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的由來
母親節的日期是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在這一天,兒女要為母親送上一束康乃馨,以報答母親為自己的操勞。
母親節的起源來自美國西弗吉尼亞州格拉夫頓城的一家教會學校。1876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安娜·查維斯夫人還在禮拜堂兼職講授美國國殤紀念日的課程,當她講到在戰役中捐軀的英雄故事時,她感慨萬分,認為應該創立一個母親節,用來紀念和讚揚美國與全世界的母親。
查維斯夫人逝世後,她的女兒安娜立誌創立一個母親節,來實現母親多年前的心願。於是安娜先後寫信給許多有名望的人物,向各界呼籲創立母親節。
1907年5月12日,安德烈衛理教堂應安娜之邀為母親們舉行一個禮拜儀式。隔年,此儀式在費城舉行,反應熱烈,終於獲得州長支持,並於1910年宣布在該州設立母親節。接著,美國多個州和加拿大、墨西哥等先後對母親節給予認可,舉行慶祝儀式。
到了1914年,美國參、眾議院終於通過決議草案,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定為母親節。在安娜的推動下,一共有43個國家公認這一偉大的母親節,並“公開表示我們對母親的敬愛”。世界各地相繼仿效,遂成為“國際母親節”。
父親節的由來
每年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國際“父親節”,是1910年在美國華盛頓州的多德夫人發起的。她在1909年的母親節時心裏有一點感觸,她想到為什麼沒有一個“父親節”呢?因為她對父親的愛是那樣深厚。
多德夫人13歲那年,母親突然離開了人世,留下六個兒女。自此生活的負擔都落到她的父親的身上,身兼父職與母職的父親辛辛苦苦地把兒女們帶大。多德夫人是家中唯一的女孩,所以更能體會父親的辛勞,白天要出門工作,晚上回家還要照料孩子們和做一些家務等。十多年後,孩子們長大了,可是父親卻因操勞過度而病倒,不久即逝世。
於是多德夫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教會的瑞瑪士牧師,牧師聽了很是感動,並讚許多德夫人創立“父親節”的構想。她就在第二年的春天寫信給“牧師聯合會”的會長,得到了積極的響應;隨後她寫信給華盛頓州政府,最後州長也表示讚成,並決定在該年的6月舉行第一次“父親節”聚會。到了1924年,柯立芝總統正式簽署設立父親節的決定,自此父親節正式成為美國全國性紀念日。
聖誕節的由來
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稱為聖誕節。它是西方國家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我國的春節。聖誕節的英文意思是基督、彌撒,因此人們在這天要到教堂舉行禮拜,以慶祝基督的降生。聖誕節的前一天晚上是平安夜,這一天每個家庭都會紮好聖誕樹,在聖誕樹上裝扮美麗的彩燈,然後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在睡覺前把一隻長筒襪掛在床頭,等待聖誕老人往裏麵裝禮物。
關於聖誕節的由來,和基督耶穌的出生有關,耶穌是聖母馬利亞因聖靈感孕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夢中曉諭約瑟,叫他不要因為馬利亞未婚懷孕而不要她,反而要與她成親,把那孩子起名為“耶穌”,意思是要他把百姓從罪惡中救出來。
當馬利亞快要臨盆的時候,羅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務必到伯利恒申報戶籍。約瑟和馬利亞隻好遵命前往。
他們到達伯利恒時,天色已晴,無奈兩人未能找到旅館住宿,隻有一個馬棚可以暫住。就在這時,耶穌要出生了。於是馬利亞隻好在馬槽上生下耶穌。後人為紀念耶穌的誕生,便定12月25日為聖誕節。
在聖誕節,人們舉行各種慶祝活動,燈火通明、顏色各異的聖誕樹,通過扮演聖誕老人分發禮品、唱聖誕歌等來表達相互之間的祝福。
黎族“三月三”的由來
農曆“三月三”是黎族最大的傳統節日,每一年的這一天,黎族人民都要進行紀念先祖、喜慶新生、讚美生活、追求愛情等一係列的慶祝活動。關於這個節日的由來,有兩個美麗的傳說:
