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輯 成 語(2 / 3)

後來,人們便用“驚弓之鳥”形容受到過驚嚇或打擊的人,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會驚慌、害怕。

“樂極生悲”的由來

淳於髡是戰國時齊國有名的滑稽人物,口才很好,也很能喝酒。有一次齊威王問他能喝多少酒,淳於髡滑稽地說:“一鬥就醉,一石也醉。”齊威王聽說一鬥已經覺得夠多了,怎麼能喝一石呢?他很奇怪,就追問原因。

原來齊威王也很喜歡喝酒,對國事疏忽,經常通宵達旦地舉行宴會,酣飲不止。淳於髡就抓住這個機會勸諫齊威王。

淳於髡說:“如果是大王賜我喝酒,旁邊有執法的大臣,後麵有彈劾的禦史,我喝酒的時候,心懷恐懼,一鬥就醉了。假使家裏有賓客,父母命我喝酒,因為要莊重一點給侄子們看,不敢放肆,那麼就可以喝二鬥。如果有知己朋友,很久沒有見麵,突然相遇,談談別後的私事,這時可以喝五六鬥。如果碰到裏巷間的宴會,男女雜坐,猜拳行令,說說笑笑,毫無男女間的嫌疑顧忌,這時心情很愉快,可以喝到八鬥了。要是到了晚上,男女同席,觥籌交錯,杯盤狼藉,大家脫去禮服,穿著短衣,氣氛和諧,這個時候最感到愉悅,那麼就可以喝到一石了。所以有人說‘酒極則亂,樂極則悲’,天下萬事都是這樣。”

齊威王聽了淳於髡的這番話後,知道是在勸誡他,就取消了晚上的宴會。

後來,人們就拿“樂極生悲”來勸誡他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適可而止,不要過分享樂,忘乎所以,以免荒廢了正事,招致悲慘的結果。

“破釜沉舟”的由來

秦朝末年,秦國大將章邯在定陶(今山東省定陶縣)大敗項梁,項梁也在戰鬥中戰死。章邯乘勝派王離和涉間去打趙王,一下子又把巨鹿(今河北省平鄉縣)城緊緊地包圍住。項梁的侄子項羽派英布領兵前去救援,一時沒有獲得勝利。趙王的大將陳餘請項羽增加兵力,項羽就親自率領部隊去救巨鹿。當部隊渡過漳水後,項羽命令把所有的船隻鑿破,沉到河裏;再把做飯的鍋也全部砸碎;每個士兵隻帶三天的幹糧,向秦軍進攻。項羽帶領部隊以寧願戰死也不回來的決心,與秦軍進行了九次激烈的戰鬥,終於打敗秦軍,解了巨鹿之圍。

後來人們便用“破釜沉舟”來形容人們做事下定決心,以犧牲一切的精神來求取成功或勝利。

“入木三分”的由來

王羲之是我國晉代著名的大書法家。他從小就十分刻苦地練習寫字,7歲時就已經寫得一手好字。王羲之家門前有一個池塘,他每次寫完字後都在池塘裏洗滌筆硯,過了一段時間後,整個池塘的水都變黑了。

當時,很多人都喜歡書法,而王羲之的字更是為人們所喜愛。有一次,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工人在雕刻時發現,王羲之在木板上寫的字,墨印竟然滲入木頭裏三分多,不禁讚歎道:“王右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啊!”

“望梅止渴”的由來

曹操率兵遠征,烈日當空,天氣十分炎熱。將士們隨身攜帶的水早已喝光,口渴難忍,而眼下走過的又是一片荒野,根本沒有水,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

“這樣下去肯定會有人倒下,到時可就軍心渙散了。不行,得想個辦法。”曹操心想。他騎馬來到一個小山頭,向遠處看了看,然後對著將士們喊道:“有水啦!有水啦!”將士們一聽到“水”,頓時來了精神,東張西望地問:“在哪兒?水在哪兒?”

曹操將馬鞭向前一指,說:“我看見前麵有一大片梅林,結滿了大大的梅子。大家振作精神,快到那裏吃梅子吧!”將士們一聽有酸溜溜的梅子吃,嘴裏的口水直往外淌,也不覺得渴得那麼難受了。部隊振作精神,大步流星地朝前進發,很快就走出了荒野,找到了水源。而那片梅林,原本就是子虛烏有。

後來,人們就用“望梅止渴”來表示用根本不存在的東西來安慰自己。

“夜郎自大”的由來

古時候有個夜郎國,在今天貴州的西北部。夜郎國國土很小,僅僅和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人口少,出產少,牲畜也不多。但是夜郎國國王自以為統治著一個很大的國家。

當時,漢武帝派使者出使印度,使者到達南方的時候,去拜見到滇國國王和夜郎國國王。宴會上,夜郎國國王問漢朝的使者:“漢朝和我們國家相比,哪一個大?”漢朝使者聽了不禁啞然失笑,想不到一個小小的夜郎國的國王,竟然不知漢朝的地方有多大。

