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社會需要規則,管理需要規則(3)(2 / 2)

(1)“吐痰大國”

隨地吐痰,確實是某些中國人的習慣。有很多隨地吐痰的不良現象真實地發生在我們的身邊,街道的兩邊、樓道的角落和一些公共場所不時有痰跡出現,已成為公認的事實!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隨地吐痰雖較以前減少了許多,但這類問題卻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越發引人注目。2003年“非典”爆發後,隨地吐痰上升為無視他人健康和危害社會的公德問題,涉及這一問題的言論不斷見諸報刊、影視、廣播。甚至連旅居中國的法國友人孟德威先生都在《環球時報》上撰文“給中國人提點意見”。他善意地指出:雖然隨地吐痰隻是少數人的行為,但這些不文明的舉動對中國人的整體形象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他建議中國人重視公民道德修養,以跟上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

一位在上海工作的新加坡人,曾在北京工作過幾年,他坦言在中國最受不了的是兩件事,一是中國人隨地吐痰,一是不分場合大聲喊話。一個世紀前,孫中山在一艘外國輪船上,目睹一位腦後拖著長辮的同胞,把一口濃濃的黃痰吐在了鮮紅的地毯上,不由得感慨萬端,一直縈記在心,並以此事為例,欲喚起民眾覺醒。時過一個世紀,我們腦後已沒有了辮子,代之以各種時髦發型,但這一陋習在少部分人身上一直保留至今。

講文明、講衛生、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遵守公共秩序、維護社會公益是每個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是社會道德體係的最低層次要求。如果一個人連這些起碼的公共生活準則都不遵守,很難想像他在社會生活中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一位哲人說過:“一個沒有社會公德的民族是個危險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良好社會公德的民族肯定是個充滿希望的民族。”

可喜的是,當前,“隨地吐痰”已位居城市居民最厭惡行為的“榜首”。據《南京日報》報道,在南京市開展的2004年評選“我最欣賞的十大文明言行和最厭惡的十大不文明言行”活動中,“隨地吐痰”成為全市市民最厭惡行為中的“榜首”。該市市民陳女士說,騎車或者在路上行走時,有時麵前會突然落下一口痰,甚至差點落到自己身上,讓人感到很惡心。市民徐先生表示,他最反感隨地吐痰、隨地大小便、亂寫亂貼、亂砍亂伐等不文明行為。在來電評選中,有89%的市民提到自己最厭惡隨地吐痰。

隨地吐痰是不文明和不道德的行為,是愚昧和落後的表現,極大地危害著人們的健康。隨地吐痰破壞公共衛生,是散布傳染病的病原體。痰是呼吸道的垃圾,包括呼吸道分泌的黏液,吸進肺裏的灰塵、煙塵、細菌、病毒、真菌、呼吸道及肺組織的脫落細胞和壞死組織、血球、膿性物等。據有關專家測定,一口痰裏含有幾萬億個細菌。吐在地麵上的痰,幹燥以後隨地麵揚塵漂浮於空氣中,可被人吸入體內或隨氣流擴散至更廣和更遠的範圍。

(2)“噪音知多少?”

我們處於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現代化建設日新月異,廣大城鄉建築工地如雨後春筍,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但在其背後我們也遭受了建設所帶來的噪聲汙染。從清晨到深夜,我們可以聽到各類車輛和機器的隆隆轟鳴聲。在車站、商場、碼頭、公園等公共場所,我們還可以聽到各種吵鬧和大聲喧嘩的聲音。

第八屆中國戲劇節在某省城開幕,15部大戲近40場演出在多個劇場同時進行。與大多數文明觀看演出的觀眾相比,每場演出均出現多種不和諧的音符:吵聲、鬧聲、手機聲不絕於耳。在某大劇院的一場演出中,手機鈴聲在短短5分鍾響了30多次,讓大多數觀眾在觀看演出時像吞了蒼蠅一般。在各場演出過程中,接電話、大聲喧嘩、隨意走動等不文明現象比比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發現這種輕視、忽視和蔑視社會公德的情形。

在國外一些著名景點,總能見到成群結隊的中國人,他們身穿西裝,腳踏旅遊鞋,胸前掛著相機爭先恐後地留影。這些人高聲嚷嚷的習慣如果不影響到別人也罷,但一旦張揚開來就會令人難以忍受。比如在巴黎聖母院,進門時就能在顯著位置看見用各種語言書寫的“安靜”,但有些中國人卻熟視無睹,照樣高談闊論,引人側目。在西方,教堂是文化的象征,在這種地方吵鬧,被認為是缺乏教養、踐踏文明。

另外,噪音汙染和水汙染、空氣汙染一樣,也是現代城市文明之大敵。為了減少噪音,北京等許多城市規定,市區禁止汽車鳴笛(消防車、救護車等執行緊急任務除外)。於是,有些車輛就變相鳴笛,比方說,公共電、汽車用喇叭放錄音,而其造成的噪音危害,甚至比鳴笛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