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由來
元旦是一年的第一天,因此每年的1月1日稱之為元旦。按單個字來講,“元”是開始的意思,“旦”是太陽剛剛升起的意思。南朝梁人蕭子雲《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我國古人說的元旦,是陰曆的正月初一,也叫做元日。因為在中國五千年的封建王朝統治之中,每個皇帝每個朝代都有單獨的紀年,而且用的是陰曆紀年。現在所說的公元紀年,是以耶穌基督誕生為公元1年。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宣布中國改用世界通用公曆,也叫陽曆、新曆,並決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民國元年1月1日。把這一天叫做新年,也就是今天的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曆。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鑒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曆1月1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小年的由來
民間稱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當天晚上稱“小年夜”。這一天,民間有祭灶、掃塵、采辦年貨的習俗。小年意味一年的結束,從這一天起,人們開始準備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祭灶,民間很早就有關於灶神的傳說。舊時,灶神每家必供,它同門神、井神、廁神、中霤神一起被稱為五位家堂神,職責是保護家宅安寧,不使閑神野鬼騷擾,稱為“五祀”。每到臘月二十四日,灶君上天朝玉帝,前一天晚上,人們就在鍋台邊擺上糖果、年糕等供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焚香膜拜。
掃塵,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撣塵”。北方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南方則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掃塵的習俗源於堯舜時代的“掃年”這種古代先民祛除病疫的宗教儀式。唐代掃年之風盛行,以祈新歲平安。由於是迎接新的一年,又有清潔衛生、除疫滅病的良好習俗,便流傳至今而不衰。
除夕的由來
除夕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大年三十,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本意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的意思;“夕”的本意是日暮,引申為夜晚。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布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一年的最後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以除舊布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除夕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中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逐“疫癘之鬼”,這就是除夕的由來。除夕全家要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以示合家團圓,美滿幸福。北方大多吃餃子,有辭舊迎新、祥和美滿之意;而南方,年夜飯中少不了一道全魚菜,取“年年有餘”之意。全國各地幾乎都有用江米麵或黍子麵做年糕的習俗,寓意“年年高”。除夕之夜民間有守歲的習俗,象征除舊迎新。除夕夜講究燈明火旺,少不了煙花鞭炮。俗語道:“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兒頭戴頂新氈帽,最重要。”
現在,每到除夕,人們大多守在電視機旁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等待零點的鍾聲敲響,鞭炮聲就會響徹整個夜空,也象征了新的一年紅紅火火的開始。
春節的由來
春節俗稱過年,是一年當中最隆重的節日。其主調是慶豐收,去邪氣,求得來年吉祥如意。春節的時間是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一,古時稱元旦或元日。中華民國建立後,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為春節,而以西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曆和陰曆兩個“年”,又因一年二十四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曆年的前後,故把陽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時間較長,一般是從臘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為止。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春節期間一般都要舉行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貼門神和春聯,燃放爆竹。祭祖和拜年是重要的活動。小孩子還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春節期間,各地還有多種娛樂活動,如舞龍燈、耍獅子、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元宵節的由來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這天是新年開始的第一個月圓之日,家人團聚,共度良宵,所以古人又稱其為上元節。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掃除了呂後勢力。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這一天要吃“元宵”,已成為全國各地的傳統習俗。“元宵”別名湯圓,是一種用糯米粉包各種甜餡的“圓子”,以清水煮熟而食。元宵節有舉行燈會觀燈的習俗,因而又叫燈節。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掛彩燈、放焰火,大街上高掛千萬盞琳琅滿目的花燈,在北方寒冷的地區,還要製作千姿百態的冰燈。人們在元宵節除了觀燈、賞燈和猜燈謎外,還要進行放歌、舞龍、耍獅、扭秧歌等一係列活動,因此我們常說“鬧元宵”。
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兩天,在古代,家家戶戶都要嚴禁煙火,吃冰冷的食物。據傳說,這個節日是春秋時為紀念介之推而傳下來的。
相傳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計毒殺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災禍,流亡出走。在重耳流亡19年期間之中,身邊隻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有一個人叫介之推。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之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重耳吃。後來晉國內部穩定,重耳回國做了君主,掌握了軍政大權,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忠於自己的臣子大加封賞,卻忘記了介之推。此時,有人在晉文公麵前為介之推都叫屈,晉文公猛然想起那個“割股奉君”的忠臣,心裏非常愧疚,便馬上差人去請介之推上朝受封。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之推不來。晉文公隻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之推家時,隻見大門緊閉。原來介之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市東南)隱居起來了。
