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烏克蘭,則相當於俄羅斯的東北三省。從地緣上說,中國的東三省是華北地區在陸上的戰略屏障。“9·18”事變後,東北三省淪陷,華北順勢便危如累卵,日軍全麵侵華便由此展開。與此類似,烏克蘭同樣作為戰略縱深,為莫斯科抵擋著來自西歐的軍事威脅。而從資源來論,烏克蘭同樣類似於我國東北地區,同時具備豐富的農業資源和工業資源——在赫魯曉夫時代之前,西烏克蘭一直是蘇聯最主要的小麥產區,而在東部,頓巴斯有著豐富的煤鐵資源,巴庫則是著名的大油田,因此這裏既是國家最重要的農業基地,也是工業基地。在蘇聯時代,這裏孕育出來安東諾夫飛機設計局、黑海造船廠等一係列軍工企業,設計門類包括航空、航天、核工業、造船、冶金、電子等。
1991年蘇聯解體,對前蘇聯工業體係打擊最大的就是烏克蘭的獨立,這直接導致俄羅斯境內的工業體係一下子變得殘缺不全,眾多生產線由於失去了來自烏克蘭的關鍵部件而無法繼續生產。譬如位於烏境內的黑海造船廠在解體之前是蘇聯唯一可以建造航母的造船廠,它對蘇聯的意義可以比照中國的大連造船廠。由於烏克蘭的獨立,俄羅斯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失去了建造航母的能力,俄海軍手中已經服役的四條基輔級航母也因為失去了技術保障,加之資金嚴重短缺,在蘇聯解體後不久便先後被報廢放棄,碩果僅存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同樣由於缺乏合適的船塢進行保養,而極少出海,大部分時間隻能停在港裏作為擺設。
刀尖上的哲學
了解了克裏米亞及烏克蘭(克裏米亞已經在3月17日通過全民公投宣告從烏克蘭獨立並加入俄聯邦)對於俄羅斯的意義,也就大致可以明白1991年前後究竟發生了什麼:蘇聯時代歐洲西南部的戰略態勢,大致就相當於現在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都歸於中國版圖之內——可想而知,在戰略上可以占據多大的優勢,而在1991年之後,烏克蘭的獨立就相當於中國非但沒得到什麼,還一下子失去了東北三省。而烏克蘭內亂爆發之後,反對派要求加入北約,差不多就相當於在東北亞駐日駐韓美軍揚言要進駐中國東北。
在克裏米亞宣告並入俄羅斯之後,網絡上對普京、俄羅斯都掀起了一股關注的熱潮。有人說普京開啟了俄羅斯的全新時代,也有人不以為然,說普京不過是在被逼到牆角之後的不得以之舉,其意義無非是止損而已。在某種意義上,這些說法都不算錯。戰略要地的真實含義並非是老天爺送給誰“盾牌”,它其實更像是一把兩端都帶尖頭的長矛,抓在別人手裏,那麼矛頭就會刺向你的咽喉,而反過來,你就可以把它指向別人的咽喉。克裏米亞,就是這樣一柄雙頭長矛,如果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無所作為,那麼勢必就要導致其西南部國土安全麵臨全麵危機。而一旦克裏米亞半島重歸俄羅斯,那麼至少從地緣安全角度說,俄麵對西方將從守勢轉為攻勢,其意義類似於中國戰國初期秦收複河西之地及函穀關。地緣安全問題在不少時候就是如此,衰微與興盛隻在一線之間,並沒有太多可以妥協的中間地帶,所謂“謀略”在這種地方是談不上、用不上的。以地緣角度看問題,必然要有一種進攻性的思維,略帶誇張地說,地緣政治就是一種刀尖上的哲學。普京在烏克蘭危機中的強硬態度,一方麵或許源於本人的個性,另一方麵他所麵臨的問題決定了他隻能如此處理。站在俄國人的角度來看,國際輿論乃至金融市場的一時得失,與國家的地緣安全相比,隻能居於次要位置——關乎生死的問題是沒道理可講的。
再進一步判斷我們不難發現,僅僅得到克裏米亞對於俄羅斯來講不太可能就是終點。前麵我們提到過,克裏米亞半島對於掌握黑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要想讓克裏米亞真正成為一顆活起來的棋子,則離不開東烏克蘭的支持,無論是能源、淡水,還是工業產品,克裏米亞半島都有賴於東烏克蘭地區來提供。而從客觀環境來看,克裏米亞並入俄羅斯等於是推到了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俄羅斯族居多的東烏克蘭地區,很多城市都在要求回歸俄羅斯,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而從負麵效應看,西方國家能對俄羅斯做的已經都做得差不多了,也就是說,即便普京再往前邁幾步,情況也不會比現在更糟。況且蘇聯時代烏克蘭的工業設施主要集中於東部,也就是說東烏克蘭是整個烏克蘭中最有價值的部分,無論從增加戰略縱深還是從恢複工業體係完整性上來說,東烏克蘭對俄羅斯都是非常有價值的。那麼,雖然不敢說是百分之百,但在未來不長的時間裏,俄羅斯在東烏克蘭如法炮製克裏米亞模式,或者是如南奧塞梯那樣取得事實上的控製權,都是可能性非常大的。
“山姆”的陽謀
在人們紛紛關注一個熱點事件的進程時,它的起始卻往往容易被人們忽略。烏克蘭內亂的爆發,內因主要是貧富差距、高層腐敗和民族矛盾的積累,而外因則是西方政治勢力的煽動乃至直接插手。現在回憶一下,會發現烏克蘭反對派怎麼看都不像是為了奪權然後按他們的理念去治國,他們似乎純粹就是奔著把內亂搞大去的——危機爆發的導火索是烏克蘭政府決定不尋求加入歐盟,這主要是因為歐元區如今正處於歐債危機中自顧不暇,因此也就很難讓烏克蘭拿到什麼實際的好處。即便是烏克蘭人願意,已經被“歐豬四國”拖得精疲力盡的法國和德國,此時也不敢再收進來這麼一個等著要錢要糧的主。在危機爆發的最初幾周裏,亞努科維奇政府最終選擇了退讓妥協,但反對派並沒有選擇這個性價比最高的階段結束亂局,而是擺出來一副“把革命進行到底”的架勢;在取得政權之後,並沒有著手國家的治理,而是反複在刺激東部的俄羅斯族國民和俄羅斯——為納粹翻案、對防暴警察“秋後算賬”、要廢除俄語的官方語言地位,宣稱要把擁有俄烏雙重國籍的人扔進監獄(雙重國籍在東烏克蘭的俄羅斯族中非常普遍),宣稱要加入北約(歐盟僅僅是經濟和政治層麵的問題,而加入北約則是軍事層麵的問題,意味著歐美軍隊可以直接駐紮烏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