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尾聲:《八月八日》與不一樣的戰爭觀(2)(2 / 2)

這種戰爭邏輯是否合適或者說是否值得去借鑒,我們權且不去管它。但順著這條思路如果再往前推一推,有一個問題是值得思考的。那就是關於“戰爭罪惡論”的問題——眾多文學影視作品刻意去強調戰爭場麵的血腥,其實本質上是為了給人們灌輸這樣一種觀念:戰爭是最壞最糟糕的東西,沒有比它更糟的選擇。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無論我們是否願意去聽,但必須承認的一點是,千百年來推進人類社會結構進化和技術發展的最主要的動力,恰恰就是戰爭。春秋戰國時代由於戰爭帶來的生存壓力迫使各諸侯國迫切需要通過社會改革來增強實力,於是催生了諸子百家,形成了思想界的“大爆發”。而從技術角度來說,處於規避風險的考慮,一般來說私營企業對於帶有風險的技術創新都是本能式地在回避(宣傳報道中的“創新”其實更多的是對搞出來的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一直到現在,創新能力最旺盛的依然是軍工企業。這一點對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工業國都是適用的。如今我們生活中的多數物品——從互聯網一直到罐頭,追根溯源的話最初的源頭基本都是來自軍工產品。

而即便從最簡單的邏輯而言,戰爭顯然也並非是這個世界上最糟糕的選擇。在前文裏我們提到過,如果一個民族的生存都無法保證,那麼其他的東西顯然就再無任何意義,如此當國家和民族的生存權受到威脅時,顯然沒有誰會為了不打仗而引頸就戮。那麼再進一步,在民族尊嚴或者發展空間受到剝奪時,讓本民族永遠待在人類社會的“食物鏈最底層”,是否真的就比戰爭更易於被接受?

對此,中國的古人們早已給出了答案。《呂氏春秋》中《蕩兵》一篇中寫道:“古聖王有義兵,而無有偃兵。兵之所自來者久矣,與始有民俱。凡兵也者,威也。威也者,力也。民之有威力,性也。性者所受於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武者不能革,工者不能移。……天下爭鬥,自來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聖王有義兵,而無有偃兵矣!……義兵之為天下良藥也,亦大矣!兵誠義,以誅暴君而振苦民,民悅之也。”翻譯過來,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概括一下,就是:和平是最終的目的,而非唯一的手段。

所謂“富國”與“強國”的區別。“富”看的就是社會財富的多寡,而國家是否“強”除了取決於行動力,還取決於地緣優勢和心理優勢。這個做何解呢?所謂地緣優勢,就是對與自己利益相關的戰略要地能施加影響乃至能控製起來,簡單說這就如同一塊石鎖上的提手一樣,即便是你力大無比,沒有這個提手,你也很難搬起這塊石頭,而有了它,隻要你力氣足夠大,就可以把這塊石頭舞得上下翻飛。而所謂心理優勢,一個是指對人——別國要對你有敬畏之心,這樣在做可能侵害你利益的事情時,才會有所顧忌;另一個則是指對己——要有足夠的自信,獅子的身體上如果按了一隻貓的腦袋,那最終就隻能是貓而不是獅子。從這個角度說,富國是建設出來的,而強國很大程度上則是打出來的。所謂:剛不可久,而柔亦不可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