晉文公知道後,馬上派人去山上搜尋,可是草木叢生,道路險阻,卻尋不到絲毫的蹤跡。一位臣子獻計說介之推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會背著母親逃出山來,如此一來就能見到他了。於是,晉文公命令放火燒山。麵臨著大火,介之推依舊沒有下山,他背著年邁的老母緊靠著一棵大樹,被活活燒死了。
晉文公十分懊悔,下令厚葬介之推,並把綿山封給他,改為介山,還規定每年的這一天都要嚴禁煙火,一律吃冷食。所以,這天稱做“寒食節”。
清明節的由來
中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中,農曆三月上旬被稱為清明,按農曆計算,即上一年的冬至過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陽曆來說就是每年的4月5日或6日作為清明節。
“清明”二字,根據宋代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所說:“清明者,謂物生清淨明潔。”清明時節,風和日麗,鶯飛草長,柳綠桃紅,改變冬季寒冷枯黃景象,大地一片清淨明潔。漢代劉安所著《淮南子》中寫道:“春分後……加十五日則清明風至”。這裏說的“清明風至”之時正值陽春三月,所以有“三月節”之稱。《歲時百問》一書也曾作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可見,清明節是由它所處的時令,在氣溫、光照、降雨各方麵俱佳而得名。
清明節前後天氣轉暖,風和日麗,大地披上綠裝,所以稱為清明。清明時節是踏青旅遊的好時節,人們放風箏、蕩秋千。與此同時,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掃墓,《夢粱錄》中記載,在古代清明節當天,“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許多人準備好禮物、果品,到已故親友的墓前祭拜。這種習俗早在周朝就已形成。
端午節的由來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名端陽節、端五節、重午節。古人在這天以蘭草湯沐浴,又稱浴蘭節。道教則稱此日為“地臘節”。明清時的北京人又稱端午節為“女兒節”、“五月節”。端午是中國夏季最重要的節日,它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現在大家熟知的就是為了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的。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支離破碎,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這一天,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而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到汨羅江邊憑吊屈原。人們每年在屈原投江這天,往江裏投粽子喂魚,據說黏米可以粘住魚嘴,使魚不吃屈原的屍體,久而久之,形成了風俗。後來,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乞巧節的由來
農曆七月七日晚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乞巧節,也有人稱之為七夕或女兒節,它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七夕節起源於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民間還流傳“七月裏來七月七,天上牛郎會織女”的話語。中國北方農村有這樣的風俗:七月初七這一天,擺上瓜果,向織女乞巧。就是說,希望織女把一手巧藝傳給人間。早在漢代就已有了乞巧風俗。《西京雜記》上記載:“漢宮中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縷。”
關於乞巧節的由來,還得從民間流傳的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開始。牛郎幼時父母早亡,便隨哥哥嫂子一起生活,怎奈嫂子對他卻是百般刁難。及至牛郎成年,嫂子便提出分家,隻把一頭老牛分給牛郎。一天,老牛告訴牛郎說天上的織女在碧蓮池洗澡,你去把她的衣裳拿來,她就是你的妻子。後來牛郎和織女就結婚了,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並有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可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被天帝知道了,便下令讓王母娘娘把織女帶回天庭。
王母娘娘把織女帶走後,牛郎上天無路,放聲大哭。老牛告訴牛郎把自己的牛皮披在身上就可以追趕織女,說完老牛就死了。牛郎遂披上牛皮,挑著自己的孩子去追趕。眼見就要追到織女, 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金簪往身後一揮, 天空出現一道天河。牛郎與織女隻能隔岸相望,日夜哭泣。後來,他們的愛情感動了天帝,答應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由鳥鵲架橋在天河相會。
當然,這隻是個傳說。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成為了我們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
中元節的由來
陰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又叫“鬼節”。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懷念亡靈。每到此日,寺廟裏有盂蘭盆會,超度亡魂。市場上可買到明菜花、油餅、乳糕、豐糕之類。用以祭祀祖宗,並預報秋收。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度孤魂野鬼。
這一天也是佛教的盂蘭盆會,盂蘭盆是梵文的音譯,是“救倒懸”的意思。據佛教傳說,佛祖釋迦牟尼有一個弟子名叫目連,他的母親因為生性貪婪惡毒,死後在地獄受苦,被倒懸著,於是目連便懇求佛祖救母親脫離苦海。佛祖告訴目連,讓他在七月十五日準備百味飲食,供奉十方僧眾,便能使其母親得到解脫。於是目連在七月十五日廣造盂蘭盆會,為母親贖罪。
後來每到七月十五這一天,佛家就會做盂蘭盆會,以五果供奉佛、僧,解救在陰間受苦的祖先,漸漸形成了習俗流傳了下來。
中秋節的由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這是蘇軾懷人的名篇,也是中秋的佳作,曆來是被人們爭相傳唱的。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一家人圍在一起賞月、吃月餅。
農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以慶賀為主的節日,也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日。中秋節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源於秋祭,因為此時莊稼成熟,人們祭祀土地神,以謝神慶豐收。有說源於古代的拜月習俗。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