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天下紛擾,必合於律呂(1)(1 / 3)

讓規則堅守和諧與秩序

經濟學家茅於軾先生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時,曾經對美國郵局前的排隊作過觀察。他發現排在隊伍前麵的顧客,一般距離正在接受服務的顧客至少一米遠:一方麵是避免彼此靠得太近不舒服,一方麵也是尊重別人的隱私空間,免遭嫌疑。如果服務窗口不止一個,大家也是隻排一個隊,前麵的人依次序到空出來的窗口去辦事,以保證先來的人先接受服務。沒有一個人會打破這種默守的規則。小中窺大,茅於軾先生深有感觸地說:“在美國生活的一年中,我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為什麼美國如此富有?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不僅美國人是如此,德國人、英國人、意大利人、瑞士人、加拿大人等許多發達國家的人都是如此地遵守規則,不論這種規則以法律的形式出現,還是以製度的形式出現,甚或是以不成文的約定俗成的方式出現。

生活在這樣的文明國度裏是幸福的、美好的,因為人們不僅有安全感、秩序感,而且還有高度的尊嚴感、自豪感。這也是人類追求的一種崇高的目標。

1.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心中有正義良善的規則,猶如靈魂有了信仰和指向,人的生活才會享受更多的明媚陽光。

讓我們先看一個令人吃驚的案例: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場大火燒毀了哈佛的圖書館,很多珍貴的古書絕籍被毀於一旦,讓人痛心疾首。第二天,學校上下得知這場重大事故後,有一名學生尤其麵色凝重。

突發的火災把這名普通學生推到了一個特殊的位置,逼迫他做出選擇。在這之前,他違反圖書館規則,悄悄把哈佛牧師捐贈的一本書帶出館外,準備優哉遊哉地閱讀完後再歸還。突然之間,這本書就成為哈佛捐贈的250本書中的惟一珍本。怎麼辦?是神鬼不知地據為己有,還是光明坦蕩地承認錯誤?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後,惴惴不安的學生終於敲開了校長辦公室的房門,說明理由後鄭重地將書還給學校。霍裏厄克校長接下來的舉動更令人吃驚,收下書表示感謝,對學生的勇氣和誠實予以褒獎,然後又把他開除出校。

哈佛的理念是:讓校規看守哈佛,比用其他東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

與哈佛人相似,德國人也被看做是世界上最守規則的人之一。一位留學德國多年的中國學生說,他在德國所到之處,從未看到過一輛闖紅燈的車,即使在深更半夜,空寂無聲的街頭,德國人依舊沿著橫道線,看著紅綠燈過馬路,德國老人喜歡向別人炫耀的是,在他幾十年的駕車曆史中,違章記錄欄內始終是一片空白。

經濟學家茅於軾先生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時,曾對美國郵局前的排隊作過觀察。他發現排在隊伍前麵的顧客,一般距離正在接受服務的顧客至少一米遠:一方麵避免彼此靠得太近不舒服,另一方麵也是尊重別人的隱私空間,免遭嫌疑。如果服務窗口不止一個,也不是每個窗口前麵都排一個隊,而是隻排一個隊,前麵的人依序到空出來的窗口去辦事,以保證先來的人先接受服務。沒有一個人會打破這種默守的規則。小中窺大,茅於軾先生深有感觸地說:“在美國生活的一年中,我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為什麼美國如此富有?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對比之下,中國的銀行服務窗口前都畫有鮮明的警示線,而有些漠視“請在線外等候”字樣的人,仍然選擇無序緊張的擁擠,這同樣也讓外國人百思不得其解。

當我把上麵的事例說給周圍人聽時,我得到不同的意見版本:哈佛人是做作的,書交上來了,人家改過了,還計較什麼;德國人是刻板的,能夠趁機過馬路為什麼不過,浪費時間;美國人是固執的,來得早不如來得巧,能夠早點把事辦完為什麼不擠。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為什麼要被死規則纏住……到底是怎樣的生活才更愜意?沒有規則的自由是不是一種真的自由?

德國人的名言是,循規蹈矩,一絲不苟才是輕鬆的活法,而凡事無章可循,才使人疲憊不堪。自由必須有所約束,不然,A的某種自由可能就要以B的另種自由為代價。德國人把用規則看守的世界,稱為“天堂”。在這個天堂裏,規則首先是科學合理的,其次要有對規則的集體信任。或許有些人會將此視為“刻板固執”,嗤之以鼻。但實際上,德國人是聰明的,他們對待任何事物都認真負責,他們把自己的國家建設得潔淨美麗,他們在不爭吵不擁擠的環境裏,不憑體力、投機取巧或者其他伎倆,就可贏得平靜安穩的幸福生活。規則不僅保證著人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上的公平公正,帶給他們高效率,甚至保證著他們心靈的自由: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靈魂才在高處放聲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