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論義務(9)(1 / 3)

三十三

(116)現在還剩下第四部分,它包括合適、節製、謙遜、自製、克己。能有什麼事物與這些美德相悖,然而卻是有利的呢?被阿裏斯提波斯稱為昔勒尼派和安尼克裏斯派的哲學家們【406】認為一切善存在於快樂之中,並且認為美德之所以應該受到稱讚,是因為它能產生快樂。在他們過時之後,伊壁鳩魯【407】興起,他差不多支持和讚同上述觀點。如果我們想維護和堅持我們對高尚的看法,那麼我們就得像常言說的那樣,調兵遣將和他們戰鬥。

(117)如果像墨特羅多羅斯【408】說的那樣,不僅利益,而且整個生活幸福完全基於健強的體格和對這種健強體格的強烈願望,那麼這種利益,而且是最高利益——他們正是這樣認為的——必然與高尚性相衝突。首先,智慧還有沒有自己的地位?是不是讓它到處去尋找歡樂?美德為快樂服務,多麼可憐的奴役地位啊!然後,智慧的職責是什麼?莫非在於仔細選擇快樂?假設沒有什麼是比這更令人愉快的,那麼能想出什麼是比這更可鄙的嗎?還有,對於那位稱痛苦為最大的惡的哲學家來說,勇敢又占有什麼地位?勇敢乃是對痛苦和艱辛的蔑視。盡管伊壁鳩魯在許多地方正如他所說,非常勇敢地談到痛苦,但是應該注意的不是他說了什麼,而是他應該說什麼相一致的東西,既然他以快樂界定善,以痛苦界定惡,就像如果我想聽他談關於自製、克己一樣,他確實在許多地方談了很多,不過正如諺語所說:水停了。【409】要知道,一個視最高的善存在於快樂之中的人怎麼會稱讚克己?因為克己是欲望的大敵,而欲望是快樂的女侍。

(118)在討論這三種德性時,他盡一切可能地,不無狡猾地進行支吾搪塞。他把明智解釋為能夠提供快樂、驅除痛苦的學問。他們以某種方式解釋勇敢,當他們傳播要蔑視死亡、忍受痛苦的時候。他們也談到克己,當然不是很輕鬆,隻是盡可能地,因為他們認為快樂的程度由對痛苦的排除而定。公正搖搖晃晃,或者更確切地說,倒在地上,同所有這些美德一起,盡管應把它們置於人類生活和社會聯係中考察。要知道,追求善良、慷慨或仁慈,對友誼更是這樣,如果不是為其自身,而是把它們同快樂或利益聯係起來,那麼它們便不可能存在。

(119)就這樣,現在讓我們作個簡單的總結。要知道,就像我們證明不可能存在任何與高尚相對立的利益一樣,我們也認為,一切快樂都與高尚相對立。【410】在我看來,卡利豐【411】和狄諾馬科斯【412】更應該受譴責,因為他們認為,如果把快樂和高尚像把人和動物聯係到一起一樣聯係起來,那麼人們就可以解決爭論。高尚不接受這樣的聯係,蔑視這種聯係,否棄這種聯係。至善和至惡的概念應該是單純的,它們不可能由不同的事物混合而成。不過關於這一點——這是一個重要問題——將在另一本書裏作更詳細的論述,現在仍讓我們回到原先的話題上。

(120)就這樣,如果顯得有利的東西與高尚發生衝突,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上麵已經談得夠詳細的了。如果有人說,快樂也具有利益表象,那我們回答說,在它與高尚之間不可能存在任何聯係。要知道,雖然我們也可以對快樂作點讓步,也許它並非完全不具有任何吸引力,但是它肯定沒有任何好處。

(121)吾兒馬爾庫斯,這就是父親給你的禮物,並且在我看來是一件有價值的禮物。不過這有賴於你如何接受它。盡管如此,在克拉提波斯的講演記錄中,你仍然應該把這三卷書如同外邦客人般來接受。不過正像倘若我能前來雅典——這本來是可能的,若不是祖國大聲地把我從半途中召了回去【413】,——你本可以不斷聽到我的講解一樣,現在因為我的聲音隨這幾卷書而來,你就盡你可能,像我希望的那樣盡你可能,把時間花給它們吧。當我知道這類知識令你感到高興時,我會像我希望的那樣,親自同你談論,但是現在你在遠方,我也隻能這樣從遠方和你說話。親愛的西塞羅,再見吧,你要相信,你是我最親愛的人,不過如果你能喜歡這些指導和教誨,你會更令我喜愛。

注釋:

