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八十六節 戰後掠影軍事續(2 / 2)

太初二十九年1月,張建元總長在談到精簡機構時曾經說宮精簡是涉及幾百萬大、中、小幹部的問題,這個問題很大。“但是,第一條決心要大,第二條才是工作要細。再細,也難免有照顧不周到的地方,這個話要說到前麵。”發生在戰後五年的裁軍中很多做法,就充分體現了張建元的風格。

對全軍來說,幾乎每一個人都麵臨著進、退、去、留的選擇和被選擇,幾乎每一個軍人家庭的利益都會受到觸動。難怪有人說,這是一次從上到下、從裏到外的“立體震蕩”,是一次脫胎換骨的“大手術”。一夜之間,人民軍隊有60萬幹部被列為“編外”,陸軍部隊的建製單位有1/4要撤銷,其中包括那些有著幾十年光榮曆史,立過赫赫戰功的部隊。

在麵臨被撤銷的第十二集團軍,有些幹部要第十二集團軍司令官汪兵章找國防部首長,建議不要撤銷第十二集團軍。汪兵章語重心長地勸大家:“百萬大裁軍是元首、國防部做出的英明決策,我們必須無條件服從。至於撤銷哪個集團軍,要等國防部決定,我們誰也沒有權力去幹擾上峰決策。我自己不能去找門子,也不準你們去拉關係。”在汪兵章和第十二集團軍其他領導的共同努力下,該集團軍撤銷後的移交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

駐濟南某機步團,前身是商會保險團時期組建的“獨立保衛支隊”;國內戰爭時期,改為“直屬縱隊某團”。這個團轉戰南北,聲譽日隆。該團要合並組建的風聲傳開後,幹部、戰士一時想不通。於是,團裏請來老團長講傳統,組織重新認識團史,“針尖對麥芒”地對出現的各種問題做工作。經過努力,大家終於明白:珍惜榮譽,應該成為服從大局的動力,不應該成為阻力;光榮傳統應該在精簡整編中發揚光大。

太初二十八年5月,在國防部舉行的月度中外記者招待會上,總參謀部總參謀長朱雲階宣布:“國防軍精簡整編的任務已基本完成!裁減員額100萬後,軍隊的總定額為300萬。”

四總部、各軍兵種、各集團軍和國防部科技委員會及其直屬單位,撤並機構,人員精簡40%。將原來的10個集團軍合並為7個集團軍,調整後的集團軍不再直轄部隊,各師級作戰單位經過精簡合並之後,成為精銳部隊的集合體,從而提高了師級單位的獨立作戰能力。較大幅度地調整各兵種的編成比例,加強了專業技術部隊。凡保留下來的陸軍師建製全部改編為“合成師”,與原陸軍的師相比,合成師的火力、突擊力、機動能力都有所加強,提高了現代條件下的合成訓練和作戰能力。全軍撤銷或合並了一些初級指揮院校和專業技術院校。院校數量精簡30%,教職員工人員數量減少45%,很多院校都轉入了地方,同時很多軍民通用專業也都依托地方院校來培養。

經過結合精簡整編,按照職業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方針調整配備了四總部、七大集團軍、軍兵種的領導班子。有人把這形象地比喻為既“消腫”,又“輸血”。調整後的四總部領導班子的人數比原來減少23.8%,集團軍領導班子的人數比原來減少一半。在平均年齡上,由原來的64.9歲下降到54.7歲,每個集團軍中都有40歲、50歲左右的主值幹部,基本上形成了梯次結構年齡。知識結構也進一步改善,95%的幹部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75%的幹部經過專業院校培訓。

被撤銷的第十、第十二、第十五集團軍的骨幹部隊都轉入其他集團軍,而各部隊的機步師、山地師大幅度縮減合並,快速反應師和空降兵得到了較大幅度的保留。裝甲部隊保留了7個裝甲師,其他裝甲部隊都封存或者轉讓給共同體的其他國家,還有部分裝備出售給了德國和新成立的以色列國。機步作戰部隊也多轉為輕量化的快速機械化部隊,快速反應部隊則與陸航部隊合並成立了四個新的空中騎兵旅,成為陸軍的快速部署部隊。山地師則僅僅保留了山地10“岩羚”師、山地20“山鬼”師和第91“山魈”山地教導師。新的國防軍的核心是7個裝甲師,9支快速機械化師、3個山地師和4個空中騎兵旅,其他部隊則以二線架子部隊的形式存在。大中華共同體的其他國家按照各自特點也紛紛仿照中國國防軍組建了本國的國防軍,其中不乏與中國國防軍形成互補的尖子部隊,也成為中國國防軍今後的重要補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