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輯 成 語(3 / 3)

一席談話,使劉備好似撥雲見日,豁然開朗,從此便拜諸葛亮為軍師。兩人常常夙夜談心,親密無間。

劉備的結義弟弟關羽、張飛見了大為不滿,便在劉備麵前發泄怨氣:“他諸葛亮年紀輕輕有何大才,大哥待他如此之好,把他奉為上賓,這卻是為什麼呢?我們不服。”

劉備誠懇地對他們說:“我得到孔明,就像魚得到了水。希望你們深明大義,不要再多講了。”關羽和張飛聽了很慚愧,就不再作聲。

“呆若木雞”的由來

從前,有一種名叫鬥雞的賭博遊戲,這種遊戲在各國的宮廷裏十分流行。帝王將相們在酒足飯飽以後,無所事事,常常用鬥雞來消磨時光,比賽輸贏,從中取樂。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國王特別愛好鬥雞,他雖然也飼養一些鬥雞,卻因為馴養得不好,總是失敗。於是齊王便下令張榜招募馴養鬥雞的能手,紀沽子是一個專職馴養鬥雞的專家,遠近聞名,他應招去給齊王馴養鬥雞。

紀沽子馴養鬥雞十天,齊王便迫不及待地催問說:“馴養成了嗎?”

紀沽子回答說:“還不行。這雞沒有什麼本領卻很驕傲,仗著傲氣,躍躍欲試。”

又過了十天,齊王又問:“怎麼樣?現在成了吧?”

紀沽子說:“還不行啊!它聽到其他雞的叫聲,見到其他雞的影子,反應得特別迅速。”

齊王說:“怎麼,反應迅速還不好嗎?”

紀沽子說:“反應迅速,說明它取勝心切,火氣還沒有消除。”

又過了十天,齊王再一次問道:“怎麼樣了,現在難道還不成嗎?”

紀沽子說:“現在差不多了。別的雞雖然鳴叫著向它挑釁,它好像沒聽到似的,神態自若,毫無變化。不論遇到什麼突發情況,它都不驚不慌,一副呆頭呆腦的樣子,好像木頭做的雞,它已具備了鬥雞的一切特性了!別的雞看到它這副模樣,沒有敢與它鬥的,遇到它掉頭就逃跑。”

齊王把這隻鬥雞帶到鬥雞場上,果然每鬥必勝。

“毛遂自薦”的由來

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一戰,趙國四十萬人馬全軍覆沒,主將趙括也被亂箭射死,強悍的秦軍長驅直入。公元前257年,秦軍又率兵重重包圍趙國首都邯鄲。

趙國危在旦夕,趙孝成王焦慮萬分,急忙委派他弟弟平原君到楚國去商討救兵。趙國存亡,在此一舉。

事關重大,平原君準備帶二十個最精幹的文武官員同往。他在自己的數千名門客中橫挑豎揀,隻選中十九名,還差一人,卻再也挑不出來了。

這時候,有個名叫毛遂的門客站出來,對平原君說:“請讓我跟您同去吧。”

平原君對這張麵孔很陌生,問:“先生來我門下幾年了?”

“三年了。”毛遂回答。

“三年?”平原君搖搖頭說,“不行。一個有才能的人處在世上,就好比把錐子裝進口袋,立刻可以看到錐尖從口袋裏鑽出來。你來了已經三年,可是我從來沒有聽見有人稱讚過你,可見你不夠優秀,沒有什麼本事。你不能去。”

“不對!”毛遂爭辯道,“我從來就沒有能夠像錐子那樣放進您的口袋裏。要是早就放進口袋的話,我敢說,不光是錐尖露出口袋,就連整個錐子都會像禾穗一般挺出來。”

平原君想想,覺得毛遂的話也有道理,就決定帶他去了。同行的十九個門客,一開始都很輕視毛遂,但在一路的交談中,他們才發覺毛遂是一個不平凡的人。

果然,當趙、楚談判陷入僵局的時候,毛遂冒著生命危險,手按寶劍,挺身而出,在盛氣淩人的楚王麵前慷慨陳詞。他凜然的正氣使楚王驚懾,精辟深刻的分析使滿朝王臣莫不歎服。毛遂打開了新的局麵,促使楚王和平原君當場締結盟約。不久,楚國和魏國的援軍兩路進擊,終於解開了邯鄲之圍。

事後,平原君感慨地說:“毛遂以三寸之舌,勝百萬軍隊,他一到楚國,我們趙國的威望就大大提高。我觀察的人才不算少了,但竟然錯看了毛先生。”

