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應該是葉利欽在犯了一係列錯誤之後,留給俄羅斯最後的也是最有價值的遺產。如何評價這件事呢?我們打個比方,就相當於葉利欽把一座房子點著了,但他最終並沒有任由這場大火一直燒下去,也沒有阻止後麵的人來救火,而是非常明智地選了一位足以勝任的救火隊長。
話說俄羅斯(一)
2.5個衛國戰爭
俄國人所承受過的最深重的災難是什麼?是拿破侖還是希特勒?從數字上看恐怕都不是。迄今為止給俄羅斯造成損失最大的其實是蘇聯解體之後的大規模私有化運動——相當於2.5個衛國戰爭的財富損失加上國勢的根本性逆轉……
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聯總統,次日最高蘇維埃通過了最後一個決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
說到底,蘇聯解體僅僅是個標誌,標誌了一個早已背離自己宗旨的政黨政治生命的完結,對於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來說,這個國家真正的災難是從1992年開始的。當時以蓋達爾、科濟列夫等為代表的青年自由派經濟學者被俄羅斯的執政者尊奉成了“無雙國士”,因為這批人主張大同小異,且年齡都不過三四十歲上下,因此被俄國人稱為“男孩幫”。他們此前沒有任何實際操作經驗,更遑論執掌一個國家經濟命脈,可偏偏就是這麼一群毫無經驗的人,完全憑借西方幾本教科書上的理論,在美國顧問們的指導下,閉門造車炮製出了一個所謂“500天進入資本主義”的計劃。這個基本套路如今通常被稱為“華盛頓共識”。簡單地歸納一下:第一將國有資產私有化,第二政府放開價格管製,第三嚴肅財政政策——所謂嚴肅財政政策放到當時的俄國其實就是要政府盡量什麼都不去管(管得越少自然財政支出也就越少,看上去也就“嚴肅”了),即所謂的小政府。這套“組合拳”也被稱為休克療法。
一般的認識是,俄羅斯的私有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伴隨著這一進程的不斷推進,俄羅斯的經濟出現了一係列嚴重的問題,而“休克療法”則是多米諾骨牌中的第一張——從1992年7月開始一直到1994年,俄羅斯的當政者把列入私有化的國有資產全部折算成了債券,每張麵值一萬盧布,共計1.4億張,債券不記名不掛失。政府把這些債券分發給了老百姓,這種做法看上去很公平,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自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社會一直處於動蕩不安的局麵,投資不足,生產秩序混亂,加之政府主動放棄價格管製,商人紛紛囤積居奇,導致生活必需品價格飛漲——1992年俄羅斯的通貨膨脹率達到了駭人的2500%,盧布一度被人拿來燒掉取暖——這樣遠比花掉它們更有價值。麵對朝不保夕的日子,作為普通人顯然沒辦法留著那點債券等著分紅,隻能趁早賣掉它們。短短兩年時間裏,這些代表企業股權的債券就集中到了曾經的黨政幹部手裏,第一批新貴就此產生。
現在看來這個過程幾乎可以說是荒唐的,之所以還能推行下去,有這麼幾方麵因素:那時俄羅斯的一批所謂的理論家,對他們口中的種種經濟學詞彙其實根本沒有認識,他們頭腦中的所謂理論更像是某種宗教信仰,而不是建立在嚴密邏輯之上的科學。一方麵他們對西方體製有著宗教式的崇拜,而另一方麵,他們對其中的具體操作機理幾乎是一無所知。
另外,如此不靠譜的改革方案,卻能得到一批老謀深算的官僚的支持,原因無非有二:在私有化過程中,大量蘇聯時代的領導幹部利用他們此前掌握的國家人脈和信息,在所謂的“自由競爭”過程中事實上早已處於絕對優勢的位置,私有化必然是對他們最有利的,至於什麼理論他們是不會關心的;此外,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的政治鬥爭並沒有結束,當時的副總統魯茨科伊和議長哈斯布拉托夫同樣是蓋達爾“休克療法”的支持者,而從後麵的曆史來看,這兩位對這一計劃的後果恐怕是早已心知肚明的。500天“休克療法”的結果是俄羅斯經濟全麵崩潰,物價飛漲使社會陷入了動蕩,哈斯布拉托夫與魯茨科伊順勢於1992年向葉利欽逼宮,要求總統分權,最終這場政治鬥爭在1993年由文鬥演變成了武鬥,莫斯科在“8·19”事件之後再次陷入混亂,由此釀成了著名的“炮擊白宮”事件。
1992年到1994年的私有化“大躍進”使得俄羅斯經濟完全陷入了動蕩,俄聯邦政府的財政因此日趨枯竭,為了維係政府的正常運轉,俄高層不得不繼續推進私有化政策,隻不過形式是政府直接出售國有企業的產權和股權,這便是通常所說的俄羅斯私有化進程的第二階段(這一狀態大致持續到1996年)。當時俄政府對國企的購買者沒有任何限製的,大量國營企業的管理者借此壓低自己企業的資產價格,然後自賣自買,而另一部分俄羅斯優質資產則被外資所控製。一方麵社會貧富差距急劇拉大使得“生產-消費”的循環無以為繼,另一方麵眾多企業被當成炒作物品頻繁倒手,最終因為無人經營而倒閉,這使得當時的俄羅斯連續7年經濟都是負增長:GDP累計下降了40%,其中工業下降了46%。到了2005年,俄羅斯經濟總量已經不到中國的50%,如果再考慮眾多工廠設備和技術設施陳舊、缺乏更新,那麼真實情況可能還不如數字好看。在這段時期,俄羅斯的技術人才大量外流,科研人員數量從250萬人下降到了80萬人,多數工程技術人員都流失到了海外,俄羅斯的高科技產業因此嚴重衰退,截止到2006年,民用科技型工業產品在世界市場的份額不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