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關於媒介語境下公眾健康態度構建的實驗研究(3)(2 / 2)

許多態度研究者認為,對於敏感的主題,人們的自我呈現、認知需要和評價需要,以及對於在內隱態度和外顯態度存在有一致性。尤其是,有研究發現,高認知需要和高評價需要的個體,在內隱態度上表現出較低的內隱-外顯態度的一致性,而低認知需要和低評價需要的個體,表現為較高的內隱-外顯態度的一致性。在本研究中,所選取實驗對象均為大學本科學生,從教育程度上來說屬於接受高等教育者,屬於高認知需要和高評價需要的群體,因此,在研究中體現出的是外顯態度和內隱態度的顯著差異。

此外,精加工可能也會影響內隱態度和外顯態度之間的一致性。佩蒂和維格納爾等(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Petty&Wegener,1999)提出的精加工可能性模型理論關注的是態度改變和態度強度的形成過程,[Petty,R.E&Wegener,D.T.,“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Currents Status and Controversies”,In Chaiken,Shelly(Ed.):Dual-Process Theories in 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Guilford Press,pp.41~72.]他們認為,對於態度對象的反複思考有助於增強相應的對象——評價聯結。諾塞克(Nosek,2002)對於精加工對內隱-外顯態度的調節作用的實驗發現,經過20分鍾精加工練習(包括閱讀兩個材料和寫出支持和反對性的觀點)後,內隱態度和外顯態度間的相關係數為0.41,沒有經過精加工練習的內隱態度和外顯態度之間的相關為0.07。提示的可能是對於該主題的精加工的程度的差異。一個有更多精加工可能性的主題,其內隱態度和外顯態度之間可能會存在更大相關,而一個沒有更多的精加工可能性的主題,其內隱態度和外顯態度之間則可能會相對較小。

本研究內隱態度和外顯態度之間的相關係數分別為艾滋病主題r=-0.086(df=34),精神病主題r=-0.158(df=34),轉基因食品主題r=-0.124(df=34),乙肝主題r=0.169(df=34)。這說明:通過媒體,如果被試能獲得更多精加工信息資料,進行更多的精加工,那麼其外顯態度和內隱態度可能會體現出更大的相關。也就是說,會發生內隱和外顯態度的一致性共變。

說明了媒體對幾個健康主題的報道,可能存在著某種問題,並沒有使人們獲得對於該健康主題充分的精加工,因而盡管媒體改變了人們的外顯態度,使對於主題的外顯態度呈現為積極和接納,但是從內隱態度的層麵上,卻依然體現為消極拒絕占據主導。

2.研究給媒體健康傳播實踐公眾健康觀建構和引導的啟示

凱瑟家庭基金會在發動不同國家的媒體進行抗擊艾滋病的宣傳報道時,為了提高傳播的效果,所采用的基本的策略是通過多元化的平台和媒體進行一定水平強度的報道來加強信息的傳遞效果,實踐證明,這樣的確能對公眾態度產生一定的影響。[Matt James,Tina Hoff,Julia Davis,Robert Graham,“Leveraging the Power of the media to Combat HIV/AIDS”,Health Affairs.Chevy Chase:May/Jun 2005.Vol.24,Iss.3;p.854.]這一結果提示我們,在媒體的引導策略上(如多元化平台)和媒體報道強度上的共同調整,與僅僅提高媒體報道強度相比,可能會對於促進人們的態度改變有不同的作用。但是,我們這裏更關注的是外顯態度和內隱態度的一致性的變化。

研究發現,媒介在轉基因食品主題上,對內隱態度影響程度達到了鄰近0.05水平顯著,並且媒體態度強度越強,發生被試內隱消極的拒絕態度越弱的一致性改變。從精加工的角度來說,提高媒體報道健康主題的參與性和互動性,能夠幫助人們,尤其是高認知和高評價需要的公眾群體參與對於主題的精加工過程,從而提高其健康主題的精加工水平。回顧媒體近幾年對健康主體等一些較敏感的健康主題報道中,一個共性的問題是幾乎都以單向的知識傳播占據絕對主導成分。因此,精加工過程不充分。讓公眾的觀點活躍起來,並參與到媒體觀點的討論中,將有利於促進內隱態度和外顯態度的一致性共變。在媒體的報道結構中,更多地體現結構組合,可能會有利於不同認知和評價需要群體的信息需求。比如對於認知引導、情感引導、行為意向引導的合理組合,以及促進不同健康主題之間的有效帶動,整體複合地促進媒體健康傳播的態度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