“因小失大”的由來

春秋時期,有個仇由國,是個山區小國。國內隻有幾條彎彎曲曲的小路和國外通連,交通十分不便。

它的鄰國晉國是個大國,晉國的掌權人智伯早就想吞並它,已準備好人馬隨時踏平仇由國,但是因為仇由國的道路狹窄進不去,於是便想出來一個辦法。

智伯花費了好多錢鑄了一口大鍾,這鍾比仇由國的道路還寬大好幾倍。智伯讓人告訴仇由國國君說,不久就要將鍾送去,讓仇由國準備迎接。

仇由國國君聽了這個消息非常高興。為了迎接這口大鍾,他下令讓大家趕快砍樹鑿石準備修路,把道路修得又平又寬,好迎接智伯送來的大鍾。

仇由國有個非常聰明的人,名字叫赤章曼枝,他是仇由國的第一謀士,也是國君的軍師。當他知道這件事後,立刻去見國君。

他對國君說:“這條路千萬修不得!之所以現在許多小的國家都滅亡了,而我們的國家還存在,周邊的一些大的國家也不侵犯我們,並不是因為他們怕我們,而是因為我們是個山區小國,道路狹窄,交通不便,緊要關隘隻需要用幾百名兵士就足以守住,所以我們才得以太平。如果把路修平加寬,就等於給侵略者的軍隊鋪平了道路。一口鍾事小,失國事大,請大王千萬不要因小失大。”

仇由國國君聽了哈哈大笑說:“真是少見多怪,我們不花一分錢,得到這麼大一口鍾,怎麼是個小事呢?晉國是一個大國,人家能送給我們一口大鍾是看得起我們,是要和我們友好往來,建立親密的邦交關係,怎麼說人家要侵略呢?”

赤章曼枝說:“國君有所不知,晉國的智伯是個陰謀家,他對我們國家早就垂涎欲滴了,一直對我們國家虎視眈眈,不是他不想消滅我們,而是因為我們國家的路使他們進不來。以臣之見,他要送給我們大鍾是假,想吞並我們的國家是真。等您把道路修好,他前腳送來大鍾,大隊人馬隨後就會跟進來。那時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我們的國家。這實在是個大陰謀,千萬不能上他們的當呀!”

仇由國國君非常生氣,不由分說便讓人把赤章曼枝趕了出去,然後繼續修路。路修好之後,張燈結彩,鼓樂喧天地準備迎接大鍾的到來。

不久,智伯前腳把大鍾送來,隨後就滅了仇由國。

“朝三暮四”的由來

古時候,宋國有一個老頭兒,很喜歡猴子,在家裏養了一大群。

日子一長,他對猴子的性情就了如指掌,而猴子好像也懂得了主人的心意似的,經常做一些奇怪的動作來逗老頭兒開心。

於是老頭兒對猴子就愈發喜歡了,寧可讓家裏人餓著肚子,也要讓那些貪心的猴子頓頓吃飽。

不久,家裏的糧食快要吃光了,他想把猴子的飯量減少來節省糧食,但是又怕猴子們不肯答應,怎麼辦呢?一晚上也沒想出個好辦法,害得老頭兒整夜都沒睡好覺。

第二天一大早,老頭兒就起了床,走到猴群麵前,對它們說道:“從今天起,我給你們吃橡子,每天早上三升,晚上四升,你們看這樣夠不夠?”猴子們一聽,都亂蹦亂跳,呲牙咧嘴地表示不滿。

“好吧,好吧,”老頭兒連忙又說,“增加一點兒,給你們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總該滿意了吧?”猴子們聽了,都搖頭擺尾地趴在地上,十分滿意。

“滿城風雨”的由來

宋代有一位詩人叫潘大臨。有一年入秋以後,他對每處景物都有感觸,覺得都有詩意,於是天天構思,想寫出不同凡響的詩篇,可是又總覺得為俗氣所蔽,難以下筆。

一天,他閑躺在床上,想象即將到來的重陽佳節,想象親友團聚的歡樂情景,忽然聽到“攪林風雨聲”,一下子觸發了他的創作靈感。

他立即從床上跳起來,提筆在牆壁上寫道:滿城風雨近重陽。

剛剛寫完還沒有考慮第二句,突然催租子的人闖進來,立刻把他的詩興衝走了。之後他想接著寫,可是靈感卻一去永不再來了。

他的朋友向他要詩,他不得不說明情況,隻將這一句寄去。可是,即使這一句,也成為名句傳世,曆代受到稱譽,呂本中《童蒙詩訓》說:“文章之妙,至此極矣!”成語“滿城風雨”就是由這句詩而來。

“名落孫山”的由來

宋朝吳地人孫山,是個滑稽才子,某年,他到外郡趕考舉人,同鄉托他把自己的兒子也帶去同考。這同鄉的兒子沒有考中,孫山考中了最末一名,就先行返回。

同鄉就問孫山,他的兒子考中了沒有,孫山不直截了當地回答,而是仿照歐陽修《踏莎行》詞中“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句子,念了這樣兩句:

“解名盡處是孫山,

賢郎更在孫山外。”

孫山兩句仿詞說:榜上最末一名是我孫山,您兒子還在我的後邊呢。言外之意是問話人的兒子沒有考上。從此人們就把榜上無名叫“名落孫山”,後來的這個成語,就來源於這個故事。

