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政府輿論引導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媒體議程和公眾議程的脫節,實質是政府議程和公眾議程的脫節。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政府和媒體應該了解民間輿論的實際,亦即了解和掌握民意。了解掌握民意,渠道是多方麵的,其中,民意調查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渠道。
現代意義上的民意調查發源於美國。在美國,民意調查可謂無處不在,不僅包括政治方麵,也包括經濟和文化方麵。美國的民意調查起源於他們的總統選舉,現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運用十分廣泛。為了獲悉公眾在某些問題上的想法,並且左右或改變這些想法,美國的各級政府和一些相關機構不惜花巨資開展各類民意調查。每年,美國花在民意調查上的費用有數十億美元。美國最早的民意調查出現在1810年。當時,美國《北卡羅來納明星報》兩位編輯漢德森和瓊斯所做的民意調查,被認為是第一次民意調查。不過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民意調查產生於1824年,美國《哈裏斯堡賓州人報》的記者走上大街向過路人詢問:是願意選亞當斯當總統,還是傑克遜當總統,然後將詢問的結果進行計算並發表。美國著名的民意調查機構有蓋洛普美國公眾研究所、路易斯·哈裏斯民意調查公司和羅珀旗下的公司等。還有許多新聞媒體創辦的和大約200多家私人民意調查機構。美國最精確的民意調查是關於總統大選,其準確性高達95%,誤差率僅為2.2%左右。
1986年以前,中國政府基本沒有係統的利用民意進行評價的機製,所有的政務信息依賴行政係統內部自下而上的報告機製。1986-1992年開始出現了在政府內部自己利用傳統網絡和自己研究人員進行的民意測驗,集中於少數經濟和人事改革政策問題。1992年以後,民意研究有了較快發展:中國政府進行民意測驗的數量開始增加,內容也更廣泛;允許民間獨立機構合法注冊並從事民意調查工作;媒體開始大量使用民意調查結果;政府與民間調查機構開始進行合作研究與評價。目前,中國的民意調查重點主要集中在投資環境分析、政府施政議程、政府表現的公眾評價、公共政策選擇、社會群體發展、公眾生活滿意度等方麵。
民意調查在輿論引導中的功能集中表現在:其一,它能迅速反映公眾關心的熱點問題。所謂社會熱點,實際上是一種在一定時間和地域範圍內,由於某種社會波動或變化對人們的生活造成重要影響,並由此而引起人們深切關注的一種社會現象。社會熱點具有感染力強、流行範圍廣、擴散速度快、受影響人群大的特點,是輿論引導必須關注的重點。在這方麵,民意調查不僅來得快,而且所得資料可信度高,就可以為輿論引導提供重要參考。例如,有關機構對我國物價、住房製度改革、社會治安、商業投資等熱點問題的調查,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其二,民意調查能夠反映輿論總體情況。以樣本推論總體,是民意調查的一項重要功能。美國民意調查專家喬治·蓋洛普認為,隻要采用科學的抽樣方法,那麼,當樣本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就能較好地反映總體的狀況。民意調查的結果分析還能夠科學預測發展趨勢。民意調查不僅是為了認識某種社會輿論、大眾心態等的曆史和現狀,更重要的是在於關注其未來結局,預測發展趨勢。
近年來,作為中國輿論導向主管部門——中宣部也非常重視民意調查。比如,2005年,中宣部會同國家統計局在全國範圍開展了“社會各階層思想動態調查”。調查選擇了全國六大區有代表性的天津、山西等12個省(市),對隨機抽樣中的12000名調查對象進行入戶調查。這是第一次全麵了解人們思想狀況的問卷調查。這次調查的結果,為公共輿論管理和引導提供了科學的參考依據。調查顯示,當前社會各階層思想狀況呈現積極健康向上的態勢,加強輿論引導麵臨著較好的基礎。調查顯示,馬克思列寧主義依然是當今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信仰,黨和國家基本政治、經濟製度和大政方針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新一屆黨中央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決策部署得到廣泛擁護,大多數人滿意當前的生活狀況並具有理性積極的生活態度,宣傳思想戰線的重點工作和重要舉措得到較高評價。在宣傳思想工作中,給人“印象最深、影響最大、效果最好”前三位的是“典型宣傳”(52.5%)、“群眾性文化活動”(41.9%)和“輿論監督”(40.0%),其次是“形勢任務教育”、“理論宣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選擇率均超過30%。公眾對宣傳思想內容和形式的需求更加務實。在眾多信息中,38.4%的人表示最希望了解“國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