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難之路”實際並不長,全程共有14站,其中的最後5站在聖墓大教堂內。聖墓大教堂,又稱“複活教堂”,是在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遇害、下葬並複活的地方建起的教堂,被世界基督徒視為最神聖的參拜處之一。公元326年,拜占庭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親海倫娜巡遊此地後,君士坦丁一世下令在此處修建一座長方形的教堂,工程曆時9年。然而,聖墓大教堂先後被波斯人和埃及人摧毀,直到公元1149年才由十字軍重建。走在聖墓大教堂裏,殿中石柱縱橫,聖龕莊嚴凝重。進門後,記者看到的第一處聖跡就是膏油石。據稱,耶穌被人從十字架上抬下來後,就躺在這塊石板上,他的鮮血滲入了石縫,把石板染成了紅色。如今的石板看上去仍像是真有血跡滲透進石紋裏。許多基督徒一進門便跪倒在石板前,不停地撫摸、親吻著,日久天長,石板變得格外光滑。
再往裏走,就可以看到一塊約15米高的巨石,名為骷髏地,因其外觀酷似骷髏而得名。傳說耶穌就是在這裏被釘上十字架的。沿著石梯爬上去,山上有兩個教堂,在豎起十字架之處修建的那座,屬於希臘正教;在耶穌被釘上十字架之處建起的教堂,屬於羅馬天主教。
每年從耶穌受難日的星期五直到複活節後,來自世界各地的基督徒都要抬著龐大的十字架,循著耶穌“受難之路”,一直走到聖墓大教堂,感受耶穌為人類所蒙受的苦難。
走在耶路撒冷,不論你從哪個角度,都能看到一個金黃色的大圓頂,在耀眼的陽光下熠熠生輝,這就是穆斯林的聖地——岩石圓頂清真寺。而在不遠處,與它遙相呼應的另一個圓頂便是拜真教中僅次於麥加天房和麥地那先知寺的第三大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岩石圓頂清真寺,始建於公元691年,是迄今保存最完好、最為重要的***早期建築傑作。取名“岩石”是因為寺裏供奉著一塊長17.7米、寬13.5米、高1.2米的巨石。據《古蘭經》記載,一天,拜真教先知穆罕默德受安拉啟示,深夜突然從聖城麥加騎著名叫“巴拉克”的神馬來到耶路撒冷。在天使吉伯利的陪同下,穆罕默德在一塊岩石上登九霄,遨遊七重天,見到了古代先知,接受安拉的“天啟”後於次日拂曉返回麥加。穆罕默德登天時腳踏的巨石,因而被穆斯林視為聖石,認為它與麥加天房中的玄石同樣神聖。
據史料記載,為了紀念和緬懷先知穆罕默德的“登霄”之舉,統治耶路撒冷的馬立克哈裏發,便在聖石周圍修建了這座圓頂清真寺。據說,迄今巨石上還留有先知穆罕默德的腳印和天使吉伯利在穆罕默德“登霄”時抓穩岩石的手印。在巨石上,記者還看到一個小小的方洞,據當地穆斯林說,那叫做“魂井”,據說祈禱者可每周兩次在這裏遇見亡者的靈魂。
為穆罕默德而建的岩石圓頂清真寺也同樣曆盡了劫難。公元1033年,一場地震將其毀壞,但很快就被修複起來。而歐洲十字軍東征,攻克耶路撒冷後,圓頂清真寺遭到洗劫並被改造為一座教堂,歐洲人用大理石蓋住了穆斯林神聖的“岩石”,並在上麵建了一座祭壇。公元1187年,薩拉丁收複了耶路撒冷,清真寺才重新回到穆斯林手中。
如今,阿克薩清真寺裏每天都要舉行5次禮拜儀式。無數的穆斯林在這神聖的地方按時完成他們的宗教義務,而世界其他地方的穆斯林也都把能在這裏做上一次禮拜、追憶先知穆罕默德,視為一生中莫大的幸事。
3000年來,這座城市37次被征服,8次毀於戰火。難怪後人感歎:世上若有十分憂,總有九分在聖城。如今中國國防軍的飛機坦克已經抵達這座聖城的門外,而迎接他們的是疑惑的、恐懼的、憂鬱的、溫和的、讚賞的眼神,不過除了這些,似乎並沒有人打算阻止他們進入耶路撒冷的腳步,這座城市的第38次征服由一群來自遙遠東方的完全不同於三大宗教的將領們完成,他們信奉的是祖國和人民的利益至高無上。
在丘吉爾的日記中,太初二十二年3月10日這一天僅僅有這麼一行字:“本土戰事平穩。近東地區我軍繼續戰略收縮,今日放棄耶路撒冷。”或許這位曾經世界霸主的大英帝國首相實在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筆觸來描繪他此刻的心情,多言不如沉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