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軍事戰略(3)(1 / 3)

使火力投送平台離開地(水)麵,無疑已經被證明是提高打擊效能的一種絕佳的方式,最初投入使用的是飛機,現在則是飛機、彈道導彈以及巡航導彈。從效費比上講,飛機無疑是最高的,作為一個作戰係統,其中被一次性消耗掉的隻是相對很少的一部分,而彈道導彈恰恰相反,因而效費比最低,巡航導彈則居中。但是,還有一條需要比較,那就是作戰係統的可支持性,簡單地講就是要使武器產生效果,對戰場環境、後勤等的要求的高低,隻有具備可支持性,談論效費比才可能有意義。單從效費比上說,拿B-52實施臨空轟炸效費比最高,但這得以實現必須要建立在對敵方防空完全壓製的基礎之上,顯然,即使是對發達國家這一條件在未來也將越來越難以滿足,各種防區外發射彈藥開始大行其道,實質就是以讓渡出一定的效費比為代價,使武器係統的可支持性達到一個可接受的程度。如果順著這個思路繼續下去,如果我們所麵對的敵人擁有相對處於強勢的空中力量,那麼至少在戰爭初期,可支持性更高的彈道導彈顯然很可能被作為主要火力投送平台來使用。

因此,由於資金或技術原因暫時無法建立相對強勢的空中力量的國家大多對彈道導彈青睞有加。除此之外的另一個原因是,一個以飛機為主要火力投送平台的武器大係統,其構成是非常龐大與複雜的。作為物理平台的作戰飛機本身十分複雜,而構成空中力量的支援、保障、培訓體係則顯得更加龐雜,而它的建立、維護、更新都需要建立在一個雄厚的技術與資金資源之上,且這些投入大多屬於長線投資——作戰飛機的更新周期目前在30年左右。當然,這一體係一旦被建立起來,其受益也將是長期的。相對於此,彈道導彈係統顯然要簡單很多,所需投入比較低,且更接近於短線投資——形成戰鬥力及更新的周期較短。而這也是第三世界國家對彈道導彈極為看重的另一個原因。換而言之,彈道導彈使第三世界國家以不是很大的代價暫時的、部分的(但從後文會發現,不會完全地抵消)抵消掉發達國家強大又昂貴的軍事係統特別是空中力量的威脅,這一作用如中世紀“農夫手中的弩”於“貴族騎士”的效果相仿,而現代西方國家對戰術導彈擴散的忌諱與其中世紀時的祖先對待弩的態度如出一轍。

彈道導彈打航母“靠譜”嗎?

一直以來,關於“中國軍隊探索彈道導彈打航母”的報道不時會見諸各類媒體,這裏我們肯定沒什麼內部消息,不過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來說說倒也無妨。

對於這類討論,需要先明確以下三點:第一,戰術需求絕不能僅是處於裝備技術指標的邊沿區域,這和現在手機所標注的最大待機時間是一樣的道理,如果技術指標隻是“剛剛夠”,那除了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作最後一搏外不會有任何實際意義;第二,對具體子係統的改變是基於現有水平下的細節的技術重組,而不能是基於較大的技術水平躍升或對係統實質的變更,否則直接討論“高達機器人”或者變形金剛得了;第三,這種技術上的改造必須能保證戰術上的提升效果,否則就將是無意義的重複勞動,那種把香腸從切片改切段的創新毫無意義。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假如有若幹枚彈道導彈向一個水麵艦艇編隊飛來——姑且不討論是否會擊中的問題,又假如這支處於導彈濺落區的艦艇編隊要對其加以攔截,那麼成功的幾率雖不至於為零,但肯定會遠小於對飛機及巡航導彈的攔截概率。首先,以中程彈道導彈為例,其最大射程一般在2000~3000公裏,這遠大於已知的各類反艦巡航導彈的射程,甚至大於大多數戰術飛機的作戰半徑,而其發射平台對比機場,目標小且還機動,顯然彈道導彈係統的支持平台的安全更加容易保障;彈道導彈特殊的飛行模式,使其在效費比與精度兩方麵都要遜於同樣作為一次性火力投送平台的巡航導彈係統,和飛機相比更低,但是同時也使它擁有了遠遠高於後兩者的飛行速度,即彈道導彈的機動力應高於技術水平相當的巡航導彈。至少就目前已知的信息,由飛機對大氣層以外高超音速飛行的物體進行攔截是難以完成的(之所以未完全否定這一可能,是由於冷戰時美國曾做過飛機打衛星的試驗,當然,結果並不理想),而對於一支航母戰鬥群而言,其防禦任務的大多數份額是由艦載機承擔的。至於麵對空導彈,攔截彈道導彈的技術難度遠高於攔截飛機或巡航導彈,所麵對的問題不單是細節技術的重組,更多的是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即使是目前尚處於發展階段的反導係統,對射程3000公裏以上的彈道導彈也難以有所作為。而相應的,無論是飛機還是反艦巡航導彈,如果不考慮具體的技術或戰術差距,在這一過程中,依現有的技術都始終處於可被攔截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