【1】西塞羅之子與父親同名,全名也是馬爾庫斯·圖利烏斯·西塞羅,生於公元前65年。公元前51—前50年西塞羅出任基利基亞總督時,把兒子帶在身邊。內戰期間,西塞羅站在龐培和元老院一邊,於公元前49年6月前往希臘西部的埃皮羅斯,小馬爾庫斯一同前往,在那裏統率龐培的騎兵。公元前48年龐培在法爾薩洛斯(一名法爾薩利亞)失敗後,西塞羅父子於公元前47年秋回到羅馬。公元前46年,年輕的馬爾庫斯任阿爾皮努姆市政官(aedilis)。西塞羅期望兒子能學好哲學,以利於政壇升遷,於公元前45年3月把兒子送往雅典求學。凱撒被刺後的內戰打斷了小馬爾庫斯的學業,他參加了以布魯圖斯為首的共和派軍隊。公元前42年共和派失敗後,他投奔龐培之子塞克斯圖斯·龐培。公元前39年獲大赦後站在屋大維一邊,公元前30年曾任執政官,公元前29—前28年任亞細亞行省總督。

【2】克拉提波斯,哲學家,原籍帕伽馬,起初在累斯博斯島彌提勒涅講學,後來在雅典領導逍遙學派。

【3】西塞羅曾把一些希臘文著作翻譯成拉丁文,如阿拉托斯(約公元前315—約前240)的《星象》,他還曾用希臘文寫作《我的執政官任職》等。

【4】此處原文有異讀:dicere或作discere,因此“演說技巧”或譯作“學習研究”。

【5】參閱《論法律》Ⅰ,55;《圖斯庫盧姆談話錄》Ⅴ,85。

【6】蘇格拉底(公元前460—前399)古希臘著名哲學家,門徒眾多。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5)是蘇格拉底的門徒之一,後來成為學園派奠基人。逍遙學派的奠基人是柏拉圖的門生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7】得墨特裏奧斯·法勒柔斯,於公元前317年受馬其頓國王卡珊德羅斯委派,統治雅典,公元前307年前往埃及的亞曆山大裏亞。他是一位哲學家、演說家、詩人,西塞羅很推崇他。他著述豐富,但均失佚。

【8】特奧弗拉斯托斯(公元前372—前287),累斯博斯島人,亞裏士多德的門生,在亞裏士多德之後曾領導逍遙學派。

【9】狄摩西尼(公元前385—前322),最著名的雅典演說家,政治家,傳下演說辭《反腓力辭》、《花冠辭》等。

【10】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柏拉圖的學生,逍遙派哲學奠基人,該學派因亞裏士多德在呂克昂學園(公元前335—前323)邊漫步、邊講學而得名。他也是馬其頓的亞曆山大(公元前356—前323)的導師,亞裏士多德傳下許多著作,包括邏輯學、修辭學、哲學、政治學、自然科學等方麵。

【11】伊索克拉特斯(一譯為伊索格拉底,公元前436—前338),雅典著名演說家,蘇格拉底的門生。

【12】指伊壁鳩魯派和昔勒尼派哲學。

【13】指《論善和惡的界限》,撰於公元前45年。

【14】斯多葛派持前一種觀點,學園派和逍遙派持後一種觀點。

【15】阿裏斯同(公元前3世紀,希奧斯島人)和埃裏洛斯(迦太基人)是斯多葛派哲學家,皮浪(公元前4世紀,埃利斯人)是懷疑學派奠基人。

【16】帕奈提奧斯,斯多葛派哲學家,自公元前146—前131年生活在羅馬,公元前129年安提帕特羅斯去世後成為該學派的首領。

【17】即終極目標,最高的善,至善。

【18】參閱本卷,101。

【19】見柏拉圖:《斐德若篇》,250d。

【20】蓋尤斯·蘇爾皮基烏斯·伽盧斯,公元前168年曾作為天文學家,隨盧基烏斯·艾彌利烏斯·鮑盧斯出征馬其頓,預告皮得那戰役前夜會有月食。

【21】塞克斯圖斯·龐培,著名的民眾派首領格奈烏斯·龐培的叔父,曾任公元前70、前55、前52年的執政官。西塞羅在《布魯圖斯》中也曾稱讚他的幾何知識。

【22】iustitia,也譯為“正義”。

【23】阿爾皮努姆在拉丁地區東南部,為西塞羅的故鄉。

【24】圖斯庫盧姆在羅馬東南方,距羅馬不遠,西塞羅在那裏有一座莊園。

【25】柏拉圖《書信》,Ⅸ,358a。參閱西塞羅:《論共和國》,Ⅰ,8。

【26】即認為fides(誠信)源自動詞fieri(成為)。參閱西塞羅:《論共和國》,Ⅳ,7。

【27】指馬爾庫斯·利基尼烏斯·克拉蘇斯,外號“富有者”,公元前70年任執政官,公元前65年任監察官,公元前60年與凱撒、龐培組成“前三巨頭”同盟,公元前53年死於對安息的戰爭。