“目不識丁”的由來

在前秦苻堅時代,有一位官員叫薑平子。一次,苻堅讓群臣賦詩。薑平子作的詩中有一個“丁”字,但他為達升官拜爵的目的,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特意將“丁”寫作“下”,下邊沒有鉤。

苻堅問他為什麼這樣寫,薑平子說:“曲下者不正之物,未足以獻也。”苻堅聽了,很是高興,於是提拔薑平子為“上第”。

人們看到薑平子投苻堅之所好,竟因一字而登天,都笑話愚蠢粗魯的苻堅不知道“丁”和“下”的區別,說他“目不識丁”。

後來,在“目不識丁”這個成語的運用中,有人由於不知其來曆,把“丁”看做簡單漢字的代名詞,“目不識丁”便成了連最簡單的字也不認識的意思,它原先的意思漸漸地就鮮為人知了。

“債台高築”的由來

戰國時期,東周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前了,到周赧王時真正統治的地方不過幾十個縣,而且分裂成兩半,分別由西周公和東周公治理。周赧王在西周住,靠西周公過活,但他想跟六國一起出兵去征伐秦國。為了籌集軍餉,他向富戶借錢,並立下字據說等打了勝仗,連本帶利償還。這樣才籌足了軍餉。

公元前256年,西周公率領軍隊到了伊闕,等六國出兵一起去攻打秦國,然而沒有想到的是,六國中隻有楚、燕兩國派了軍隊,其他都不出兵,於是這次的軍事行動隻好宣告結束。

周赧王白忙了一回,他借的軍餉根本就償還不了。債主天天拿著字據在宮外吵鬧討債。周赧王沒有辦法,隻好躲到高台上去,從此就有“債台高築”這個成語。

“破鏡重圓”的由來

樂昌公主是南朝陳的皇帝陳叔寶的妹妹,她不僅貌美如花,而且才能出眾,她與駙馬徐德言結婚後,感情一直都很好。然而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北方的隋軍打了過來,陳國危在旦夕。徐德言預感到夫妻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了,於是將一麵銅鏡一破兩半,一半給公主,一半自己拿著。他們約好一旦遭到不幸,離散了,以後在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就都拿著半麵銅鏡到街上賣,以便有機會見麵。

很快,隋滅掉了陳,徐德言和公主果真被衝散了,隋文帝的大臣楊素占有了樂昌公主。第二年正月十五這一天,徐德言如約拿著半麵銅鏡到街上賣。過了沒多久,他碰上了一個仆人也拿著半麵銅鏡在賣。他上前拿過來看,與自己的並合,正是原來的銅鏡。徐德言見物思人,不覺淚下。他在那半麵銅鏡上題詩一首:“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複嫦娥影,空留明月輝。”仆人將題詩的半麵鏡子帶回給樂昌公主看,公主看後,知是徐德言詩,心裏非常難過,她一連哭了好幾天。楊素得知此事後,派人找來了徐德言,把公主還給了他,並設宴祝賀他們夫妻團圓。

這個故事被後人概括為“破鏡重圓”一語,以比喻夫妻失散或因其他原因分離後重新團圓或和好。

“兩袖清風”的由來

據記載,明朝兵部侍郎於謙為官清廉,有一次從河南回京,身邊的人勸他按當時官場的風氣,帶一些當地的土特產進京送給朝中的權貴,以便求得庇護和重用。於謙卻舉起兩袖笑笑說:“我帶有兩袖清風!”他就此事作了一首絕句,題為《入京》:“絹帕蘑菇並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詩中“閭閻”是指古代平民居住的裏巷的門,常指平民百姓。整首詩的意思是絹帕、蘑菇、線香原來是民間老百姓自己享用的土特產,隻因為官吏征調搜刮,倒使人民遭殃了。無論何時還朝,我什麼也不帶,隻帶兩袖清風進京朝見天子,免得百姓說短道長。全詩生動地反映了於謙不巴結權貴,為官清廉的高尚品質。

至此以後,人們便用“兩袖清風”一語來形容為官清廉的官吏,後來推而廣之,也喻指清苦的文人學士。

“半斤八兩”的由來

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1斤合16兩,半斤就等於8兩,所以人們常用“半斤八兩”比喻彼此一樣,不分上下。關於它的來由,還有一個傳說,載於清代王士禛的《池北偶談》。

古時候有個宰相的孫子,好吃懶做,遊手好閑,把祖業都敗光了,連飯也吃不上,常常向人借米度饑。有一次,他借到一袋米回來,半路上背不動了,隻好在路邊歇著。這時候,迎麵走來一個穿著破爛衣服的人。他叫住那人,講好工錢,幫他背米。可是,走了沒多遠,那人氣喘籲籲的,也走不動了。他便埋怨地說:“我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因為我是宰相的孫子,這還情有可原。你是一個窮人,為什麼也這樣不中用?”沒想到,那人卻翻翻眼皮,說:“我也是尚書的孫子呢!你怎麼能怪我?”

後來,有人評說,這個宰相的孫子和那個尚書的孫子,一個是半斤,一個是八兩,兩人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