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世紀,在沿海的一個村落裏,住著百餘戶漁家。一個傍晚,不幸降臨在這個漁村,一群瘋狂的海盜將這個村的所有婦女和兒童全部擄走,把他們作為奴隸押到了海盜們盤踞的一座孤島上。在島上,婦女們咬緊牙關,與黑暗的奴役生活作著頑強的抗爭。不久,海盜們又出海了,大概是又開始對新的村落進行劫掠,可是沒有人知道為什麼,他們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或許是遭遇了颶風吧。婦女們雖然可以不再遭受強盜們的奴役,卻在為新的問題發愁,因為她們積蓄不多的糧食很快就要吃完了。無奈之下,婦女們隻好靠挖島上的野菜來充饑。一次,婦女們發現在野地裏有一種開著潔白的喇叭花的植物,它的根部有個像蒜頭一樣的球,掰開球莖,是一些肉質豐厚而潔白的瓣片,放進嘴裏一嚐,甘甜爽口。令人更為驚喜的是,許多麵黃肌瘦的婦女和兒童在吃了這些瓣片以後,都奇跡般地恢複了神采和健康。島上的人們靠這種植物活了下來,直到被救出。由於這種開著白花的植物球莖是由許多瓣片合起來的,所以後來人們就稱它為“百合”。
君子蘭的由來
1823年英國人鮑威爾等人在南非發現了君子蘭,並把它帶回英國。鮑威爾所帶回的是一種垂笑君子蘭,栽在英格蘭北部的諾森伯蘭郡的克來夫公爵夫人的豪華花園裏,植物學家約翰·林德勒在1828年依據國際植物命名法規,用拉丁文將其命名為Clivia nobilis Lindl,其中“Clivia”是克萊夫公爵夫人名字的拉丁文寫法,“nobilis”即為“高尚、文雅”之意,“Lindl”是林德勒拉丁文的縮寫。
君子蘭由歐洲引入日本是在1854年。東京理科大學教授大久保三郎根據英文名稱的意思將其取名為“君子蘭”,中國沿用此名。由於它花朵較小,且下垂,故又稱“垂笑君子蘭”,目前已很少栽培這種君子蘭了。取而代之的是花朵較大又向上開放的大花君子蘭,它是在20世紀初從歐洲傳入日本的。
君子蘭在20世紀的20年代至30年代這段時間裏,分兩個渠道傳入中國。一個是由德國傳教士帶入青島,另一個則是1932年日本扶持愛新覺羅·溥儀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時,為了給所謂的“開國慶典”做慶祝活動,從日本帶回來的。
山茶花的由來
山茶花,又名“玉茗花”。山茶花是我國著名的觀賞花木之一,它四季長青,色澤絢麗,品種繁多。我國栽培山茶花的曆史非常悠久,早在唐代就有栽培,到了宋代已聞名遐邇了。歐洲人知道此花是在英國的甘寧醫生自1677年從我國引種以後。後來山茶花又陸續傳到日本、美洲、澳洲,各國園藝界都對山茶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近代各國園藝家們通過科學管理和有目的的人工雜交,形成了更多的花形。山茶花的花色也非常繁多,除藍色外,可說色色俱全,且多串色(濃淡混雜,摻點條、斑暈等)。
杜鵑花的由來
杜鵑花素有“木本花卉之王”的美稱,又被稱為“花中西施”,是吉祥如意和幸福美好的象征。杜鵑花又名“山石榴”、“映山紅”、“紅躑躅”。
關於杜鵑花名字的由來,古書上記載著這樣一個傳說:古代蜀王杜宇,號望帝,死後化身為杜鵑鳥,在天空中徘徊翻飛,不停地叫喚“快回去,快回去”,好像是在呼喚子女歸來,聲音悲淒,所以人們叫它子規鳥。春天,杜鵑鳥啼叫時恰逢遍山花開,另外,杜鵑鳥在顏色上又與紅花巧合,所以此花被稱為杜鵑花。
含羞草的由來
“含羞草”,顧名思義,就是它會“害羞”。它的枝葉一旦受到外界較大的刺激,葉子就會合攏,枝條也跟著下垂,就像一位害羞的“姑娘”見到生人怕羞似的紅著臉、低下頭一樣,所以人們給它取了一個美麗而生動的名字——含羞草。
含羞草之所以會“害羞”,是因為它的枝葉有著特殊的構造,首先是它的葉柄和小枝條處長有像人一樣能夠活動的“關節”,能夠伸張和收縮;其次是含羞草體內長有專供水分上下流動的“導管”。當含羞草受到外界較大的刺激後,它的水分在“導管”裏立即往下流,它的“關節”由於水分流失就會“收縮”起來,所以葉片就立即合攏,枝條也就下垂了,整株含羞草就“蔫”了。當外界刺激停止後,含羞草體內的水分又慢慢上升,“關節”充滿了水以後,它的葉片和枝條又伸張開來,於是又重現它那婀娜多姿的風采。