【28】恩尼烏斯(公元前239—前169),古羅馬詩人,悲劇家。

【29】蓋尤斯·尤利烏斯·凱撒於公元前100年(也可能是公元前102年)出生在一個古老的貴族家庭,但他本人支持民眾派,公元前68年任財政官,公元前65年任市政官,公元前63年任最高祭司,公元前59、前48、前46、前45、前44年任執政官,公元前49、前47、前45、前44年任獨裁官。他利用自己掌握的軍隊攫取了羅馬國家的最高權力,公元前44年3月被共和派密謀刺死。

【30】參閱柏拉圖:《理想國》,Ⅰ,347c,Ⅵ,485—486,Ⅶ,520d;《斐冬篇》,64d;《會飲篇》,216e等。

【31】普布利烏斯·泰倫提烏斯·阿非爾(約公元前190—前159)是古羅馬喜劇家,引文見喜劇《自責者》,796。

【32】提修斯是傳說中的雅典王,是雅典先王埃勾斯和阿爾戈利斯的特洛曾公主埃科拉之子。他在外祖父家長大,長大後回到雅典。尼普頓是古羅馬神話中的海神,相當於古希臘神話中的波塞冬。提修斯對尼普頓的三個請求的前兩個請求是讓他從冥間返回陽世和從克裏特迷宮裏走出來。他的第三個請求涉及這樣一個故事。提修斯的後妻費德拉對他的前妻之子希波呂托斯產生了不正當的愛情,遭到希波呂托斯的拒絕。費德拉羞愧自殺,自殺前留下一封書信,詭稱希波呂托斯企圖對她行非禮。提修斯信以為真,這使希波呂托斯非常痛苦。當希波呂托斯奮激中在海邊驅馬急馳時,提修斯請求海神尼普頓讓希波呂托斯喪命。尼普頓應允了提修斯的請求,派來一隻海怪,希波呂托斯的馬受驚後狂奔,把希波呂托斯摔死。

【33】“支持者”(advocatus)指富有影響的人士應邀出庭旁聽,表示對訴訟的一方的道義支持,但不發言。

【34】裁判官法指裁判官履職時發布指令,說明自己履職時的原則,這些指令成為對市民法的補充和闡釋,具有法律效力。公元2世紀時哈德裏安皇帝廢止了行政官員發布這種指令的權力。

【35】據普盧塔克記載(《斯巴達人箴言集》,223b),這裏指的是斯巴達王克勒昂墨涅斯(公元前520—前491)反對阿爾戈斯人的一場戰爭。

【36】昆圖斯·法比烏斯·拉貝奧曾於公元前196年任財政官,公元前189年任裁判官,公元前183年任執政官。

【37】參閱柏拉圖《法律篇》,Ⅰ,628e;亞裏士多德《政治學》,Ⅶ,14,454。

【38】這些都是羅馬向其周圍地區擴張時征服的部族。

【39】迦太基是北非城市,努曼提亞是西班牙西北部城市,分別於公元前146年和公元前133年被小斯基皮奧摧毀,小斯基皮奧也因此獲得“非洲征服者”和“努曼提亞征服者”稱號。

【40】科林斯一譯科任托斯,伯羅奔尼撒半島北部重要城市,於公元前146年被羅馬摧毀,標誌希臘從此完全被羅馬人征服。

【41】指公元前49年內戰發生之前的時期,當時西塞羅企圖使鬥爭的雙方凱撒和龐培和解。

【42】在古羅馬人看來,采用攻城槌進攻後,該城即被視為用武力攻陷,應遭劫掠。參閱凱撒《高盧戰記》,Ⅱ,32。

【43】古羅馬的隨軍祭司(fetiales)是信義之神(deus Fidius)的祭司,負責監督國際條約的履行、宣戰或媾和。古時羅馬人向敵方宣戰時,由該祭司組織的首領(pater patratus)向敵方土地擲出長矛,後來改為擲向羅馬土地。媾和時,由該祭司團舉行祭祀。參閱西塞羅《論法律》,Ⅱ,21。

【44】在羅馬共和國時期,“統帥”(imperator)是兵士(甚至元老院)在戰爭勝利後對指揮官的最高稱呼。蓋尤斯·波皮利烏斯·勒納圖斯曾於公元前173年任執政官。

【45】指老卡托,即監察官馬爾庫斯·波爾基烏斯·卡托。

【46】佩爾修斯是馬其頓國王(公元前179—前168年在位)。

【47】指盧基烏斯·艾彌利烏斯·鮑魯斯,公元前168年執政官。

【48】“霍斯提斯”(hostis)指應受到招待的外邦來客,後來轉意為“敵人”。

【49】十二銅表法(Ⅻ Tabulae)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製訂於公元前451年,因鐫刻在十二塊銅板上而得名。公元前390年高盧人攻占羅馬時被毀,現僅傳片斷,主要是根據各種稱引彙集的。參閱西塞羅《論共和國》,Ⅱ,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