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地緣政治之俄羅斯(1)(2 / 3)

從1992到1996年俄羅斯國有資產流失至少1萬億美元,流失到海外的資金至少3千億美元——其中包括侵吞國有資產的非法所得。在持續四年多的私有化進程中,俄羅斯12.5萬家國有企業平均算下來每家的賣出價格隻有1300美元。需要注意的是,這是以當時的美元購買力來計算的,那時一輛本田雅閣轎車在北美市場的價格是8000美元上下——可以購買6家俄羅斯國企。

列入私有化行列的包括500家大型國有企業,它們名義價值超過2000億美元,實際價值可能超過1萬億美元,而售出之後國庫實際得到的資金隻有72億美元。有這麼幾個例子:擁有3.4萬職工的烏拉爾機械製造廠,售價是372萬美元;擁有5萬職工的車裏雅賓客拖拉機廠,售價是220萬美元。同期在西歐,一個中等規模的麵包廠出售價格就超過了200萬美元。即便是俄羅斯的“私有化之父”丘拜斯後來也曾說過,“隻有5%的拍賣是經濟性的”,“95%的是政治性的”,“最終的目的就是要避免蘇聯的複活”。

最後的統計,在這場私有化風暴中,俄羅斯社會財富損失1.7萬億美元,相當於俄羅斯1996年GDP的4.2倍,等於打了兩個半衛國戰爭。與此同時,前蘇聯比較均勻的財富分配體係至此也完全不存在了,私有化過程當中俄羅斯普通工人的實際收入普遍下降了50%到70%。到1996年,4%的富人收入已經超過了全俄80%人口的收入總和。

我們常說“有錢有勢”,事實上權力和財富往往是相互掛鉤的,也就是說:“有錢”必“有勢”——所謂“權力”說到底就是對經濟資源的掌控力,權力不會因為從政府手裏轉移到了私人手裏,就不再是權力,二者真正的區別無非是:政府官員濫用權力最起碼理論上還有受到懲處的可能,而對資本家則不可能。財富的畸形集中導致了俄羅斯政治隨之寡頭化。

現在的數據顯示,當時全俄羅斯最大的22家大型私人企業控製了俄羅斯工業生產總產值的40%,以及總就業人口的40%。1996年總統大選的時候,葉利欽能夠連任,完全就是依靠著名的七大寡頭在背後的支持。所以這些人在名義上僅僅是商人,但他們卻控製了絕大多數的經濟資源,成了這個國家有實無名的主人。頭號寡頭別列佐夫斯基曾直言不諱地說“俄國的‘民主’政治就是富人說了算”。

伴隨著貧富差距急劇增大,以及政府財政實力的急劇下降,俄羅斯的基層政權完全失控。當時俄羅斯一線警察的月收入折合人民幣也就200多塊錢,根本不夠養家。警察要想維持自己的正常生計,隻能是通過兩種方式:一是向老百姓敲詐,當初去過俄羅斯的中國商人對這些都有切膚之痛;另一個生財之道就是警方人員和黑社會的勾結,這最終導致俄羅斯的黑惡勢力一發不可收拾,蘇聯時代的民警形象在此時早已不複存在。不光是在國內,俄羅斯黑手黨開始迅速向海外發展,成了歐洲地區最主要的跨國犯罪集團,其涉及的領域從毒品、軍火一直到販賣人口。

葉利欽後來也不得不承認“改革使大多數居民生活條件惡化,發生不公正的生活分化,發財的人往往是那些喪失了文明社會準則的人”。西方學者對俄羅斯私有化過程的評價則更加不客氣:強盜資本主義、野蠻資本主義、腐朽性的資產掠奪、一場可預見的經濟災難,俄政府則被稱為是“資本家政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