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共產黨宣言》有關問題研究(1)(2 / 3)

第一,私人壟斷資本所有製。以私有財產為基礎的私人壟斷資本所有製是當代發達國家占支配地位的生產資料所有製形式。私人壟斷資本所有製就其直接形式來看,經曆了私人資本所有製(個人或家庭所有)、私人股份資本所有製(以若幹個個人或家庭聯合所有)和法人股份資本所有製(機構法人在股份公司中占支配地位)三種主要的存在形式。法人股份資本所有製是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目前,發達國家較為普遍的所有製形式是法人股份資本所有製形式。在法人股份資本所有製形式下,雇傭勞動者可以向企業提合理化建議(如日本),可以直接持有公司股票(如美國的職工持股計劃),可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如德國的參與製)。這種所有製形式使資本與雇傭勞動的矛盾有所緩和。

第二,國家所有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達國家的國家所有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國家所有製企業主要是通過兩種途徑建立的:一是資本主義國有化,即用國有資本收購私人企業。這在歐洲國家比較普遍。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許多私人企業遭到嚴重破壞,私人資本無力恢複生產。為了使經濟得到迅速的恢複和發展,歐洲國家大多采取了國有化的措施。1946年,英國政府首先將英格蘭銀行收歸國有。1947年1月1日,英國頒布《煤礦國有法》,將煤礦收歸國家;此後,又對煤氣、鋼鐵、運輸、電力、民航等部門實行國有化,形成了第一次國有化浪潮。1974年,英國又掀起了第二次國有化浪潮。這次國有化不再限於傳統的公用事業和個別的工業部門,而是涉及到一係列重要的基礎工業,如汽車製造業、造船業、飛機製造業以及石油工業等部門。法國的國有化情況與英國大體相似。所不同的是,當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國在進行私有化改革時,法國的國有化仍在進行。歐洲其他國家如意大利、德國等國家也不同程度地掀起過國有化浪潮。二是從國家預算中撥款新建國有企業。這類企業主要是私人資本無力承擔或不願投資的高科技企業、基礎工業以及某些服務行業,如金融、交通、科研中心、宇航、原子能等。美國基礎設施的投資中,國家投資占50%以上。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西方發達國家在對國民經濟發展有著決定意義的行業,如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航空、電訊、郵政、造船等部門中,國有企業占有相當的比重。國有企業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挽救了一批重要的基礎行業,振興了一批新興的工業部門,有利於國家的宏觀調控,增強了大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國家所有製是國有壟斷資本的重要形式。國有壟斷資本的增值途徑是曲折的:為私人壟斷資本創造資本運營的良好外部條件,然後通過財政手段從私人資本那裏分割利潤。一部分財政收入的資本化,是國有壟斷資本形成和發展的主要途徑。

第三,合作社所有製。合作社是人類進入資本主義階段後出現的一種生產、經營等經濟活動的製度或組織形式。合作社運動在英、法、德等國產生後,逐漸向歐洲其他國家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合作社運動越出歐洲大陸,在世界各地擴展開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合作社運動又有新的發展。目前世界各國幾乎都有合作社組織,參加合作社的人數也逐漸增多。據統計,國際合作社聯盟的社員有近8億人。1994年美國合作企業的總資產達1000億美元。合作社的經濟力量不斷增大,在各國經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些國家湧現出少數大型或超大型合作社企業。據1991年7月號《經濟學家》報告,在美國最大的500家工業公司中,有12家是合作社。法國最大的100家農業—食品企業中,合作社企業達30家。合作社不僅參加的人數多,經濟力量強,而且涉及的領域廣泛,遍布生產、消費、運輸、信貸、保險、旅遊等各個領域。

馬克思曾在《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中,對合作社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為這是“勞動的政治經濟學”對“資本的政治經濟學”取得的一個大勝利。他指出:“我們說的是合作運動,特別是由少數勇敢的‘手’獨力創辦起來的合作工廠。對這些偉大的社會試驗的意義不論給予多麼高的估價都是不算過分的。工人們不是在口頭上,而是用事實證明:大規模的生產,並且是按照現代科學要求進行的生產,在沒有利用雇傭工人階級勞動的雇主階級參加的條件下是能夠進行的;他們證明:為了有效地進行生產,勞動工具不應當被壟斷起來作為統治和掠奪工人的工具;雇傭勞動,也像奴隸勞動和農奴勞動一樣,隻是一種暫時的和低級的形式,它注定要讓位於帶著興奮愉快心情自願進行的聯合勞動。”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廠,是在舊形式內對舊形式打開的第一個缺口,雖然它在自己的實際組織中,當然到處都再生產出並且必然會再生產出現存製度的一切缺點。但是,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對立在這種工廠內已經被揚棄,雖然起初隻是在下述形式上被揚棄,即工人作為聯合體是他們自己的資本家,也就是說,他們利用生產資料來使他們自己的勞動增殖。這種工廠表明,在物質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生產形式的一定的發展階段上,一種新的生產方式怎樣會自然而然地從一種生產方式中發展並形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