第一個傳說是,在上古時期,洪水泛濫,淹沒了村莊和天地,在這次洪水中隻剩下一對兄妹躲在南瓜中幸存下來。等到洪水退卻之後,兄妹二人開始尋找其他的人。為了成家立業,他們決定分頭尋找,並約好來年農曆三月三在某一地點會合。結果當兄妹再次見麵的時候,發現就隻剩下他們兩個人,於是妹妹就想了一個法子,她忍痛用竹簽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的色素將花紋染上顏色,這樣哥哥就無法認出自己來,於是二人得以結成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這就是黎族“三月三”節的傳說,從此,三月三也就成了青年男女定情的日子。
第二種說法是,很久以前,黎族七指嶺地區遇到罕見的大旱,人們痛苦不堪。一個名叫亞銀的年輕人告訴大家說他夢見一隻百靈鳥,要想擺脫這場災難,必須爬上五指山的頂峰,吹起山頂的鼻簫誘捕它。於是亞銀勇敢地登上頂峰,吹起山頂的鼻簫。等到第三天時,一隻百靈鳥在他的頭頂盤旋,亞銀停止吹鼻簫,開始追捕百靈鳥。眼見他快抓住百靈鳥時,百靈鳥突然變成了一位美麗的姑娘。於是姑娘跟亞銀到人間解救災難。旱災解除了,但卻觸怒了峒主。他派家丁去抓捕百靈和亞銀,得到消息的百靈和亞銀躲進一個山洞裏,峒主命令家丁火燒山洞。就在大火蔓延時,天空大雨傾盆而瀉,山洪暴發,把峒主和家丁全衝走了。此時,亞銀和百靈姑娘變成一對鳥兒,飛上天空。鄉親們聞訊趕來,跳起舞向他們祝福。這一天正是農曆三月初三,為了紀念亞銀和百靈,黎族人民便把這一天作為一個傳統節日。
節日到來的時候,通常男子上山狩獵,把所獲獵物醃好封存;婦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準備漂亮的服飾和定情的禮物。節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預祝豐收。老人們攜帶醃好的山味和釀好的糯米酒,來到村中聲望最高的老人家裏,席地圍坐,在芭蕉葉和木瓜葉上痛飲。
傣族潑水節的由來
潑水節是我國傣族人民的新年節日,在傣曆6月15日(即清明節後10日左右)舉行,節日期間,男女老幼身著盛裝,互相潑水祝福,夜間燃放焰火,大家聚在焰火旁載歌載舞,舉辦文藝晚會等一些隆重的活動。關於潑水節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
傳說古時,傣族人的家鄉美麗富饒,人們過著安逸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來了一個魔王,他凶惡殘忍,欺壓百姓。自此美麗富饒的傣鄉消失了,人們生活在魔王的統治之下,民不聊生。
有一次,這個魔王搶走了七個美麗的傣族姑娘,這七個姑娘對魔王的所作所為更是厭惡,為了替人間消災除難,姑娘們私下商議,要除掉凶殘的魔王,必須把魔王的弱點找出來。因為魔王法力無邊,無論是火燒、水淹、刀砍、箭射對他一概無用。於是這七個姑娘哄騙魔王,取得了魔王的信任,在一次酒宴中,驕傲的魔王說出了自己的弱點,那就是用自己的頭發做成“弓塞宰”可以把自己殺死。
一天,姑娘們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她們趁他酣睡時,乘機從魔王頭上拔下一根頭發,做成了“弓塞宰”,然後把魔王的頭勒下來。魔王頭顱一落地,就冒起火來,那火到處蔓延。為了撲滅邪火,七個姑娘把魔王的頭輪流抱在懷裏,不讓它落在地上。由於魔王的頭是火熱的,姑娘們隻有打來清水,潑在身上,以此來降溫,直到魔王的頭腐爛。
七個姑娘除掉魔王後,傣族人民為了紀念她們的功勞,每年傣曆六七月都要舉行潑水節,以消災除難,祝在新的一年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彝族火把節的由來
火把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從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開始,曆時三天。屆時人們盛裝慶祝,舉行摔跤、鬥牛、射箭、賽馬等慶祝活動。入夜後,大家燃起紮好的火把,挨家挨戶走訪,並連接成一條火龍,奔馳在山川田野,那種場麵與氣勢,甚是壯觀。
傳說在很久以前,玉帝在天上閑著無事,便下凡來到人間,來到凡間後,看到人間春光明媚,鳥語花香,人們男耕女織,和睦相處。玉帝嫉妒之心油然而生,心想我在天上也沒有如此景色,你們如此快活,難道人間比天庭還好。想到這裏玉帝憤憤回到天庭,召來火神,命令他去把人間的美好景色燒掉。