含羞草能“害羞”是它適應大自然的本能。大自然有許多因素對含羞草的生存是不利的,例如刮大風、下大雨、食草動物等。含羞草一受到它們的刺激就立即收攏枝葉,這樣就可以減少它們對自己的傷害,起到保護自己的作用。
蒲公英的由來
關於蒲公英名字的由來,有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
從前,有一位富家的千金小姐。一天,她突然發覺胸部紅腫,痛得非常厲害,又不好意思告訴其他人,隻有她的貼身小丫鬟知道。小丫鬟見小姐病得不輕,不敢隱瞞,便向小姐的父母報告了此事。小姐的父母心想:沒出嫁的姑娘怎麼會得這樣怪的病?莫非是她瞞著我們有了心上人?於是便訓斥女兒丟了他們的臉。小姐無緣無故被懷疑,又羞又憤。可是,她沒有一點兒可以證實清白的證據,於是偷偷離家,打算投河自盡一死了之。
那天晚上月明如鏡,有個姓蒲的漁夫和女兒劃著小船,在月下撒網捕魚。他們發現了投河落水的富家小姐,便把她救了上來。漁夫了解到小姐的難處以後,便對女兒說:“女兒,你明天一早上山采藥草,那種葉子形狀像鋸齒的,可以醫治小姐的病。”小姐喝了漁夫煎的藥以後,紅腫果然漸漸消了。
小姐的雙親聽說女兒投河,非常後悔,連忙派人四處尋找。後來,奉命找小姐的人找到漁夫家,小姐終於又回到了父母的身邊。小姐回到家,把藥草種在院子裏,命名蒲公英。“蒲”是漁夫的姓,“公英”是漁夫女兒的名字。後來,“蒲公英”這個名字就慢慢傳開了。
菩提樹的由來
在2500多年前,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悉達多·喬答摩即為後來被人們尊為佛祖的釋迦牟尼。他年輕時常常感到煩惱:人為什麼要受生老病死輪回之苦,怎樣才能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於是他放棄了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選擇了出家修行,以求得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他終於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一次他在一棵樹下靜坐了七天七夜,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後人就把這棵樹稱為“菩提樹”,在印度語裏菩提的意思是“覺”。所以,後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西紅柿的由來
西紅柿又名“番茄”,顧名思義,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它來自於“番邦”。由於西紅柿的色澤極為鮮豔,起初人們都認為它是一種毒果。西紅柿是半生半長在秘魯的叢林中,當時叫“狼桃”。16世紀時,一位名叫俄羅達拉裏的英國公爵遊玩來到秘魯,對當地這種桃很是喜歡。於是,他把它帶回英國皇宮,作為珍貴的禮品獻給了當時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從那以後,西紅柿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被大量地種植,然而當時它隻限於被觀賞。
18世紀,法國一位畫家禁不住好奇和誘惑,決心冒死嚐一嚐這“狼桃”到底是什麼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後,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們一直都說它是“毒果”,仍不免心驚肉跳。於是,他便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焦慮地等死。可是過了很長時間,他沒有絲毫不舒服的感覺,反而食欲大增,12個小時過去了,這位冒險的畫家還是沒有任何不良反應,仍好好地活著,從此他忍不住經常吃起來。這位畫家冒死吃西紅柿這件事很快在各地傳播開來。18世紀後期,意大利人開始嚐試用西紅柿做菜,並傳至世界各地。
