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軍事戰略(2)(2 / 2)

而從西歐的角度看,無論是德國還是法國,從心底裏的確一直在覬覦東方的資源和亞歐直接的戰略通道,曆史上法國和德國都曾入侵過俄羅斯(蘇聯),英、法則曾聯手對俄羅斯發動過克裏米亞戰爭,所以理論上說把烏克蘭及克裏米亞從俄羅斯的陰影中剝離出來是它們所樂於見到的。但是從時間上說,現在是最不恰當的時候。歐債危機到目前為止尚未真正平息,歐元區不要說繼續擴張,如今還麵臨著縮水的可能。反觀俄羅斯,如今早已不是上世紀90年代時的頹勢,普京治下的俄國現在看起碼是處於一個相對平穩的時期。這個時候出現亂局,西歐各國根本無力應對。相反,西歐和俄羅斯交惡會給前者在能源、出口、市場信心等方麵造成嚴重的困難。

這種情形之下,現在俄羅斯最終是劃算的,因為他們收回來戰略要衝。而對於美國人而言,其實也是賺到了,雖然奧巴馬的確丟了麵子,但是美元卻獲得了實際的好處——如上麵所說,西歐在烏克蘭亂局中將受到一係列衝擊,無論結果如何,這一棍子西歐都是跑不了的,而在危機之後,烏克蘭勢必要向法、德兩國索取經濟援助,從這個角度說或許東烏克蘭獨立對西歐要更有利一些,起碼那樣它們可以少養活一半人口。對於已經處於臨界狀態的歐元來說,這無異於挨了又一擊重拳,歐元的信譽將因此大大降低,如此就為美元騰出了空間。

對此,無論是奧朗德還是默克爾都未必不清楚,但他們對此也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法、德的政治生態目前都是“有合無統”,隨便一個政客,為了所謂的選民支持,就可以站出來為烏克蘭的亂局推波助瀾,向俄羅斯放狠話,而一旦形成民意,他們的中央政府便也隻能默認這些舉動是國家行為,最終便隻能一條道走到黑。

幾個回合下來,俄羅斯贏得了大勢,美國損了麵子但在美元上贏得了實惠,而法、德在這一輪則是輸得徹徹底底、幹幹淨淨。

說說“彈道導彈打航母”

現代戰爭中的“弩”

在以往武器裝備的介紹中,我們往往專注於各項技術細節,例如導彈的CEP(圓概率誤差)是多少、燃料比衝多大……站在工程技術人員或者武器愛好者的角度這些的確非常值得關注。然而從武器最終使用者的角度說,過分的拘泥於各個子係統的細節問題往往會使我們在主觀上忽視某種武器係統最初所承載的作戰理論與戰術需求。所以,在這裏筆者首先從一個比較宏觀的方麵來看看——彈道導彈究竟是什麼?

這個問題初聽上去似乎非常可笑,但是,它的確對筆者說清楚後麵的東西很有幫助。在這裏我們引入“平台”這個抽象概念,所討論的戰術彈道導彈就是火力投射平台的一種。事實上所有的武器係統在物態上的最終表現都是一個個的物理平台——大到航空母艦,小到單兵,所有這些平台最終的作用反映到具體的戰術層麵,就在於向敵方平台投送火力,描述武器大係統以及單個物理平台的幾個指標:火力、防護力、機動力、信息力,說到底都是圍繞著投送火力這個主題。而依照各平台在戰鬥過程中對“火力投送”所起作用屬直接或是間接,現有的各種武器係統又大致可以劃分為“支持平台”與“火力投送平台”,我們口中通常意義上的“武器”——槍、炮、坦克等大多屬於前者,而港口、機場等則歸為後者一類。曆次由技術發展所引發的軍事革命,很多時候便表現為平台的革命性發展。

話題再回到戰術導彈上來。依照上麵的說法,比較適合與彈道導彈進行類比的除了通常被提及的巡航導彈外,還有就應是飛機,借用生物學中的一個名詞來描述兩者的關係,是“同科異屬”。當然也許有人會質疑:現代戰機的主要火力投送手段也是機載導彈,但是,不要忘記後者的使用必須依附於飛機,從係統的角度講二者更應被視作一體,當然,各種導彈的發展以及與其他火力投送平台的結合確確實實使得上文中“支持平台”和“火力投送平台”之間的界線出現了模糊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