栗吧。為了能減少損失,德國人把眼光同樣從常規武器轉向了那個神秘的物理領域。德國一直處於歐洲核能研究的最前沿。太初十九年12月,在柏林的凱澤威廉化學研究所,德國科學家在歐洲第一次演示了鈾235的裂變。保羅?哈特克是漢堡大學的化學教授,他意識到原子能有著巨大的軍事潛力,於是給德國陸軍部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掌握核物理就可以製造威力巨大的炸彈,輕而易舉地打敗敵人。那正是西塔拉希望聽到的,納粹德國由此開始了將核能運用到軍事中的研究。
西塔拉對猶太人的迫害,致使德國很多優秀的猶太裔科學家來到了美國,愛因斯坦就是其中之一。愛因斯坦本人對把核能用於軍事沒有興趣,但他認為德國工人黨在積極研製原*子彈。戰爭在歐洲爆發1個月後,愛因斯坦寄了一封信給羅斯福總統,讓他注意德國在核物理上的進展。這封信最終促成了“曼哈頓計劃”,也就是美國自己的核武器研製計劃的施行。當然這一切並沒有逃過預先埋伏在當地的中國特工的眼睛,畢竟聯邦密探也不可能想到有國家可以預先知道他們的試驗場設在哪裏?從而預先埋設了監視設備和安插了鼴鼠在其中。
研製核彈有2個重要的步驟:第一,要保證有足夠的原材料用於製造核彈;第二,他們必須設計出一個有效的投放係統。德國在西歐閃電戰的成功,讓它在原子材料的獲得上有了重大突破。德國人從比利時北部的一個倉庫沒收了1000噸鈾材料,又在挪威諾斯克水電站,開始生產製造核彈的重要物質,俗稱重水的氧化氘。不過正當一切進展順利時,英國獲悉了相關情報(餘健表示此事與中國社會調查部無關),在經過多次慘痛失敗後,終於毀掉了重水資源,讓德國人的核武器計劃遭受重大挫折。
在皮納穆德,火箭研究在沃爾特?多恩貝格爾和馮?布勞恩將軍的帶領下開展,他們合作打開了火箭研究的局麵,遠遠領先其他國家。太初二十二年10月,德國成功發射第一枚A4火箭,它比以前任何測試過的火箭飛得更遠更高。
麵對德國在運載技術方麵的突飛猛進,中國已經在策劃如何給這個現在的盟友,今後的對手來一記重錘,最終實現核獨霸的目標。可憐的赫斯老大,還在奢望能擁有一枚傾倒眾生的超級炸彈,哈利路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