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知義守節(1 / 3)

“知義”是指懂得什麼是正、什麼是善;“守節”就是注重氣節、堅守節操。在古人看來,“知義守節”是為官者應有的品格。有了這種品格,才能超越現實功利,“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義和節是天地間的正直之氣、浩然之氣、勇為之氣。弘揚正氣,官場就會清正廉明,社會就更公平公正;正氣不張,勢必產生官場腐敗、社會不公。從政為官者應努力成為知義守節的表率,以實際行動寫好“節義篇”、唱響“正氣歌”。否則,不僅有辱使命,甚至會“多行不義必自斃”。

1、集義以養吾氣,是氣塞乎天地

語出歐陽守道《巽齋文集》卷16《青雲峰書院記》。意思是說,聚集、積累正義以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這種浩然之氣就能充塞在天地之間。這是強調人要培養自己的正氣。

歐陽守道(1208-1273),字公權,號巽齋,江西吉安縣人。官至秘書郎、著作郎,曾任白鷺洲書院山長、嶽麓書院山長。

思與悟

善養“浩然之氣”是修身立德的重要內容,“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講正氣者得人心。為官者“養氣”就要從“集義”入手:堅持正義,主持公道,維護公正,做到有氣節、脊梁直、骨頭硬,其正氣自然會“塞乎天地之間”。

白鷺洲書院

延伸閱讀

叔孫豹論“三不朽”

春秋時期,魯國的執政叔孫豹(即穆叔)是一位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人。魯襄公二十四年(前549),他奉命出使晉國。晉國執政範宣子問他,古人說的“死而不朽”是什麼意思?叔孫豹說:“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意思是說,最高的是德行上有建樹,其次是功業上有成就,再次是言論上有創造。“德行”、“功業”、“言論”三者,即使過了很久的時間,也不會消失和磨滅,這才叫做不朽。

叔孫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魯昭公元年(前541),叔孫豹代表魯國在虢國與各國諸侯相會。他為了維護魯國的榮譽和安全,拒絕接受楚國的賄賂,並表示寧願以身許國,也不做那不顧廉恥節義的事。有個名叫趙孟的人聽了以後,深有感觸地說:叔孫豹“臨患不忘國,忠也;思難不越官,信也;圖國忘死,貞也;謀主三者(即‘三不朽’),義也。有此四者,不可戮乎?”結果,楚國接受了趙孟的勸說,終於不再為難他,也不敢加害於他。

叔孫豹的“三不朽”,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人生在世,要有崇高的道德品質,要有光輝的業績和偉大的精神。他此說對後世有著重大影響。如孔子的“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老子的“不自伐,故有功”,《禮記》中“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等至理名言,都與其一脈相承。

廣州“貪泉”遺址

浮梁縣署三堂楹聯

諸葛亮故居紀念館

2、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

由義為榮,背義為辱

語出陸九淵《與郭邦逸》。意思是:君子的本質在於遵從道義,遵從道義的(他的言行)則威重,喪失道義的(他的言行)則輕浮,(君子)按照道義行事就感到光榮,背棄道義行事就覺得恥辱。

陸九淵(1139-1193),字子靜,號象山,江西金溪縣人,著名教育家和理學家,曾與朱熹進行過著名的“鵝湖之辯”。

思與悟

在古人看來,君子之所以成為君子,是因為他“以義為質”,遵從道義,堅守正道。在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從政之人尤其要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自覺做一個知榮明恥的人,做一個重義守節的人。

延伸閱讀

王翱“還珠”

王翱(1384-1467),字九皋,今河北鹽山人。明朝永樂進士,曆仕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五朝,70歲時被任命為吏部尚書,成為“聲實茂著”的一代名臣。

