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防軍的第十八集團軍、第九集團軍已經分別挺進到了敘利亞和伊朗西北部地區。英國人還可以死守西奈半島,保衛蘇伊士運河的安全,但是紅俄已經被兩把尖刀頂住了下腹部,莫斯科之圍雖然已經基本解除,但是德軍中央集團軍和北方集團軍的一部卻一直頑強的占據著圖拉及周圍地區,威脅莫斯科方向,吸引了紅俄將近70%的主力部隊,南方集團軍雖然屢屢遭受重創,暫時無力進攻頓河平原,而紅俄南方麵軍也不過十幾萬部隊,怎麼樣也不太可能對德國南方集團軍構成太大的威脅。
如果僅僅是戰場的暫時失利,或許不會讓英美俄太過憂慮,但是在中國打出了“民族獨立,人民自決”旗幟之後,這對於列強國家的威脅就太大了。例如阿富汗當地武裝的加沙耶夫將軍與國防軍合作,顯然並未被阿富汗人視為汙點,加沙耶夫順利的與國內幾大部族的長老進行了協商,以部族會議的形勢建立了新政權,加沙耶夫也順利的成為部族會議主席兼任國防部長。加沙耶夫的軍隊也在接受中國新疆內衛部隊訓練,將來就是阿富汗的國防軍。印度拜真教徒的獨立國家建立,印度西北的幾個土邦也紛紛獨立,在中國的幫助下成立了世俗製國家,在中國國防軍的指導下極端宗教勢力被清算了,溫和的宗教領袖們也不得不放棄對政治的插手。南亞各國對於中國國防軍的駐防,也並不反感,也確遠不如日、韓兩國這般看重。那麼,中國占領南亞期間,在當地實行了怎麼樣的政策呢?無非也就是扶植當地的親中勢力,訓練國家官僚和國家軍隊,打擊極端宗教勢力和極端民族主義勢力。國土安全部和社會調查部的特工也沒有少費心,暗殺、爆破、地毯轟炸、定點清除等等手段,幾乎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就讓英美在當地的勢力和傳統宗教宗族勢力變得無足輕重。
僅用一年半的時間,國防軍就打垮英國、荷蘭、維西法國等西方殖民者,打敗了整個中亞西亞的反中勢力,攻陷了二十七個國家或獨立區域等地。加上戰前已實際控製的南亞三國和西亞的科威特托管區與印度洋諸島。整個亞洲除了土耳其、西奈半島紅俄控製的部分亞洲領土以及日本之外就都納入了中國的實際控製範圍,一個龐大的亞洲聯盟正在形成,戰爭雖然也席卷了這些地方,但是因為這些國家本身的國防力量就可以忽略不計,而殖民軍隊則被抽調一空,連有效的拖延都做不到,中國控製這些地區簡直太簡單了,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中亞西亞在戰爭中的損失微乎其微。
中國控製中亞西亞,最主要的目的當然是攫取資源,如周仲輔在政府工作會議上所說,“殖民地解放戰爭的關鍵,一方麵在於確保中國對亞洲地區的戰略控製;另一方麵在於把重要資源地區收歸我方管理和控製之下,由此擴充我方的戰鬥力量……”西亞地區被視為中國的石油、礦業基地,提供戰爭所需石油、礦物和糧食。如國防軍占領巴林的油田後,擴大開采,太初二十二年生產2961萬桶、太初二十三年生產3691萬桶。
為方便收購物資,中國的援助團迅速恢複了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發行本國貨幣,通行與中元的捆綁彙率。例如伊朗在平亂之後就發行了200億元貨幣,與中元的彙率固定為1:0.1,國防軍來到後,又在當地消費70—80億元,帶來了一次戰後繁榮的機遇。
中國國防軍兩個集團軍加上半個航空隊就能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背後依賴的可不僅僅是軍隊本身。中國從一戰後不到十年就超過英法美,實際占據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靠的就是超出想象的科技發展水平、強悍的工農業生產能力、穩定的國內政治經濟環境。雖然在國際市場上中國製造一直受到不公正的貿易壁壘,但是經濟危機也無法抵擋技術先進而性價比高的中國貨,中國周邊的日本和紅俄都被中國在建國初期就打的沒了脾氣,所以中國的周邊地緣政治也相對穩定,厚積薄發之下,能取得這種令世人瞠目結舌的戰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歐洲戰場上,德國就做不到這種碾壓的效果。德國的製造業力量的增長速度與紅俄的進步相比是非常有限的。雖然對英國形成了一定的優勢,但是考慮到聯合王國的人口僅為4400萬,而德國為8000萬。要是算上英聯邦其他國家——如排名第八的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的製造業能力,德國的優勢並不明顯。在戰前,為了加強對英聯邦國家的控製,聯合王國就是英聯邦國家“唯一的兵工廠”,其他國家的工業生產能力用於軍工方麵的極為有限,絕大多數軍事裝備都需要從英國本土引進。在大戰爆發以後,以加拿大為首的其他英聯邦國家在不受幹擾的環境中生產了大量的軍事裝備用於戰時消耗。這方麵是德國難以相比的,雖然它的盟國和占領區也有相當的軍事工業,但這些地區的軍事工業產品中,隻有輕兵器、輕型裝甲車輛等性能尚可。在德國迫切需要的飛機、軍艦、重型火炮等方麵,由於技術上的原因,這些國家能夠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