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四十二節 耶路撒冷的歸屬(1 / 2)

有這樣一座城市,基督徒如此傾訴著對聖城熾熱的愛,“耶路撒冷啊,我若忘了你,讓我的手殘;你若不是我的最大歡樂,讓我的舌噤。”,而在“猶太聖經”《塔木德》中,猶太教徒感歎:“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拜真教先知也曾讚美道:“耶路撒冷,真主在他所有土地中的選擇。”耶路撒冷享有世間唯一的殊榮——猶太教徒、基督教和拜真教都視其為聖城。

山上是拜真教聖地,山腳是猶太人的“哭牆”,蜿蜒其間的是耶穌受難之路。雖然耶路撒冷舊城麵積僅有1平方公裏,卻是人類三大宗教的共同搖籃。自從3000年前大衛王在此建都,耶路撒冷便成為猶太民族的曆史和精神中心,是“上帝賜予的家園”;對基督徒而言,耶路撒冷是耶穌早年求學、中年布道和晚年罹難及複活的地方,是無可替代的聖地;而穆斯林則認為,這裏是先知穆罕默德聆聽真主安拉祝福和啟示的聖城,有世界上最美麗的清真寺。

站在耶路撒冷東部那高達12米的古樸城牆上,新、舊兩城涇渭分明。西邊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新城,東邊則是一個活生生的中世紀都城。南北走向和東西走向的兩條大街,將舊城劃分為4個區:東北是最大的穆斯林區,西北是基督教區,東南是猶太區,西南則是最小的亞美尼亞區。

每天淩晨,天際尚未泛出魚肚白,清真寺宣禮塔的擴音器便播放出高亢、悠揚的喚拜聲。成百上千身穿白色長袍的穆斯林們聚集在一條條小巷中,如同一條白色的河流,彙入一座座清真寺,彎身跪倒、前額觸地,虔誠地進行晨拜。不大一會,各種教堂清亮的鍾聲也響了起來,身著黑色長袍的天主教、東正教、亞美尼亞教的教士與修女們,形成一條黑色的河流,湧向教堂,在一片聖潔的燭光和肅穆的管風琴聲裏高唱頌主歌。接著,猶太教徒們也行色匆匆,成群結隊來到“哭牆”(原名西牆)前,喃喃頌念經文……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在方圓1平方公裏的舊城裏,這些黑白“河流”似乎早已安排好了先後秩序,從不“撞車”。三教的信眾們雖然比鄰而居,卻有意忽視著對方的存在,各自堅守著信仰,篤誠地盡著自己的宗教義務,老死不相往來。

在希伯萊語中,耶路撒冷是“和平之城”,然而,幾千年下來,耶路撒冷留給猶太人的卻是一段“哭牆”。以色列人發誓決不廢棄“哭牆”,因為這正是猶太先祖曆史的寫照。

提及“哭牆”,還得從聖殿山講起。在公元前11世紀,猶太王國創始人大衛王征服耶路撒冷後,將它定為猶太王國的都城,並打算建造一座朝拜猶太教神主耶和華的聖殿。大衛王死後,他的兒子所羅門王繼承父業,耗時7載,動用20萬人在耶路撒冷的一座山(即著名的聖殿山)上興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聖殿。這就是著名的耶路撒冷第一聖殿。

公元前586年,巴比倫軍隊攻占耶路撒冷,第一聖殿被毀。後來,猶太人兩度重修聖殿,但公元70年,羅馬帝國將領提多攻下耶路撒冷後焚燒了聖殿,隻留下西邊一段殿牆,故稱西牆。相傳羅馬人放火燒聖殿時,有6位天使下凡,坐在西牆下失聲大哭,淚水滲入石縫,使這段牆更加堅固。羅馬統治時期,除每年哀悼聖殿被毀的那一天外,猶太人一概不得進入耶路撒冷。許多世紀以來,猶太教徒來到這裏麵壁祈禱,每當追憶曆史上聖殿被毀、猶太人被迫四處流亡,便不禁悲從中來,嚎啕大哭一場,“哭牆”因此得名。“哭牆”長約52米,高19米,由27層巨大的大理石塊砌成,。

盡管耶路撒冷屢遭劫難,但那段殘存的西牆仍舊存在。猶太教徒堅信,這是因為他們信奉的耶和華沒有離開聖殿,大衛王仍在守護著他們。因而每逢安息日,尤其在猶太逾越節、新年和贖罪日,猶太教徒便雲集“哭牆”,舉行宗教儀式,懺悔祈禱。

對於全世界的基督徒來說,耶路撒冷的多洛羅薩路意義非凡,因為這裏就是耶穌的“受難之路”。據《新約聖經》記載,耶穌30歲時開始在巴勒斯坦一帶廣收門徒,傳播新教義。他的這一活動受到羅馬帝國統治者及猶太教上層的反對和打擊。經過巧妙周旋,耶穌在公元30年帶領門徒進入耶路撒冷。但由於門徒猶大出賣,耶穌在耶路撒冷郊外的客西馬尼園被捕。據說,耶穌被羅馬總督彼拉多判處死刑後,就是沿著多洛羅薩路一步步艱難地走向耶路撒冷西北部的刑場。他忍受著羅馬士兵的鞭笞和無知民眾的嘲笑,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步履蹣跚,跌倒了,爬起來,又跌倒,再爬起來……從受審地到羅馬總督彼拉多下令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哥爾哥達”高地,耶穌走過的路也便因此被稱為“受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