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樣說,中秋習俗都與月亮有關,如祭月、賞月、吃月餅等。中秋節有吃月餅的習俗,相傳源於唐明皇。唐明皇遊月宮後,每年中秋與楊貴妃賞月。賞月時,一邊品嚐形如秋月的甜餅,一麵欣賞歌舞,月餅大概由此源起。圓圓的月亮,圓圓的月餅,都象征團圓之意。中秋節親人團圓是相沿已久的習俗,故俗稱“團圓節”。
重陽節的由來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王維寫的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在重陽這天登高懷念故鄉及親人的。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為什麼九月九日這天又叫做重陽呢?是因為我國古代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月日並陽,故名重陽,又稱重九。重陽節到了漢代漸漸盛行起來,唐代時正式定為節日。古人在這一天要進行登高、賞菊花、喝菊花酒、頭上插戴茱萸、吃重陽糕等習俗活動。
關於重陽節還有一個故事,據梁代吳均《續齊諧記》一書記載:東漢時,汝南汝河一帶瘟魔為害,疫病流行,呻吟痛苦之聲遍布。有個叫桓景的人,曆經艱險,到山中拜費長房為師,以求消災救人的法術。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親人。”並告訴他:“那天登高,再用紅布袋裝上茱萸,紮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消滅瘟魔,免除災殃。”桓景回鄉,遍告鄉親。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洶湧澎湃,雲霧彌漫,瘟魔來到山前,因菊花酒氣刺鼻、茱萸異香熏心,被桓景斬殺於山下。傍晚,人們下山返回家園,隻見牲畜都暴死,而人們卻安然無恙。從此,重陽登高避難的風俗就世代相傳了。
臘八節的由來
“臘”是古代的一種祭禮,即一年風調雨順,喜獲豐收,到了年底舉行的一種對天地神靈的答謝祭。古代中國人多在十二月臘祭先祖百神,因而把十二月稱做臘月。《禮記·郊特牲》中記載說:“臘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祭萬物而索鄉之也。”後來這個臘祭的日子就選定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即稱臘八。到了南北朝時期,臘八就成為祭祀節日了。臘八節主要是供獻天帝、祭祀神靈、祭奠祖先等,後來又增加了“赤豆打鬼”和吃“臘八粥”等食俗。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關於吃臘八粥還有一個傳說: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時候在給地主家放牛時,不小心丟失一頭牛,回來後被財主關在一間屋子裏,三天三夜沒給飯吃。朱元璋饑餓難耐,便在屋子裏到處搜尋,終於發現了一個老鼠洞,於是他向下挖掘,從中挖出豆子、稻穀等各種糧食,於是他生起火來把這些東西放進鍋裏熬成粥,等到粥熟之後,他吃起來覺得異常可口。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想起小時候吃那頓粥的味道,就命禦膳房用各種糧食煮了一鍋粥,歡宴群臣,後來傳入民間,遂成了一種習俗。因為朱元璋大宴群臣這一天是臘月初八,後來人們就管這粥叫“臘八粥”了。
五四青年節的由來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而結束。1919年1月,英、法、美、日、意等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參加會議。北洋政府代表在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華特權,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當要求,遭到帝國主義國家拒絕。會議竟決定由日本接管德國在華的各種特權。對這一喪權辱國的條約,中國代表居然準備簽字承認。消息傳來,舉國震怒,群情激憤。
1919年5月4日下午1時許,北京12所學校的3000多名學生,從四麵八方彙集到天安門前。他們手持小旗、條幅,上麵寫著“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他們高呼“外爭主權,內懲國賊”、“拒絕在和約上簽字”、“抵製日貨”等口號。這一運動得到工人和各階層人士的聲援和支持,上海、南京等地的工人紛紛舉行罷工或示威遊行。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並指令在巴黎參加會議的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它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造就了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幹部上的準備。
為了使青年繼承和發揚五四運動的光榮傳統,1939年,陝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正式宣布5月4日為青年節。
六一兒童節的由來
“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裏花朵真鮮豔,和暖的陽光照耀著我們,每個人臉上笑開顏。娃哈哈,娃哈哈……”
一首熟悉的歌謠帶我們回到了天真爛漫的童年,大家都知道每年的“六一”是國際兒童節,但這個節日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麵讓我們來熟知它的由來。
1942年6月,納粹德國侵占了捷克,並槍殺了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餘人和全部嬰兒,然後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虐殺和毒害兒童,保障兒童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理事會議,中國和各國代表憤怒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分子和各國反動派殘殺、毒害兒童的罪行。為了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為了改善兒童的生活,會議決定以每年的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作出決定,規定6月1日為新中國的兒童節,同時宣布廢除國民黨政府於1931年起實行的4月4日為兒童節的規定。
八一建軍節的由來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為了挽救革命,中國共產黨決定對國民黨的大屠殺實行武裝抵抗。8月1日,在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等的領導下,三萬餘名受共產黨影響的北伐軍在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殲滅國民黨三個多師。次年4月起義部隊在朱德、陳毅率領下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的危急關頭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的第一槍。這次武裝起義,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麵前樹立了一麵鮮明的武裝鬥爭的旗幟,為偉大的人民軍隊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3年6月26日,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建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作出了以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的決定。6月30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了關於決定“八一”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的命令。命令指出:“本委會為紀念南昌暴動與紅軍成立,特決定自1933年起,每年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組成後,仍以8月1日為建軍節。
