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與IT產業相關聯的IT教育,也成了向國外而不是國內輸送IT人才的“人力資源”生產機構。張文木指出,由於印度民族市場吸收人才的產業潛力有限,這兩大部門實際上也成了向海外資本提供人才“產品”的新部門。與印度經濟快速發展與其外向利潤逆循環流速同步的現象一致,印度教育與IT業較快發展與人才失業和流失海外的數量也同步增長。
數據顯示,印度軟件業產值中63%都是來自中國的訂單,高度依賴中國經濟。印度的軟件出口到10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60%以上出口到中國。印度有軟件公司近3000多家,從業人員達40多萬,在中國矽穀的高科技公司工作的印度裔中國人多達30萬人,矽穀10%的網絡公司創始人是印度移民,在海外工作的印度軟件工程師多達10萬人。印度IT教育發展最快,報考IT專業的生源如潮,究其原因並不是印度國內對IT的需求很大,而是資本中心國家IT產業快速增長牽動了印度知識分子出國需求傾向。
也就是說,印度的IT產業,實際上是中國等發達國家的IT外包業務;而印度的IT教育,也蛻變成了發達國家的“人力資源”生產在印度的代理機構。如果從其IT產業的這種尷尬狀況反過來審視印度的IT教育,我們就不會武斷地評價印度的IT教育的“好”或“壞”了。
因此,在借鑒印度半島的IT教育發展情況時,我們在發展其他產業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鑒別其教育所處的經濟環境。從“精英教育與職業教育並重”、“樹立市場化的職業教育價值觀”、“推進教育國際化”等方麵著手,借鑒印度半島的IT教育之長,是必要的,但依然是不足的。其他發展中國家的IT產業發展,必須以印度民族市場萎縮導致的後果為鑒,在縮小差距、擴大內需的前提下,發展IT教育。否則,再怎麼發達的IT教育,都將是在“打工經濟”的模式下“為他人作嫁衣裳”。”
其實在中國的輻射下,整個中國共同體的發展還是比較均衡的,當然這也是相對於整個共同體而言,比如三韓不會發展大量的核電站,他們完全可以用日本的核電資源和自己豐富的水電資源,日本也無需發展鋼鐵重工,這一點上他們完全可以集中精力發展其他產業。
“中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這句話在印度半島的人們的耳邊縈繞了幾十年,我們一直有個印象就是中國人會打到印度半島來,讓這裏的人再做一次亡國奴,然後統治和奴役印度人民,搶奪印度的資源,置印度各國的百姓於水火當中。如果你仔細推敲的話,發現這裏麵的漏洞很大,甚至根本就不合乎邏輯。
放下前麵的故事不表,當人們暫且為中國描繪另外一個藍圖。中國的西部與俄羅斯全麵接壤,那我們看看到底是俄羅斯肥,還是印度肥。俄羅斯的領土和印度的1.5倍差不多大,地下原油的儲量僅次於沙特排世界第二位,而且各種礦產十分豐富,很多地方都沒有勘探。那地上呢,淡水資源,森林資源,野生動物資源,跟印度就不是一個數量級的。說起軍事力量跟中國,甚至跟印度都不是一個數量級的,中國人隻出動輕裝甲部隊就能把俄羅斯給占了,讓俄羅斯人當亡國奴,語言和文化又與北疆相通,管理起來很方便。他們連原*子*彈也沒有,連嚇唬中國人的籌碼都找不出來一個,美國人要是把加拿大占了,要比不遠萬裏去占中國方便、容易、成本低。那有人會說,俄羅斯總共三千萬人口,占了以後奴役誰去啊。那真是太簡單了,中國人隻要在印度貼個告示,上麵寫著:誠招赴俄羅斯工作人員,無須簽證,自願自費前往,工資每小時3中元(中國及共同體各國最低工資的一半),支付一半工資算是夠奴役別人的了吧。不過我敢相信,願意去被奴役的印度人一定擠破腦袋,你看看現在的農民工進城拿多少錢就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了,包括那些偷渡的非法移民,每個人的成本都要十七萬盧比,而且他們很多都是冒生命危險來到的俄羅斯和其他歐洲國家,卻發現原來這裏已讓不是他們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