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社會是人們之間相互作用的產物。人類通過社會交往和勞動實踐,不斷地創造著“屬人的世界”,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身的交往關係和社會生活。社會的技術條件對於人們的交往實踐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網絡的出現為社會交往提供了更為有效的途徑,為社會關係和結構的發展提供了更為有利的環境。網絡最有價值的特點之一是它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發展,網絡“使單子聚集起來,起到社會節點的作用,為那些變動不居的單子培育起多重的可以隨意選擇的親和關係”。[邁克爾·海姆:《從界麵到網絡空間——虛擬實在的形而上學》,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頁。]不斷創新的信息網絡技術不但促進了人類社會原有社會關係和結構的深化和發展,而且使得新型社會關係和結構的出現具有了可能性,某些處在社會邊緣的特殊的社會結構也由此走向社會的中心地帶。正是基於信息技術網絡與人際交往網絡的互動作用,社會交往場域的類型分化在當代社會中便更加凸顯出來。在新的信息技術範式下,人類社會中的各種交往模式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可能性,不同形態的社會交往場域取得了平等的地位。在網絡交往空間,公社社會類型的互動場域、科層社會類型的互動場域和廣場社會類型的互動場域成為三種主要的社會交往場域。這三種類型不同的互動場域具有各自的特點、成因和內在機製,為了深入了解各類互動場域的規律,本研究以水木社區BBS的不同網絡社群作為分析對象,通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分析。
一、各類互動場域的描述及測量
公社社會類型的互動場域指的是建立在具有共同的興趣和愛好、目標和追求、信仰和價值觀,或者是相似的社會身份、人生經曆、思想觀念和心理境況等,具有比較密切的非正式關係、依靠情感紐帶以及約定俗成的規範等維係的交往社群及其活動空間。在本研究已經開展的高校網絡社區實證調研中,校園網絡上的熟人社區就是此類型的互動場域。在校園網絡上的這一場域,網絡主體之間的互動主要在熟人、朋友關係模式下進行,其場所主要分布在校園BBS上的院係、班級、社團協會等群體版麵以及成員相對穩定的心情類、興趣類、地域類、職業類版麵,學校門戶網站上的社團空間、班級社區也屬此類。調查發現,在這一場域中,互動的主體一般是現實組織的成員或者是網上社區中的網友群體,他們之間以相同的現實身份或者共同的興趣愛好、感情聯係為紐帶,形成一種穩定的交往關係。互動的內容相當廣泛,包括各種新聞和消息、學習工作和個人生活、理論觀點和情感心理等。
科層社會類型的互動場域建立在社會地位差異、角色分工並相互依賴的基礎上,具有正式關係的,通過法律、社會規範等維係的交往社群及其活動空間。當前,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得到了快速發展,數字化政府、數字化企業、數字化學校從理論概念走向實踐。因此,科層社會類型的互動場域不僅僅是現實社會空間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網絡交往領域中也大量出現,逐漸在網絡空間確立了越來越強的主導地位。調研發現,校園網上的“師生關係場所”就是比較典型的科層類型互動場域。師生關係場所指的是在校園網絡空間中教育者能夠以“教師—學生”的交往關係和互動方式對學生施加教育影響的媒介場所,如學校的綜合信息網站、網絡學堂、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以及校園BBS上的學校部門版麵等。在師生關係場所中,媒介的建設與管理由學校宣傳教育工作者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負責,並擔任信息源或“把關人”的角色;媒介的信息內容以正麵的新聞報道、學校信息發布和理論宣傳類信息內容為主;在網絡主體之間的互動過程中,教育者仍然居於主導地位,通過新聞報道、理論講授、信息發布等方式向受教育者提供各種教育信息內容,學生則是以一種“受教育者”的態度和行為方式進行有關網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