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1)(2 / 3)

(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新認識1991年11月25日,前蘇聯解體,國際局勢隨之發生了深刻變化。世界“兩極格局”垮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跌入低穀;世界正逐漸走向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突出,科技進步又成幾何級數地放大著多極化、全球化的機遇和挑戰。西方敵對勢力不願意看到社會主義中國發展壯大,必然加緊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戰略。我們與西方敵對勢力在滲透與反滲透、顛覆與反顛覆方麵的鬥爭將是長期的、複雜的,有時甚至會是十分尖銳的。形勢逼人,不進則退,對這些“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重大問題,我們黨該怎麼認識?怎麼應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樣作出了曆史性的全麵回答。

可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共產黨執政的規律、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是係統化的科學理論。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黨的性質、宗旨和根本任務的新概括“三個代表”最核心的“三句話”,即“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核心。

(一)強調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決定作用思想的新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和最終決定性力量。中國共產黨在80多年的奮鬥中,始終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自己的曆史性任務。而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又是與生產關係的變革、科學技術的發展等緊密相連的。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製度、進行改革開放,就是為了改變生產關係及與之相聯係的上層建築,使被束縛的生產力獲得解放,並為其發展開辟道路。黨領導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中,不斷加強科學技術方麵的工作,根本改變了我國科學技術的極其落後麵貌甚至空白局麵,逐步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日益堅實的基礎和前進動力。

但是,從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是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在這個曆史過程中,生產力的發展同生產關係既相適應又不太適應、有時甚至是很不適應的矛盾,會始終存在;至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況與先進生產力的發展不盡協調的矛盾,則更是可能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相始終。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以前經濟文化極其落後的國度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這些矛盾就常常顯得更為突出。而社會主義的生存、發展,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隻能取決於生產力、尤其是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因此,“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首先強調: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推進社會主義事業在中國的發展,就必須使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努力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要求,尤其要體現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通過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決定作用思想的新發展。

(二)強調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意識能動作用思想的新發展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體現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的物質生活決定精神生活,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著巨大的能動作用。中國共產黨在80多年的奮鬥中,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我們黨第一次明確提出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觀點,並指出:“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的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這是堅定地站在中國先進文化發展前列的高度自覺的表現。

將“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提高到黨的指導思想地位,就使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麵發展、全麵進步的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事業。”這表明黨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和強化了文化建設在整個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