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直氣壯”與“主旋律”
《八月八日》是一部以2008年俄格(格魯吉亞)衝突為背景的戰爭大片(國內也有翻譯為《穿越火線》的)。這裏我們並不打算寫一篇影評出來,而是想借這部電影來說說國家文化層麵的某些東西。
世界上不存在不談政治的文化作品,所謂“不談政治”無非是去談另一種政治而已——政治說到底是一個“分利”的問題,而任何人的任何主張最終也都會落在“利益訴求”上。例如千百年來流傳於民間的戲劇、評書,對比那些“文學巨著”顯然並不起眼,但恰恰是這些東西對社會輿論的取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古代乃至幾十年前,多數老百姓對曆史的認識基本都是從聽書、看戲裏獲得的——書稿、唱本裏的故事總結下來無非這麼幾個套路:才子佳人的苦情劇,名將良相輔佐庸碌老大打天下的曆史劇,俠客劍士扶保清官鬥奸臣的武俠劇。
久而久之,在老百姓眼裏皇帝慢待士人、誅殺“開國功臣”就成了十惡不赦的逆舉,而細想一想,這些事和多數人其實並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蛋糕”就那麼大,“才子佳人”們吃掉了,底層的百姓反倒就沒得吃了)。而一旦這種認識在民間形成共識,那麼即便再強勢的帝王,也不得不顧忌這股輿論壓力。
話題回到《八月八日》這部電影上來。2008年的俄格衝突(兩國並未正式宣戰,所以嚴格說隻能定義為衝突),是俄羅斯與格魯吉亞一百多年來的矛盾與北約東擴、歐元區擴張等因素的綜合產物,這裏麵的是非一兩句話是說不清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這與中國的國家利益沒有什麼太明顯的關係,所以,我們也就沒必要設定什麼立場,隻要順著電影的思路走就可以了。
既然不是影評,那麼影片中的種種細節這裏就不打算涉及太多,簡而言之,從裝備、戰術、戰爭場麵以及人物細節的刻畫上來說,這都是一部可看性非常不錯的片子,絕對不會輸給好萊塢的美式大片。就內容而言,這部電影講的故事是:一位俄羅斯的年輕單身母親(卡秋莎)為了和新男友一起去索契度假,把兒子送到了住在南奧塞梯共和國的前夫(一名俄軍駐當地維和部隊軍人)那裏小住,戰爭爆發後,父親為了保護兒子最終慘死在了格魯吉亞軍隊的手裏。卡秋莎隻身一人跑到戰區尋找兒子,在途中遇到了一小隊先期進入南奧塞梯俄軍偵察兵,在偵察兵們的保護下,卡秋莎最終救出了兒子,而與此同時俄軍的反攻也正式開始,五天之後,戰爭結束了,俄羅斯贏了。
整部電影簡單、真實——沒有打都不死的超級孤膽英雄,也沒有不分場合的男女之間的激情戲,連叫士兵刻意模仿美國大兵“擺酷”也沒有。片子裏的主旨思想表現得也同樣幹脆直接:
第一,俄羅斯和它的軍人理所應當去保衛俄羅斯的女人和孩子。在美國電影裏,一旦麵臨災難總會出現人們亂作一團,互相爭搶物資、道路,以此來表現“極端條件下的人性”,而在這部片子裏,你看到的永遠都是男人們把婦孺擋在身後,電影當中女主角除了幾次被男主角俄軍中尉謝廖沙所帶領的小分隊所救,也得到了眾多普通人的救助,沒有理由也沒有討價還價,一切都是“默認值”。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一個最初頗有小資氣息的弱女子也變得堅強和勇敢起來,最後孤身一人從格軍控製區救出了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