西瓜的由來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產地,但西瓜的原產地並不在中國,非洲才是西瓜的原生地。西瓜原是葫蘆科的野生植物,後經人工培植成為食用西瓜。
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已經開始種植西瓜了,後來西瓜的種植逐漸北移,先是由地中海沿岸傳至北歐,而後南下進入中東、印度等地,四五世紀時,西瓜由西域傳入我國,所以我們稱其為“西瓜”。
我國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在其所著的《農政全書》中記載:“西瓜,種出西域,故之名。”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綱目》中記載:“按胡嬌於回紇得瓜種,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南北皆有。”這些記載充分表明西瓜在我國的栽培已有悠久的曆史。
荔枝的由來
荔枝因形色美豔、質嬌味珍、超凡出眾而被世人寵愛,被稱譽為人間仙果、佛果。荔枝的美名隨唐代大詩人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一名句而傳遍古今。那麼“荔枝”的名字又是怎樣得來的呢?
據專家考證,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荔枝的國家。荔枝最初被稱做“離支”,見於公元前2世紀漢代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l世紀後期成書的《異物誌》和3世紀後期成書的《廣誌》中,開始出現“荔枝”的叫法,當時也叫“支”或“枝”。
荔枝起名的根據是什麼?在5世紀前後成書的《扶南記》中有這樣的解釋:“此木結實時,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由刀斧劙取其枝,故以為名。劙與荔同。”隨後,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中又引用了白居易的解釋:“若離本枝,一日色變,三日味變,則離支之名,又或取此義也。”
此外,荔枝果實成熟時皮為紅色,故還有“丹荔”等名稱。
梨的由來
梨是一種營養豐富的水果,它甜脆可口,鮮嫩多汁。宋代梅堯臣曾寫詩讚道:“名果出西周,霸前競以收,老嫌冰熨齒,渴愛蜜過喉。色白瑤盤發,甘應蚊酒投,仙桃無此比,不畏小兒偷。”不僅如此,梨還是我國傳統的“食療”藥物之一,它生可以清六腑之熱,熟可以滋五髒之陰。
我國在周代就已經栽培梨樹,是梨的原產地。經過數千年的培育,現在梨已經遍布全國。周以前,梨多以野生山梨為主。春秋戰國後,野生梨因天然異樹授粉及品種的演化,有了新的品種。到了漢魏時期,已經培育了一些比較名貴的品種。如真定梨、大穀梨、細葉梨等。
橘子的由來
橘子酸甜可口,不僅具有食用價值,還有觀賞與藥用價值。古人視橘為吉祥之物,東晉鎮西將軍庾亮家中一棵橘樹上一蒂結24果,上呈皇上後,滿朝大臣均認為是祥瑞,於是皇帝決定全國大赦。
橘子是我國的特產,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禹時候。《尚書·禹貢》記載:“揚州厥包橘柚錫貢。”到了唐代,日本僧人從溫州將橘子苗帶回,從此日本才有了柑橘的種植。1520年葡萄牙從我國引進蜜橘;1812年英國從我國引進金橘;1892年美國從我國引進並橘。自此,我國柑橘已經遍布世界各地。
楊梅的由來
楊梅性喜溫暖、濕潤,耐陰,根部常有放線菌共生,能在貧瘠薄山地生長。它不但營養價值高,含大量糖分及多種維生素;而且它還是良藥,止渴、和五髒、滌腸胃、除惡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