王翱在吏部任職期間,他的女婿賈傑在京都附近的地區做官,王夫人經常去京郊接女兒回家省親。賈傑便對妻子說:“嶽父是吏部尚書,親掌官員升遷大權,如果將我調到京城任職,你就可以從早到晚侍奉母親;況且調動我如振落葉,為什麼他這麼吝嗇呢?”女兒將此意告訴了母親。一天晚上,王夫人“置酒跪白公”。王翱大怒,“取案上器擊傷夫人”,離家到朝房住宿,十多天以後才回府,最終也沒為女婿調職。

王翱做都禦史時,和一個太監一起鎮守遼東,相處甚好。後王翱改任兩廣總督,太監送給王翱四枚大珠。王翱堅辭不受,太監說:“這珠可不是受賄得來的。先皇把鄭和所買的西洋珠賞賜給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現在拿出一半為你贈別,你應該知道我並不貪財啊。”王翱收下大珠子,縫入所穿的上衣裏。後來回朝,太監已死,王翱找到太監的兩個侄子說:“你們的老人很清廉,你們難免苦於貧困吧?”二人都說:“是。”王翱說:“如果你們有所經營,我幫助你們出錢。”二人嘴裏答應,但心裏不信。王翱屢次催促,他們便假造一張五百兩銀子的買房契約,告訴王翱。王翱拆開上衣,拿出大珠子交給他們,原來的封印依然如故。

這正是“廉正剛方一柱石,寡欲清心五朝臣”。

3、君子之所安,必小人之所不安也

語出劉辰翁《安齋記》:“體之所安者,未必心之所安也;君子之所安,必小人之所不安也。未聞君子而又安小人之所安也。”意思是:身體所能安享的事物,未必是心靈所能安享的事物;君子所能安享的事物,一定是小人所不能安享的事物。從來沒有聽說過身為君子,卻又能安享小人所安享的事物。

劉辰翁(1232-1297),字會孟,號須溪,江西吉安縣人,官至太常博士。

思與悟

自古人們就“以義利判君子小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為官者當有“君子”之德,聞義爭為、見利相讓,反對見利忘義、以利損義的“小人”行為。如果損人利己心不跳,跑官要官臉不紅,出賣人格無所謂,又哪來人生之安呢?

延伸閱讀

王鼎痛斥穆彰阿

王鼎(1768-1842),字定九,號省匡,陝西蒲城人。道光五年(1825)任軍機大臣,後授戶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晉封太子太師。鴉片戰爭時期,堅決主張抗英,力挺林則徐,反對議和割讓香港。穆彰阿是嘉慶、道光兩朝顯赫一時的權臣,門生、故吏滿天下,在朝中形成了左右政局的“穆黨”。

王鼎與穆彰阿同任軍機大臣,素來厭惡穆彰阿的虛偽,更鄙視他誣陷林則徐等人的醜惡行徑。在朝中,每次遇到穆彰阿,都要當麵厲聲加以斥責,而穆則做賊心虛,總是“強為笑容,避之”。

一次,二人同時被道光帝召見。王鼎當著皇帝的麵,義正辭嚴地質問穆,“如林則徐之賢,汝何故必令遣戍新疆?是直宋之秦檜、明之嚴嵩耳。行見天下事,皆破於汝手!”穆彰阿自知理虧,“默然不與辯”。不辨奸佞的道光帝對王鼎說:“卿醉矣。”次日上朝,王鼎繼續仗義執言,為林則徐申訴。道光帝竟拂袖而去。

王鼎悲憤之餘,仍期望道光帝有所覺悟。“歸而欲仿史魚屍諫之意,是夕,自縊死”。臨死前留下遺疏,極言彈劾穆彰阿之奸,剖辯林則徐的賢能與無辜。道光帝雖對王鼎之死加以撫恤,但並未采納他的諫疏。

王鼎不惜一死向皇帝進諫,這是封建時代有正義感的臣子所能采取的最後行動。他的死雖未達到保住林則徐、保住香港的目的,但他以死殉國之大節,至今令人動容。

4、名節不立,而風俗之壞,天下之最大惡,甚可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