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通過德裏共和國首都新德裏《觀察家報》太初三十五年某日的一篇社論來看看戰後的南亞半島是個什麼情況吧。
“我們可以看到海德拉巴、孟買的中國信息工業園,這裏和周邊的城鄉幾乎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邊是老邁的牛車,汗津津的黝黑農人和他們赤身裸體的孩子,一邊是中國產的最新式轎車飛馳在園區內的高速公路上,裏邊坐著的國人也許膚色和農人一樣,但是他們不會出汗,因為園區裏空調無處不在。如果他們離開那個占地300或500平方公裏的國中之國,他們也許會挎著中國的海鷗相機,和其他的中國遊客一樣一邊搖頭歎息環境的惡臭,一邊拍攝著周圍的人群,好回去展示給親朋一個肮髒而真實的印度半島,讓他們時時刻刻意識到自己脫離了苦海是多麼的幸運,如果可能他們希望自己的後代也能生活在這塊飛地上,成為下一代印度裔中國人。是的,理論上說他們還算是印度人,他們卻在心裏和生活的每個細節都盡力磨滅印度的印記,如果有一天能躺在中國醫院裏太平間裏,而不是在恒河岸邊被鮮花圍繞著火化,那麼他們才會認為自己的人生很完滿。
可能園區內外的每一個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說“看哪,好好學習理科和中文吧,到時你會成為他們中的一員,也許作為父母的我們都有幸能因為自己的孩子在園區內工作而得到許可進入園區,進入這個人間天堂,哪怕隻有一天,我們也會感到無比的幸福的。”在園區內外的差異像天堂和地獄一般明顯的時候,我們隻能說印度半島的前途快要死了,他的精華已經被兩根插在這塊神土上的吸血管給吸走了。當為園區培養人才的學校招生榜單前,所有人的喜怒都被上榜與否給牽製的時候,沒有人能阻止這一切,神也不行。
現在印度半島數個邦國的IT產業十分發達。“地球人”誰不知道這一點呢?如果有人說印度的IT產業是“畸形”發展的,可能會招來無數哂笑。因為印度的IT教育和IT產業十分發達,發達的IT教育推動了IT產業的快速發展,幾乎已經成為了“常識”。
可是,誰又知道,到了太初三十年,海德拉巴共和國奧德裏亞大學的財務處竟然沒有一台電腦——財務報表從地麵一直堆到房頂,半個房子堆的都是賬本。該校的國際政治係隻有一台386型的電腦,還經常不工作。發一個電子郵件往往要等一兩個小時,打字員用的打字機跟英國工業革命時候的差不多,工作起來響聲很大:整個行政大樓都是這聲音!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對印度IT產業的抹黑。印度海德拉巴奧德利亞大學的IT產品使用情況,其實是整個印度半島的IT市場規模的一個縮影。也就是說,印度半島各國的IT產業,與印度半島國家的IT市場,是脫節的。
從上個十年開始,印度以信息技術為龍頭的高科技產業發展很快。太初三十年,印度信息技術產業的產值不足17.3億盧比,到1960-1961年度猛增為970億盧比。但是,深究一下印度的IT產業結構,就會發現,它是過度依賴海外市場拉動的畸形產業。
作者辛格認為,迅猛發展的印度半島IT產業並不是由印度民族經濟自主推動而是由國際,尤其是由資本中心國家(中國和中華共同體)的經濟需求拉動的。中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集團對印度半島IT產品的需求,對提高印度IT產業的技術,尤其是有利於鞏固國家安全的核心技術的進步,不會有太大的幫助。而造成IT產業這種依附性發展的原因又在於長期處於萎縮狀態的印度民族市場——80%左右的貧困人口大大限製了IT產品國內市場的購買力和IT技術的國內培育和開發條件。
那麼這一“外向型”的IT產業結構,會導致什麼結果呢?
一方麵,萎縮的國內消費市場,使得IT的繁榮發展與大多數印度公民沒有關係。戰後初期到十年後的今天,印度半島千人中擁有計算機從0.3台增長到7.2台,而同期中國從0.4台增長到37.2台。沒有國內硬件消費的支撐,即意味著軟件消費不可能有國內市場。而沒有國內市場,通俗地說,就是印度普通民眾無法消費並享受到IT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果實。
另一方麵,過度依賴國外市場,導致了IT產業成為“無本之木”,根基不穩。一旦國外消費市場萎縮,IT訂單減少,那麼,對印度IT產業來說將是致命性的打擊。而由於沒有國內市場的支撐,在麵對這種打擊時,整個產業將隻能坐以待斃,毫無招架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