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軍陸軍各部隊也經曆了戰後大規模縮編甚至撤編的陣痛,除了功勳卓著、戰損較輕並且先進程度較高這幾個標準之外,還綜合考慮了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發生大規模陸地衝突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等因素,中國國防軍陸軍將由大規模的機械化部隊開始向快速機動的後機械化部隊轉化,在這期間,張建元國防部長也在元首的指導下,潛移默化的推進著中國國防軍信息化、輕量化的進程。
太初二十七年11月1日,國防部軍事改革座談會在首都濟南西郊賓館會議廳召開。會上,時任國防部長的張建元元帥,表達了一個驚人的戰略決心:中國國防軍陸軍將裁剪員額100萬!
在二戰結束後,中國已經對動員的二級預備役進行了解除動員,將部隊員額從650萬降低到了430萬,在這其中海軍占了65萬,戰略打擊部隊15萬。這次百萬大裁軍將主要對陸軍和指揮機關進行裁剪,這樣看起來對於剛剛走出硝煙的中國國防軍陸軍就稱得上一次傷筋動骨的大手術了。
對此,張建元元帥在科學分析中國國情的基礎上認為:國家的安全保障最終取決於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在二次大戰後百業待舉的當前,國家經濟建設是大局,必須硬著頭皮把中國及整個中華共同體的經濟搞上去,一切要服從這個大局。“大局好起來了,國力大大增強了,再搞一點戰略武器,更新一些裝備,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陸上的也好,到那個時候就容易了,下一場戰爭我們將不會大規模的動員青年們用血肉來維護國家的利益,而是動用更加先進的武裝去實現國家的戰略意圖。”
由於元首對世界大戰的預判,實際上中國在戰前十年就已經開始備戰,國防軍的“臃腫”問題也就由來已久。裁軍“消腫”,是吳宸軒很早的心願。據不完全統計,元首吳宸軒在戰爭前後的10年間,對於“消腫”問題,談了多達數十次。在此期間,雖也進行過4次精簡整編,但“消腫”問題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決,二戰爆發之後,更是大規模的動員一二級預備役,擴編獨立部隊,補充一線部隊,使得國防軍的總員額一度超過700萬,當然這與紅俄前後動員的1300萬軍隊,德國的980萬、美國的750萬、日本的720萬還有一定的差距,對比中國的7億人口基數更是算不上窮兵黷武,但是考慮到中國軍隊的裝備水平和後勤保障要求,物資供給量足以相當於紅俄軍隊的三倍有餘,即使是中國世界第一的經濟水平也是有些力不從心。有些軍方將領擔心大幅度裁剪員額會減弱軍隊的戰鬥力。張建元作了一個生動的比喻:虛胖子能打仗?軍隊要多節省開支,改善武器裝備,更要提高軍政素質,這就必須減少數量。
太初二十八年5月23日至6月6日,國防部擴大會議在北京召開。6月5日,元首吳宸軒在會上鄭重宣布:中華帝國政府決定,國防軍、內衛軍與皇家空軍減少員額100萬。
在國防軍建軍後的幾次精簡整編中,同樣的問題多次出現:機關精簡一次,膨脹一次,邊減邊增,互相攀比,人浮於事,陷入“精簡——增編——再精簡——再增編”的怪圈,甚至出現了增編大於減員的反常現象。
麵對400多萬軍隊,裁減如何下手,關鍵問題,在於弄清軍隊主要“腫”在哪裏。盡管當時中國軍隊有430萬(不含皇家空軍),但連隊並不充實,臃腫的是各級機關。各級機關,副職過多,機關人員臃腫,還有什麼“圖書管理員”、“保密文件打字員”等等。當時,世界主要幾個國家的官兵比例是:英國為1∶7;德國為1∶10;美國為1∶12;法國為1∶17,而中國卻是1∶3.5。張建元國防部長在國防部座談會上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不是“腫”在作戰部隊,而是在各級領導機關。因此,與其說是“精兵”,不如說是“精官”。他還坦率地說:“這是個得罪人的事情!我來得罪吧!不把這個矛盾留給新的總長。”
按照總參謀部的指示,太初二十八年的精簡整編,主要采取撤、並、降、交、改、理等辦法。“撤”,就是成建製地撤部隊,包括撤集團軍、撤師等;“並”,主要是合並機構,像軍區合並、院校合並等;“降”,則是指降低有些單位的機構等級和壓縮其規模,如集團軍級機構壓為師級等;“交”,即把部分屬於政府職能的機關部隊,如預備役和內衛部隊等交給國家和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政”,是對有些保障單位實行企業化管理、部分幹部職務改用士官或兵等;“理”,則是指調整理順各方麵的關係。上述改革體製辦法,既可達到減人消“腫”的目的,又可革除舊體製的弊端,促進軍隊體製編製的科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