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與悟
人活著需要有誌向,為官從政需要心中裝著人民。做一個心中有人民,事事為人民的從政者,才稱得上誌在“濟世”、不獨為“身名”,才會有為民造福的胸懷、求真務實的精神、清正廉潔的自律,才能樹起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不愧心的人格豐碑!
延伸閱讀
何謂“大丈夫”
“大丈夫”最早見於《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謂富貴不能使他的心惑亂,貧賤不能使他的節操改變,威武不能使他的意誌屈服,這樣的人才稱得上大丈夫。因此“大丈夫”是有品德、有誌氣、有作為的男子的美稱。
在古代詩詞典籍中,“大丈夫”三字屢見不鮮,如《晉書·石勒載記》有雲:“大丈夫行事當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李白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亦有“大丈夫必有四方誌”之句;王夫之《宋元學案》說:“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薛文清公從政錄》雲:“大丈夫以正大立心,以光明行事,終不為邪暗小人所惑而易其所守。”楊炯《出塞》:“丈夫皆有誌,會見立功勳”;白居易《新製布裘》:“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蘇舜欽《水調歌頭》:“丈夫誌,當景盛,恥疏閑。”
可見,“大丈夫”是立壯誌、懷公心、明是非、勇於行的好兒郎,是光明磊落、不畏艱險,捍衛真理和視死如歸的男子漢。即使到了桑榆之年,他們仍像夕陽那樣金霞滿天,像北鬥那樣鬥柄回寅。曹操在《步出夏門行》中說:“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己”;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寫道:“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陸遊說自己“心如老驥赴千裏”(《赴成都》),並喊出“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的呼聲。這種大丈夫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
延伸閱讀
朱熹談讀書
朱熹是一位頗有影響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治學上取得了豐碩成果。他認為要讀好書,必須遵循下列的原則和方法:
一、立誌成為聖賢。朱熹說:“凡人須以聖賢為己任。”如若“立誌不定,如何讀書?”學習聖賢,就是要“言忠信”、“行篤敬”,在道德情操和學問躬行兩方麵下功夫。他還指出,聖賢的天賦稟性與常人本來沒有什麼差別,隻要立定誌向,嚴格要求自己,常人也能夠成為聖賢的。
二、循序漸進。他說:“問學如登塔,逐一層登將去,上麵一層,雖不問人,亦自見得。”又說:“讀書之法,謂始初一書費十分功夫,後一書費八九分,後則六七分,又後則四五分矣!”隻有不怕困難,先須熟讀,繼以精思,就能循序漸進,心有所得,從而進入“自在”的境界。
三、格物致知。所謂格物,就是用心於事物,以求明白事物之理;所謂致知,就是不斷地追求新知,從而識透事物的全理。換句話說,隻有刻苦地堅持不懈地學習和思考,才能由“知”而獲得“真知”。
四、知行並重。朱熹認為,知的目的在於行,行是為了求得真知,二者彼此聯係而互為補充。就象一個人的眼睛和腳一樣,“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他說:“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二者皆不可偏廢。”又說:“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
5、無德而官,則官不足以勸有德
語出李覯《強兵策》。意思是,沒有道德的人作官,這樣的官就無法教育下屬樹立道德。
李覯(1009-1059),字泰伯,北宋建昌府南城(今江西南城縣)人,思想家、詩人。李覯是王安石變法的思想先驅,他的政論和革新主張,在王安石變法中多被借鑒。
思與悟
公民需要有公德,從政者需要有官德。一個官德高尚的人,才能“內得於已,外施於人”,才能有感召力、凝聚力、領導力,有“不令而行”的執政“軟實力”。“無德而官”、“德薄位尊”,從來都是從政之人的大忌。因此,為官先修德,為官應有德,應當成為每個從政者的座右銘。
延伸閱讀
子產勸範宣子“輕幣重德”
子產(?-前522),春秋後期政治家,鄭國執政。鄭穆公之孫,名僑,亦稱公孫僑。
範宣子(晉卿)當權期間,諸侯向晉國進貢的負擔很沉重。子產讓人帶書信給範宣子,信上說:
“您為政於晉國,四鄰諸侯沒聽說您的美德,卻聽說您向諸侯索取的貢納很重,我對此很不理解。我聽說君子掌管國家的,不是擔憂沒有財物,而是擔憂沒有好名聲。諸侯的財貨,如果都聚集在晉公室,那麼諸侯就會離心離德;如果您的私家依賴這些財貨,晉國人就會離心。諸侯離心離德,晉國會受到損害;晉國人離心離德,您的私家就會受到損害……說到那好名聲,是載德以行的車子;德行,是國家的根基。有基礎就不致毀壞,為什麼不致力於此呢?在位者有美德就能與大家共同享樂,眾人快樂就能統治長久。《詩經·大雅·大明》說:“獲得擁護而喜樂的統治者,是國家的基石,是有美德的啊!‘上天監護著你,人民就不會對你懷有二心’,是有美名的啊!用‘恕’的思想來顯示美德,那麼好的聲譽就會載著美德傳播推行,因此遠方諸侯來歸附,近鄰諸侯能安心。難道不應該讓各國人都說‘您確實是我們的養育父母’,卻要讓人們說‘您榨取我們來養肥自己’嗎?”
範宣子看後恍然大悟,從此下令減輕了四鄰諸侯的進貢。
6、棄利名之韁鎖,務道德之樞機
語出張繼先《虛靖真君語錄·答湯明權啟》。意思是:要拋開功名利祿這個枷鎖,去追求道德操守這個關鍵。
張繼先(1092-1127),字遵正,號“翛然子”,今江西貴溪人,道教正一(天師)派第三十代天師。宋徽宗賜號“虛靖先生”,宋武宗封其為“虛靖玄通弘悟真君”。
思與悟
名利可以使人高尚,也可使人墮落;錢財可以使人富有,也能把人帶入墳墓;道德是永存的,名利卻經常在更換主人。古往今來,大凡為名利奔波的,苦惱者有之,亡命者亦有之,不少身陷囹圄的腐敗者,都是不能掙脫名韁利鎖之人。淡泊名利,追求道德操守,掙脫名韁利鎖的束縛,應當是從政者每天溫習的必修課。
龍虎山風光
延伸閱讀
諸葛亮談“淡泊明誌”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人稱“臥龍”,三國時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官至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在《誡子書》中寫道: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在這段話裏,諸葛亮是以政治家的襟懷和目光去要求子弟的。他要求子弟重視治心修身,培養節儉好學的道德品質,克服荒嬉浮躁的毛病,不要虛度年華,應該苦誌成學,將來能做一番事業。他說的“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意謂做人不要驕奢淫逸,切忌輕浮妄動,才能明確自己的奮鬥目標,擔負起任重而道遠的職責。
《誡子書》對後人影響深遠。其中“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兩句話更是富於哲理,人們常將它簡化為“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書之於座右以勉勵自己。諸葛亮在另一篇《誡外生(同“甥”)書》中,也以“誌當存高遠”、“絕情欲”和“忍屈伸”告誡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