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人以品為重,若有一點卑汙心便非頂天立地漢子
品以行為上,若有一點愧怍事即非泰山北鬥品格
選自吉安渼陂古村楹聯。上聯是說,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品德修養,如果有一點點卑鄙汙穢的念頭和想法,就算不上是頂天立地的漢子;下聯是說,一個人的品德好壞主要體現在他的所作所為上,哪怕他做了一點點令人羞愧的事情,也算不上有泰山北鬥般堅貞不渝的品格。
吉安渼陂古村迄今已有800餘年的曆史,被譽為“廬陵文化第一村”,其楹聯家訓多以弘揚傳統道德、教育後人為主題。
思與悟
古人雲,“不朽”者有三,上品乃立德。立德重在做“躬行君子”,不存一點“卑汙心”,不做一件“愧怍事”,方為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在當今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品德高尚與低劣,往往在小事上體現,甚至始於小事。因此,為官者在修養人品、修養官德的時候,既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也要注重從小處入手。
渼陂古村民居
延伸閱讀
孫嘉淦居官“八約”
孫嘉淦(1683-1753),字錫公,清代興縣(今屬山西)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進士。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屢官至直隸總督、湖廣總督、工部尚書、吏部尚書。他出仕40年,總結出從政應該恪守的幾項基本原則,名之為“八約”。據《清史稿》卷三○三載:
嘉淦居官為八約,曰:“事君篤而不顯,與人共而不驕,勢避其所爭,功藏於無名,事止於能去,言刪其無用,以守獨避人,以清費廉取。”
“八約”的大意是:對君主忠誠篤實而不自我炫耀,與同僚共處謙恭相敬而不驕傲自大,不爭權奪勢,不追求功名,辦事隻限於除去弊端,說話則刪去無用之詞句,不交結權貴和拉攏朋黨,生活力求簡樸以保持廉潔。
孫嘉淦自訂“八約”,並始終恪守“八約”。他在40年的從政生涯中,官職一再升遷,但從不巴結權貴,也不濫用職權去沽名釣譽。哪怕被黜為會計出納這類小小官吏時,也毫不頹喪,而是勤於職守,“持衡稱量,與吏卒雜坐均勞苦”。
8、養花如養賢,去草如去惡
語出宋齊丘《題鳳凰山亭子陳獻司空》:“養花如養賢,去草如去惡。鬆竹無時衰,蒲柳先秋落。”意思是,養護鮮花就像培養賢能,除去雜草就像除去惡習。詩人借物詠誌,表達“養賢”“去惡”、效法鬆竹,加強道德修養的追求。
宋齊丘(887-959),字昭回,後改字子嵩,原籍廬陵(今江西吉安),隨父移居洪州(今江西南昌),南唐時官至丞相同平章事。
思與悟
要成為一個道德品行高尚的人,總是需要不斷加強修養的。而“養賢”是增進良知,“去惡”是淨化心靈,一加一減,則相輔相成。但“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因此,為官者應時時注意自覺養成高尚情操、良好品行。如果放任人性的汙弊、放縱自己的欲望,則遲早會葬送自己。
延伸閱讀
“止謗莫如自修”
王昶(?-259),字文舒,三國時期晉陽縣(今山西太原)人,魏文帝時官至征南大將軍、司空。
王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而且經常勉勵和教育子侄,要求他們效仿先賢聖哲的修身之道,追求道德品質的修煉。在《三國誌·魏書》卷二十七中,載有他給子侄們的一封書戒,其中的一段話頗有教育意義:“且聞人毀己而忿者,惡醜聲之加人也,人報者滋甚,不如默而自修己也。諺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斯言信矣。”
王昶在這封書戒中,強調立身處世在於知足輕欲,在於刻苦自修。當人家說自己不好時,首先應該檢查自己,做到“當則無怨於彼,妄則無害於身”。他為此強調:要想杜絕別人的誹謗,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加強自我修養。
王昶告誡子侄們不應追逐那過眼雲煙似的名利,而要潔身自好保持高尚的情操。他說:“朝華之草,夕而零落;鬆柏之茂,隆寒不衰。”他還經常勉勵子侄們為人處世要棄偽存真,疾惡揚善,以儒家之教和道家之旨端正自己的行為,為社稷百姓多做好事;為人要存忠孝節義,戒驕戒淫,寬弘求實,濟困扶危,做到貧賤不憂,行事九思。這些肺腑之言,特別是其“止謗莫如自修”一語,至今發人深省。
9、處其心常在煦春麗日之間,則天下無可怒之人
解縉語,選自任亨泰《文毅集序》引。意思是說,讓自己的思想、情感時常平靜溫和,就像處在和煦的春天、明朗的陽光之中,那麼天下就沒有可發怒的對象了。
解縉(1369-1415),字大紳,號春雨,江西吉水人,官至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主持編纂了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巨著《永樂大典》。
思與悟
“氣血之怒”不可有,“理義之怒”不可無。理義之怒是對正義的維護,對道德的擔當;氣血之怒則是浮躁之氣、私欲之怨。心中多一點陽光,世界就多一點燦爛。隻有保持和諧的心境、陽光的心態,以豁達的胸懷處理得失,以奉獻的精神服務社會,才能克製因私欲、私怨所產生的“氣血之怒”。
延伸閱讀
進退皆應有德
據《孟子·盡心上》載,孟子謂宋勾踐(生平不詳)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上文的意思是,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遊說各國的君主嗎?我告訴你遊說的態度:別人理解也安詳自得,別人不理解也安詳自得。”宋勾踐問:“怎樣才能做到安詳自得呢?”孟子說:“尊崇道德,喜愛仁義,就可以安詳自得了。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窮困時不失去仁義,所以安詳自得;顯達時不背離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顯達時施惠於百姓,不得誌時修養自身以顯現於世。也就是窮困時獨善其身,顯達時兼濟天下。”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在“進”的時候,不要自以為是、居功自恃,應該用謙卑平和的心態對待自己的成就,千萬別拿自己的成功當作討價還價的籌碼,也千萬別拿自己的成功當作傷害別人的理由。在“退”的時候,也要有一顆平和的心態,正如草木枯榮,生物繁衍,皆為正常之象,退一步即海闊天空。
10、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語出朱熹《觀書有感》。原詩為:“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比喻學習中不斷吸取新知識,就能進步不止,也寓意一個人要想做到品行高尚,就要堅持在“源頭”上加強道德修養。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後改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僑居福建建陽,著名理學家。
思與悟
學以立德,讀書修身。讀書學習是“修身正心”的不二法門。一個人隻有博學篤誌、切問近思,持續地為精神“源頭”添加“活水”,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之河源清流長。今天,世情、國情、黨情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社會正處在轉型時期階段,我們更應自覺堅持讀書學習,多一點書卷氣、多一點文化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