火神來到人間後,看到人間果然比天庭好,人們過著幸福的生活。他不忍心放火燒掉美好的人間,但是又不好違抗玉帝的命令,火神在為難之際,突然眼珠一轉,計上心來。於是火神找來當地有威望的人,告訴他要家家準備火把,並在入夜時點燃,否則就會有災難降臨。火神囑咐完後,就返回天庭向玉帝複命去了。
入夜,人間家家戶戶點燃火把,那亮光直透天庭。玉帝在天宮看見了那連成一片的火海,以為凡間已被燒毀,於是不再過問此事,人間也躲過了一次災難。
彝族插花節的由來
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的插花節是彝族頗具特色的傳統節日,這一天,人們身著盛裝,喜氣洋洋,背上竹籮上山采花。彝族群眾把從山中采回的馬纓花等鮮花插在房門、農具等地方及一些神位上。人們身著節日盛裝在曇華山中歡聚,大家一起唱歌跳舞,舉行祭花活動,並且互相插戴馬纓花,以求新的一年裏人畜興旺,人壽年豐。
關於插花節的由來,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彝族地區的大土司是一個凶惡殘暴、荒淫無恥的人,他每年都要到各寨子去挑選美麗的姑娘供他玩樂。有一次,他看見美麗的牧羊姑娘咪依魯,便下令讓其寨子裏的人將她送到自己這裏。當時咪依魯已經和寨子裏勇敢的獵手訂婚了,但土司說如果不送到的話他就要燒毀寨子,殺光寨子裏的人。咪依魯為了保全寨子,自己親自去土司那裏。在成親的那天,咪依魯準備好毒酒,在與土司對飲的時候雙雙身亡。
咪依魯死時正好是農曆的二月初八,這一天,彝族人民摘下美麗的馬纓花插在咪依魯的墳前,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了習俗,自此,每年的農曆二月初八彝族人民都要舉行插花節。
藏族沐浴節的由來
藏族沐浴節在每年藏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公曆9月前後)舉行,曆時7天。傳說在這幾天,天上會有一顆叫“棄山”的星出現,這期間到河邊洗澡,將有益於身體健康,所以在西藏無論男女老少都將到河邊洗澡,以求身體健康。婦女們還常將家裏的衣物拿來清洗。關於沐浴節的由來,還有一個傳奇故事:
相傳草原上曾經發生一次瘟疫,幾乎每一個藏民都不能幸免。此時,有一個名叫宇托·雲旦貢布的名醫,利用其妙手回春的醫術,拯救了草原上人們的生命,使人們恢複了健康。草原上到處傳頌著宇托醫生的名字,人們稱他為藥王。不幸的是宇托去世了。他去世以後,草原上又一次出現了瘟疫,沒有了名醫宇托的治療,牧民隻好祈求蒼天保佑。
一天夜裏,一個瀕臨死亡的婦女做了一個夢,她夢見宇托對她說:“明天晚上,當東南天空出現一顆明亮的星星時,你就去吉曲河裏洗澡,洗完澡後病就會好。”於是第二天,這個婦女就去吉曲河中,洗完澡後,精神煥發,疾病消失了。於是她轉告所有的牧民,讓生病的牧民都來河裏洗澡。瘟疫再一次被消滅,牧民們說,天空那顆最亮的星星就是宇托醫生變的。宇托看到草原又遭受瘟疫,於是把自己化做一顆星星,借星光把河水變成藥水,給人們治病。因為天帝隻給宇托七天時間,這顆星星也隻出現七天。從此,藏族人民就把這七天定為沐浴節,各地的牧民們,每年這個時間,都到附近的河水裏沐浴。據說洗澡以後,人就健康愉快,不生疾病。
蒙古那達慕大會的由來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區特點的傳統活動。在每年的七八月舉行,內容除了賽馬、摔跤、姑娘追之外,還有馬術、射箭、賽駱駝、商品展銷、文化交流等項目。“那達慕”的意思是“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
那達慕大會的由來,起源於古代蒙古族的祭山祭包活動,相傳昭君出塞時,草原人民就曾以盛大的活動歡迎過她。13世紀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後,曾每年舉行一次盛大的活動,用以鍛煉自己的士兵,為此那達慕也就應運而生,時間定為每年七月舉行,為期三日,不管是頭領還是士兵,都可參與其中。大會分為三個項目:馬術、箭術和摔跤。這是那達慕大會最初的項目。
現在那達慕大會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歌舞以及貿易活動。在節日期間,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的盛裝,他們不論乘車或者騎車,都不顧路途遙遠,從四麵八方來參加和觀賞比賽。會場上,彩旗飄揚,人頭攢動,駿馬嘶鳴,平日寧靜的草原頓時生機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