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微觀卷 大革命緣起之社會民情風尚誘因(8)(2 / 3)

18世紀的法國是一個備受鼓吹的時代,那時的法國,君主仁慈、宗教寬容、政府人道、執法溫和。誰也想象不到,為何會從如此和煦的風中產生如此慘烈的革命,要知道,這種溫和的風並不是假象。大革命結束後,同樣的溫和在當時所有的新法律中都有體現,也迅速地滲透到所有的行政習慣中。

法國革命的奇怪之處就在於溫和的理論與強暴的行為所形成的鮮明對比。民族中最有教養的階級為這場革命做了良好的前期準備,而革命的真正行動者卻是民族中最粗魯、最野蠻的階級,看到這樣的分析,你就不會再為法國革命的種種怪異之處感到驚訝了。

那些有教養的人從未控製過人民,所以當舊政權被摧毀,他們也沒有能力成為領導者,因為,這些人之間是孤立的,沒有聯係的。相反,從來都是緊緊抱團的人民會立即成為領導者,並會迅速地將他們的精神賦予政府。

在舊製度下人民怎樣生活,決定了新製度下人民會成為怎樣的人,因為獨特的處境會賦予人民獨特的性格。如果人民一直擁有自由和土地,即使彼此孤立也能夠很好地生活,那麼他們就會表現得堅定而節製,並對自己的力量有一定的自負,對生活的享受也有一定的漠然,這樣剛毅的人民會是最強大的隊伍。如果人民一直承受著政體和製度帶來的沉重負擔,一直受到種種不公平、不平等的對待,他們的內心就會充滿憤怒和仇恨,變得冷酷無情,信任暴力。

對不平等的仇恨是一種猛烈的,難以遏製的感情。隻要社會中有不平等存在,這種仇恨就不會消失,反而會越積越深。這種有著深遠淵源的感情,長久以來就以一種持續而強大的力量催促著法國人去徹底摧毀與舊製度有關的一切,還要他們掃清障礙後,去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新社會。法國人心中的另一種感情則是對生活平等和自由的追求,這種感情的根基就不如第一種感情那麼牢固。

這兩種感情真誠而強烈,當它們碰撞在一起,就會融合成一種強大的激情,這種激情砥礪法蘭西的人民,幫助他們勇於點燃革命的戰火。

1789 年是一個熱情而寬容的年月,又是一個永世難忘的雄偉時代。在那些目睹和親曆了那個時代的人消失後,我們一直都沒有停止仰望它,我相信,在我們消失之後,會有更多的人以同樣一種崇敬的目光仰望那個時代。

大革命之後,法國人內心生出了深深的自豪,他們看著自己創造的事業,更加相信他們以及法蘭西的千秋萬代都能夠在自由中平等地生活。所以,在他們親手建立的民主製度中,他們還設立了自由製度。他們毫不留情地粉碎了所有陳腐的法律,連一些剛剛頒布的新法律也不放過。那些在王權的授意下製定的新法,剝奪了人民的人身自由,等於是在每個人身邊安插一個監護人和壓迫者。

但是,極度的自由違背了自然的規律。當發動革命那代人被摧毀或被趕下台後,種種問題也就會浮出水麵。整整一代人都在無政府狀態和人民專政中受到不斷的挫傷,漸漸的,他們變得慌亂而軟弱無力,這種狀況在曆史上常有發生。

於是,我們會看到,不安的民族開始重新在迷茫中摸索自己的道路,這樣就為專製政府提供了重新建立的大好機會。我們都不得不承認,拿破侖是一位軍事和政治上的天才。這大好的機會就是被他發現,並牢牢地抓住的。這位大革命的繼續者與摧毀者最終很好地利用了這次機會,建立了一個新的專製國家——法蘭西第一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