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政府公共輿論管理與和諧社會構建(9)(1 / 3)

有學者認為“新聞官通常能成為新聞的第一定義者”,政府往往能成為新聞的“第一定義者”,尤其是在突發事件中。但要做到這一點,其先決條件是政府必須主動出擊。有學者統計,白宮平均每天要發布六條新聞稿,關於政府任免、政策等,而每天卻有不止一場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新聞發布會。據統計,美國各級政府大約有四萬多名新聞發言人。來自政府的消息都有著天生的權威性,是民眾最想知道的,隻要主動出擊就能占得引導輿論的先機。一項調查表明,每周看電視30個小時的人所形成的對事情的認識與他所看的電視呈現的畫麵是一致的。在當前這種全球化的新聞傳播環境下,任何試圖隱瞞、遲報、漏報真實情況的行為最終都不可能帶來好的結果。喪失了先機,再想引導輿論,不僅要花費更高的代價,而且還不一定能取得理想效果。

加強和改善新聞發言人製度,有利於增強政府塑造輿論的能力。新聞發言人製度迅速及時地發布信息,傳遞各部門的工作近況和政府的大政方針,並且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及時澄清事實真相,有效地防止了謠言的散布,使公眾更加了解政府的運作規律、情況和工作成績,理解各機構的現實困難和解決辦法,充分調動起廣大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熱情,在公眾麵前樹立起政府政務公開、透明的民主政治形象。新聞發言人通過向媒體準確且有效地傳達政府的立場和政策,引導媒體作有利於政府的報道,有利於穩定社會輿論。它還可以通過及時收集媒體的意見,並告知相關政府官員,使政府做出及時反應,建議政府應該為媒體提供哪些信息從而來滿足媒體的報道需求,也有利於提高政府的執政效率和效果。在新聞發布會上,通過發言人的情況介紹和與記者之間的問答,政府的方針政策通過媒體傳達給公眾,公眾的意見要求通過媒介反饋給政府,這種雙向交流體現了政府與公民間的互動,最終使政府塑造出高效、親民、開放的形象。

由於我國新聞發布製度建立的時間比較短,所以還存在製度不健全、人員不專一、業務不熟悉、主動性不強、發布不及時等諸多問題。首先,思想上不夠重視。比如,2004年12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布國務院62個部委75位新聞發言人的名字和聯係電話。但是,當天有記者撥打了14個部委的電話均未能找到發言人進行采訪。其次,新聞發言人大多身兼要職,沒有實現職業化。有人擔憂,讓相當級別的官員任新聞發言人,會使新聞發言人製度變得官位濃厚。在官位思想和本位主義的主導下,新聞發言人將背離發言這一最終目的,滋生特權思想,遠離媒體和公眾。再次,有些專家擔心新聞發言人製度會導致信息壟斷。專家分析,新聞發言人麵對記者的提問,實質是一種社會質疑,一種有限的雙向溝通,因而這種對話多少具有一些公開監督的性質。其中,發言人“說什麼”、“說多少”是難以界定的,這就容易形成信息壟斷或者失語症。第四,政府新聞發布需要相關的法律相配套。

完善中國的政府新聞發布製度尚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結合專家學者的意見,需要在以下幾方麵進行努力:其一,減少“信息不對稱”,新聞發言人不能報喜不報憂。其二,新聞發言人要有一套完善的危機應對機製。對於突發事件和重大災難、災害、事故等敏感問題,新聞發言人的“發言”一定要及時、客觀。其三,政府新聞發言人製度不能代替記者的采訪。在建立新聞發言人製度的同時,也要更好地保障新聞媒體的采訪權利。其四,加強政府與媒介、公眾的溝通。盡量少一點“無可奉告”。政府新聞發言人在傳播中應該注意形象,要富有人情味,體現新聞發布的個性並提升其價值層次。其五,新聞發言人的設立要因地、因部門製宜,不宜過多過濫。

3.建立民意搜集與反映機製,在動態變化中引導輿論

“知彼知己”,是提高政府輿論引導力和影響力的前提。因為理想的政府議程設置應該是政策議程、媒體議程和公共議程三者的統一,即把政府想要說的、媒體感興趣的和公眾關心的統一起來,隻有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引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