教師節的由來
早在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學集會上,發表要求“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和增進教師修養”的宣言,並議定6月6日為教師節,也稱雙六節。不久,國民黨政府又將教師節改為孔子的生日——8月27日。
新中國成立以後,經國家教育部和中華全國教育工會商定,廢除了6月6日這個舊教師節,並在1951年規定:教師節和“五一”勞動節合並在一起。可是實踐證明,“五一”節並沒有教師節的特點,時間一長,人們隻知道“五一”節是國際勞動人民的節日而逐漸把教師節忘記了,特別是青年人很少知道“五一”節是勞動節和教師節合並在一起的。為了提高教師的地位,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體現教師節的特點,1985年1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每年的9月10日為教師節。定在這一天,是考慮到新學期剛剛開始,學校在新學期將要出現新的氣象。再者,一年四季隻有9月份沒有全國性的節日,把教師節定在這個月更有利於組織大型活動和宣傳報道。
情人節的由來
在西方,情人節不但是表達情意的最佳時刻,也是向自己心愛的人求婚的最佳時刻。
在古羅馬時期,二月十四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二月十五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統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小夥子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定為情人節。關於情人節,還有一個故事。
公元3世紀時,古羅馬有一位暴君叫克勞多斯。離暴君的宮殿不遠,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廟,修士瓦倫丁就住在這裏。羅馬人非常尊敬他,男女老幼,不論貧富貴賤,總會群集在他的周圍,在祭壇的熊熊聖火前,聆聽瓦倫丁的祈禱。
古羅馬的戰事一直連年不斷,暴君克勞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戰場,人們怨聲載道。男人們不願意離開家庭,小夥子們不忍與情人分開。克勞多斯暴跳如雷,他傳令人們不許舉行婚禮,甚至連所有已訂了婚的也要馬上解除婚約。許多年輕人就這樣告別愛人,悲憤地走向戰場。年輕的姑娘們也由於失去愛侶,抑鬱神傷。
瓦倫丁對暴君的虐行感到非常難過。當一對情侶來到神廟請求他的幫助時,瓦倫丁在神聖的祭壇前為他們悄悄地舉行了婚禮。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來到這裏,在瓦倫丁的幫助下結成伴侶。
消息終於傳進了宮殿,傳到了暴君的耳朵裏。克勞多斯又一次暴跳如雷,他命令士兵們衝進神廟,將瓦倫丁從一對正在舉行婚禮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人們苦苦哀求暴君的赦免,但都徒勞而返。瓦倫丁終於在地牢裏受盡折磨而死。悲傷的朋友們將他安葬於聖普拉教堂。那一天是2月14日,那一年是公元270年。
愚人節的由來
每年的4月1日是愚人節,又稱萬愚節,這一天,也許有人會向你開一個善意的玩笑,或者發布一個假的消息。這已經成為一種風俗。
愚人節起源於法國。1564年,法國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紀年法——格裏曆(即目前通用的陽曆),就是把原來實行的4月1日為歲首改為每年的1月1日。但一些因循守舊的人反對這種改革,依然按照舊曆固執地在4月1日這一天送禮品,慶祝新年。
主張改革的人對這些守舊者的做法大加嘲弄,聰明滑稽的人就在4月1日給守舊者送假禮品,邀請他們參加假招待會,並把上當受騙的保守分子稱為“四月傻瓜”或“上鉤的魚”。從此人們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並成為法國流行的風俗。18世紀初,愚人節習俗流傳到英國,接著又被英國的早期移民帶到了美國。
愚人節時,人們常常組織家庭聚會,在聚會上,有一種做假菜的風俗:先是一道“沙拉”,萵苣葉上撒滿了綠胡椒,但是把葉子揭開後,才發現下麵原來是牡蠣雞尾酒;第二道菜是“烤土豆”,其實下麵是麵包屑和鮮蘑;此後上的菜還有用蟹肉作偽裝的燒雞和埋藏在西紅柿沙拉下麵的覆盆子冰淇淋等等。
這一天,任何人可以采用任何方式來愚弄別人,在這一天裏人們的欺騙是不負法律和道德上的責任的,因此大家在這一天都會盡情地開著玩笑,捉弄別人。
感恩節的由來
感恩節是每一個美國人不論何種信仰、何種民族共同慶祝的傳統節日,具體時間在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感恩節是美國特有的一個古老節日,在這一天,全家歡聚在一起,吃著烤火雞和南瓜餡餅。還有一些蘋果、橘子、栗子、胡桃和葡萄,以及碎肉餡餅、小紅莓醬等精美的食品。
說起感恩節的由來,這要一直追溯到美國曆史的開端。1620年,英國一批清教徒因不堪忍受英國國內的宗教迫害,搭乘“五月花”號船逃往美洲,於當年11月21日到達美國馬薩諸塞州東南部的普利茅斯。到達目的地的清教徒們在一個空蕩的村落落腳,但時值冬天,他們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處在饑寒交迫中的102人在冬天過去後,隻活下來50人。這時,當地的印第安人在認識這些人、弄清楚原因後,慷慨地送給移民們生活必需品,還特地派人教他們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等。
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移民們獲得了豐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移民們為了感謝上帝,並感謝印第安人的真誠幫助,決定在11月底的一天,邀請印第安人一起慶祝。他們點起篝火舉行了盛大宴會,並舉行了摔跤、賽跑、唱歌、跳舞等活動。此後,這個慶祝活動一直保留到今天。最初感恩節沒有固定日期,隻是由各州臨時決定,直到美國獨立後,感恩節才成為全國性的節日。1863年,林肯總統把感恩節定為全國性節假日。到1941年,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令,把感恩節定在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每逢感恩節這一天,美國舉國上下熱鬧非凡,人們按照習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禱,城鄉市鎮到處都有化裝遊行、戲劇表演或體育比賽等。分開了一年的親人也會從天南海北歸來,一家人團團圓圓,品嚐美味的感恩節火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