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片子裏,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就是這樣直截了當的被表現了出來,一切都是理所應當,既沒有任何刻意的演說性的台詞,也沒有從主角個人的角度去找理由——因為XX原因,所以他會如何如何去做,因為一切原本就該是這樣。而就筆者看來,要判斷一個國家文化氛圍的優劣,最簡單的方式也正是看這個國家的人們如何看待他們的軍人,如何看待他們的女性。電視劇《漢武大帝》裏麵,還是馬夫的衛青有這麼一段台詞,大意是“漢朝人不愛惜馬也不愛惜自己的女人,那麼大漢就沒有希望了”。什麼意思呢?馬在古代是最重要的軍力資源,對於一個民族而言,它的武裝力量是民族得以生存的最基本的保證。而女人和孩子則關係到民族的未來,如果他們被擄掠被殺戮,那麼最終這個民族自然也就絕種了。所謂“人必自愛,而後人愛諸;人必自敬,而後人敬諸”,對一個人如此,對一個民族同樣如此。一個民族如果輕視自己的軍人,輕視自己的女人和孩子,那麼也就等於不在乎自己民族的生存。如此,那麼無論你如何誇耀你的詩詞、建築、飲食、學說,如何強調自己重視“傳統”,你的所謂“文化”最終也是提溜不起來的,因為它們缺乏一個根基——連最基本的生存都不在乎了,那剩下的那些“上層建築”最終的歸宿隻能是別人的博物館,那麼在別人眼裏你最多就是一個新奇的“展品”而不是一個值得敬畏的對象。
回過頭來看,讓軍人去保護女人和孩子,這是宣揚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最簡單但也是最直截了當的方式。而坦率地說,我們的某些電影人在刻意模仿國外大片的同時,卻常常背離這個本源。一些所謂的國產“戰爭大片”裏,總是樂意表現讓中國姑娘委身於一個遠道而來的“外國友人”,實在不行,也得玩一些似有似無的曖昧,似乎不如此就無法表現自己眼界和心態的開闊。
不一樣的戰爭觀
如果看多了俄國的戰爭片(也包括蘇聯時代的影片),會發現包括前麵提到的《八月八日》在內的多數影視劇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場麵火暴,但細一想卻並不血腥。俄國電影裏麵對戰爭中的傷亡場麵多數都是一筆帶過,可以描寫的並不多,像《拯救大兵瑞恩》裏麵那樣胳膊腿兒滿天飛的場麵在他們的多數影片裏是見不到的。
其實不光是電影,一直以來俄羅斯(蘇聯)對於自己在戰爭的傷亡似乎都不怎麼敏感。二戰結束之後的40多年裏,蘇聯對於衛國戰爭中的死亡人口統計一直都不怎麼上心,現在這個2700萬人的數字,是1990年才估算出來的——和新中國成立前的中國不一樣,蘇聯在戰前就已經建立起了完善的基層組織體係,在戰後如果想做全國範圍的普查,其實是很容易的。而在對戰爭的宣傳上,一直以來他們也並不怎麼提及自己在戰爭中的遭遇——事實上納粹德國在蘇聯遠沒有在西歐那麼文明,燒殺搶掠的事幹得並不少,甚至學古羅馬,把蘇軍戰俘活活釘死在十字架上。如今人們總是津津樂道於西德總理勃蘭特1970年在波蘭猶太人墓前下跪,可卻忽略了當時的西德政府從未向蘇聯人道歉過(考慮當時的冷戰背景,其實這個舉動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分化華約陣營),而蘇聯人自己好像也從沒想過在6月22日(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的日子)設立一個“國恥日”之類的紀念日出來。他們對於二戰的紀念日隻有一個,就是5月9日的勝利日(1945年德國正式宣布投降的日子)。
這其實也反映了俄羅斯民族對於戰爭的一個心理特征,就是輕視傷亡,但強調報複——吃什麼就是不能吃虧,既然防禦始終是無心被有心算的被動局麵,那麼索性把精力放在後發製人上,通過報複讓對方失大於得:拿破侖打進了莫斯科,於是1814年俄軍就攻進了巴黎。希特勒兵臨莫斯科城下,所以蘇軍一定要打進柏林。
再來看看俄格衝突。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當天,格魯吉亞突然兵進南奧塞梯,戰火由此被點燃。在此之前,其實兩國已經就南奧塞梯問題達成了協議,原本通過軍演進行示威的俄58集團軍也已結束演習準備撤回。當時一直到8月7日19時,格魯吉亞政府還在單方麵宣布在南奧塞梯衝突區內停火,格總統薩卡什維利在電視講話中宣布“格魯吉亞不會使用武力解決衝突並全麵停火”,許諾“給予南奧塞梯最廣泛的自治,並希望俄羅斯成為格魯吉亞-南奧塞梯衝突的調停人”。而在3個小時以後,格軍便對南奧塞梯發起了猛攻。知道了這個細節,再考慮俄羅斯民族一直以來的心理特質,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俄軍在控製南奧塞梯全境後一定要繼續攻入格魯吉亞腹地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