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修身正心(1 / 3)

“修身”即提高品德修養。儒家“修齊治平”的政治理想,其基點和前提是“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身修爾後家齊,家齊爾後國治,國治爾後天下平”。而“修身”之要在於“正心”,所謂“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即修身不在於外表的修飾,而關鍵在於內心的修養。

修身正心是人生之必需,更是為官從政的必修課。作家蕭軍說過:“好人不見得是好官,但好官卻必須首先是好人;沒有一流的人品作底子,從政肯定要跌跤子。”人格是官德的基礎,好人是好官的前提。要想做一個好官,首先要修身正心,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好人。如果做人都不合格,也就沒有做官的資格。

1、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為政於天下

語出王安石《洪範傳》。意思是說,治國平天下,首先要修身正心,加強品德和人格修養。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人。官至宰相,推行新法,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

思與悟

一個人的品德修養決定其人生的價值取向,也決定其事業的成敗得失。居家而一屋不掃的人,是難以掃天下的。有了好的人品,才能“為政於天下”,造福於百姓。這是每個從政之人都應當記取的。

延伸閱讀

曾國藩“慎獨”修身

曾國藩(1811-1872),字滌生,湖南湘鄉縣人。曆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諡稱文正。他的修身功夫集中在五個字:

首先是誠,誠實、誠懇,為人的表裏一致,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於世。第二是敬,就是敬畏,人要有畏懼,不能無法無天,尤其要“執事敬”,嚴肅認真地做好一切事情,才能成為溫文爾雅又有威儀的君子。第三是靜,是指人的心、氣、神、體都要處於安寧放鬆的狀態。第四是謹,指的就是言語上的謹慎,不說大話、假話、空話,實實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是恒,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這五個字的最高境界是“慎獨”,也就是在沒有任何監督的情況下,都要按照聖人的標準,按照最高準則來對待。

曾國藩慎獨的主要手段是記日記,對自己一天言行進行檢查、反思,對自己修身方麵作檢討。道光22年,他在日記裏這樣記載:昨晚做了一個夢,夢到別人得到一筆額外的好處,自己很羨慕,醒來之後對自己痛加指責,說自己好利之心如此嚴重,這是不能容忍的;中午到朋友家吃飯,席間得知某人獲得一項分外收入,心裏又是羨慕。他在日記裏寫道,上午剛剛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真可謂下流”。

曾國藩即便身為軍事統帥,戎馬倥傯中仍然“吾日三省吾身”。注重修身確是曾國藩有所成就的重要原因。

2、不修不可以齊家,況能推而遠之哉

語出楊士奇《正己齋記》:“身者,家國天下之本身。不修不可以齊家,況能推而遠之哉!”大意是說:人是家庭、國家和整個天下的依托所在。如果不培養好自身,就不能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又怎麼能“治國平天下”呢?

楊士奇(1365-1444),名寓,晚號東裏老人,江西泰和縣人。通過自學成才,由一介寒孺而官至兵部尚書、光祿大夫、柱國、少師。

思與悟

古人說:“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如果用房子比喻家庭,要謀求家庭的幸福康寧,為人父母的從政者首先要“修身治漏”,尤其要防止身歪影斜而帶壞家風,防止公權私用而自毀其家,防止縱妻寵子而變愛為害。

延伸閱讀

林逋談責己修身

林逋(967-1028),字君複,亦稱和靖先生,北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孤力學,不趨榮利,安貧樂道,撰有《省心錄》。

《省心錄》中說:“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又說:“有過知悔者,不失為君子;知過遂非者,其小人歟!”意思是,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樣才能少犯錯誤,多交朋友。如果有了過失而知道痛改前非,仍是君子;如果知錯不改、因循姑息,那可就是小人了。

林逋認為,作為一個君子應有三個基本要求:首先,要敢於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要諱疾忌醫。他說:“製水者必以堤防,製性者必以禮法。”意思是,隻有將自己的惰性和行為納入禮儀和法度中,並經常強調自我檢查和約束,才能防止違禮背俗或是違法亂紀的事情發生。其次,要有自信心。他說:“自信者人亦信之,胡越猶弟兄;自疑者人亦疑之,身外皆敵國。”意謂隻有自己相信自己,別人才會相信你,即使是南北相隔迢迢萬裏,甚至不同民族,雙方的關係也會親如手足。自己缺乏自信,則將寸步難行,自身以外都是敵人。再次,要從嚴要求自己。他認為,修身在於治心,要以仁人誌士作為自己的表率。他說:“為善易,避為善之名難;不犯人易,犯而不校難。”意謂想要做好事並不難,難的是在於做了好事不求別人知道;不侵犯他人的利益並不難,難的是當自己的利益受到他人侵犯時而不計較它。

3、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語出陶淵明《五柳先生傳》。意思是說,不要因為貧賤而憂慮悲傷,不要過分急切地追求富貴。《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托名五柳先生刻畫的“自況”。

陶淵明(365-427),又名陶潛,字元亮,私諡“靖節”,別號五柳先生,古尋陽郡柴桑(今江西星子)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棄官歸隱,成為中國田園詩派始祖。

思與悟

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貧賤不憂”、“富貴不求”體現的是對精神世界的深切關懷,追求的是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古人“安貧樂道”的老調,但對共產黨人來說,難道不應當把它當作一種人生的追求、一種行為準則嗎?

延伸閱讀

叔向賀貧

《國語·晉語》中載:晉國的正卿韓宣子常因貧困而發愁,而晉國大夫叔向卻向他道賀。

韓宣子說:“我有卿的虛名,卻無它的實惠,沒有財物和卿大夫們交往,我正為此發愁。你祝賀我是什麼緣故呢?”

叔向回答說:“從前欒武子沒有百畝田產,他掌管祭祀,家裏卻連祭祀的器具都不齊全,但他能夠傳播美德,遵循法度,聞名於諸侯各國。諸侯親近他,戎狄歸附他,因此使晉國安定下來。他執行法度也沒有弊端,因而避免了禍難。傳到桓子時,他驕傲自大,奢侈無度,貪得無厭,犯法胡為,放債聚財,該當遭到禍難,但靠著父親武子的餘德,才得以善終。傳到懷子時,懷子改變他父親桓子的行為,學習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來是能夠免於禍難的,但卻蒙受桓子的罪過,因而逃亡到楚國。……現在您有欒武子的清貧,我以為您同時能具備他的德行,所以祝賀您。如果不憂慮德行不立,而擔心錢財不夠,那我哀悼您還來不及,哪裏還會祝賀呢?”

宣子伏地而拜,說:“我將要滅亡的時候,全靠您拯救了我。不但我本人承蒙您的教誨,就是先祖桓叔以下的子孫,都會感激您的恩德。”

4、丈夫誌濟世,不獨為身名

語出劉同升《錦鱗詩集·詠史一百八十五首》。這句話意思是:男子大丈夫要立誌救助世人,而不能隻是為個人的利益和名聲。即一個人活著,就該為大眾謀幸福。

劉同升(1587-1646),字孝則,一字晉卿,江西吉水縣人,官至翰林院修撰、兵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