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共產黨宣言》有關問題研究(1)(3 / 3)

合作社所有製形式雖然不是發達國家占主導地位的所有製形式,但這種形式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在內部否定了雇傭勞動製度,反映了社會化的生產力要求在事實上承認它所具有的社會性質。合作社所有製是對資本主義私有製的一種揚棄。

第四,中小資本所有製。壟斷資本雖然是當代發達國家主要的經濟基礎,掌握著國民經濟的命脈,但與此同時存在著為數眾多的中小資本。一般說來,雇工在500人以下的企業屬於中小企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達國家壟斷資本發展的同時,中小資本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從企業的數目來看,目前發達國家中小資本所創辦的企業仍然占絕大多數。美國和英國的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比例高達90%以上。盡管中小企業隻占全部企業收入的15%左右,但它在提供就業機會、提供商品和服務、推動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麵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代發達國家中小資本所有製的發展說明,馬克思和恩格斯當年所看到的私有財產對十分之九的社會成員來說已經被消滅了的情況有所變化。

第五,混合所有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達國家除了上述所有製形式外,還出現了一種新的所有製形式,即混合所有製。股份公司是這種所有製形式的基本載體。在許多大型的公司裏,股東既有個人,也有法人(如機構投資者),還有集體(如合作社)和國家。這種所有製形式是社會占有生產資料的一種新的形式。它反映了生產的社會性要求占有的社會性這一曆史趨勢。在混合所有製企業中,國家和私人共有的資本形式是一種重要的形式。國家和私人共有的壟斷資本是國家壟斷資本和私人壟斷資本的結合。其具體的企業形式是國家和私人合營的股份公司。這種壟斷資本主要是通過三種途徑形成的:一是國家購買私人企業股票參與私人壟斷同盟;二是私人壟斷資本購買國有企業股票參與對國有企業的占有和管理;三是國家和私人壟斷資本共同投資創辦新企業。國家和私人共有的壟斷資本形式又可以分為國家控股和私人控股兩種形式。國家控股企業實際上是國有企業的延伸;國家不控股的企業實際上是對私人壟斷資本的一種扶助。從國家來說,更便於對這種資本形式進行調節和控製;從私人方麵來說,它能直接利用國有資本來加強自己的經濟實力和競爭能力,使私人的壟斷資本增值更有保障。

此外,國家和私人資本還在社會範圍內存在著一種密切的聯係。比如,國家通過提供優惠貸款或價格補貼等形式向私人企業提供資金和技術;國家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發展教育事業,為私人企業提供擴大再生產所必須的物質條件和勞動力;國家通過加工訂貨的形式或增加社會福利開支為私人企業提供市場等。這種資本的所有權屬於資本家,它隻改變私人資本的運動形式,而不改變其組織形式。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國家與軍火製造商以及某些高技術產品製造商的聯係。

與所有製形式相聯係,發達國家的企業組織形式也是多樣的。最主要的有三種企業形式。一是業主製企業。業主製企業也稱個體業主製企業。從企業的數量來講,業主製企業在資本主義國家占絕大多數。以美國為例,業主製企業至今仍然占美國企業總數的70%以上。二是合夥製企業。合夥製企業是指兩個以上的企業主出資經營形成的企業。這種企業在美國約占企業總數的10%。三是公司製企業。股份公司的原始形式早在15世紀就已經出現,到19世紀中期以後廣泛發展起來,逐步形成現代的股份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現代股份公司迅速地發展起來。股份公司特別是公眾公司一方麵加劇了資本的集中和壟斷,另一方麵又出現了資本分散化的趨勢。也就是說,生產經營活動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大公司手裏,而持股人數越來越多。股份公司取得了社會資本的形態,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對私人資本的揚棄。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充分肯定了股份製企業對社會發展的意義。他說:“資本主義的股份企業,也和合作工廠一樣,應當被看作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化為聯合的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隻不過在前者那裏,對立是消極地揚棄的,而在後者那裏,對立是積極地揚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