“一鼓作氣”的由來

戰國時,齊國出兵攻打魯國。魯莊公和謀士曹劌同乘一輛車,在魯國的長勺指揮軍隊迎戰齊軍。

戰爭開始,齊國擂響戰鼓。魯莊公也要擊鼓進攻。曹劌說:“別忙,時機還未到。”等齊軍一連擊了三次鼓後,曹劌才對魯莊公說:“大王現在可以發令進攻了。”一時間,鼓聲大作,魯軍戰士早已鼓了一肚子氣,向洪水一樣衝向敵軍,齊軍被殺個措手不及,魯軍取得勝利。魯莊公正要乘勝追擊,曹劌攔住了他,並下戰車看了看齊軍的車轍印後,才說:“大王,可以追擊了。”這一場戰鬥中,魯軍把齊軍打得落花流水。

得勝後,魯莊公向曹劌詢問取勝的原因,曹劌說:“軍隊打仗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第二次再擊鼓,士氣就有些衰落。第三次擊鼓,士氣就耗盡了。而這時我軍剛擊頭遍鼓,士氣高漲,所以一下子就打垮齊軍。”曹劌接著又說:“我怕齊軍有埋伏,所以要查看他們的車轍印。看到他們的車轍印已經亂了,旗子也倒了,才知道他們是真的敗退,可以放心追擊。”

所以,後來就用“一鼓作氣”表示抓住時機,一股勁兒把事情辦成。

“老馬識途”的由來

有一年春天,管仲和隰朋跟隨齊桓公遠征討伐孤竹國。

戰爭相持了很久,一直到冬季才結束。當他們返回時,大軍在茫茫無邊的沙漠裏迷失了方向。

管仲對桓公說:“老馬是充滿智慧的動物,它應該熟悉原來來時的路,不如讓人找一匹老馬給咱們帶途。”

於是,他們挑了幾匹老馬走在前麵,大軍在後尾隨,終於踏上了歸途。

“癡人說夢”的由來

從前有一個姓戚的大戶人家,戚家有一個少爺,這個戚家公子一直都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雖然從小喜愛讀書,但生性癡笨,而且本身也非常愚鈍。

一天早上,他從床上爬起來,懵懵懂懂,到處張望,忽然一把抓住進來收拾房間的婢女,問道:“昨天夜裏你夢見我沒有?”

婢女莫名其妙,回答:“沒有。”

“什麼?”公子氣得破口大罵,“我明明在夢中看見你,你為何要當麵耍賴?”頓時,房間裏鬧得一塌糊塗。

老夫人趕來問究竟,公子扯著她的衣襟大喊大叫說:“這個癡婢真該打,我明明夢見她,她卻說沒夢見我,存心欺主,這還得了!”

“塞翁失馬”的由來

古時候,有個地方叫塞上,這個地方離匈奴很近。在離塞上不遠的地方,住著一個愛好養馬的人,人們都稱他為塞翁。

有一天,塞翁的馬忽然逃到塞外去了,鄰人們都替他惋惜。

塞翁卻說:“跑丟了馬這件事,看似是壞事,怎知道這不會成為一件好事呢?”鄰人們聽了都感到塞翁為人很豁達。

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又跑回來了,並且還帶來了一匹匈奴的駿馬。鄰人們知道了這個消息,又都來慶賀。

塞翁並沒有表現出特別高興的神情,反而說:“多得了一匹馬,看似是好事,怎麼知道這不會變成一件壞事呢?”

家裏有良馬,他的兒子非常喜好騎馬,但技術卻不甚高明。自從得到這匹匈奴駿馬,他的心裏就一直癢癢的,總想騎著馬去兜風。他實在按捺不住好奇心,就背著父親去騎這匹馬。這可就闖出禍來了——兒子墜馬摔斷了腿,鄰人們都來慰問。塞翁並不特別傷感,又說:“我兒子摔斷了腿,看似是壞事,這未必就是一件壞事。”鄰人們都感到不甚理解。

過了一年,匈奴兵大舉入侵,附近的青壯年幾乎都被官府抓去當兵了,而且大多都在戰爭中犧牲了。塞翁的兒子卻因跛腳未能出征,和父親一起保全了性命。

“起死回生”的由來

魯國有個叫公孫綽的人,他是一個江湖郎中。有一天,他在家裏正在思考一些事情,突然站起,好像恍然大悟的樣子。

然後,他衝出門外,逢人便講:“我找到起死回生的方法了,我找到起死回生的方法了。”

人們都認為他有病,但是這話卻傳到魯文公的耳朵裏,文公就把他召進宮裏,好奇地問他:“你用什麼方法可以起死回生?要真有用的話,寡人一定重賞你。”

他回答說:“我平時能治療半身不遂的病。現在我隻要加倍用藥,不就可以起死回生了嗎?”

“對牛彈琴”的由來

戰國時期,有一個大音樂家名叫公明儀,彈得一手好琴。他無論走到哪裏,總是琴不離身,閑下來時,彈奏一曲,便覺得心神舒暢。

有一天,他獨自一個人在郊外散步。他走著走著,看見一頭牛在那裏吃草。他覺得這頭牛很寂寞,他就開口對牛說道:“老黃牛啊老黃牛,你真可憐啊,一個人在這裏,也沒人理你,不過,你不用怕,我給你彈一首曲子,給你解解悶兒。”

於是他就放下琴,先彈了一首《清角之操》。牛隻是低著頭隻管吃草,一點兒也不理會。公明儀失敗了,他想了想明白了:那首曲子太高深了,不是牛聽不到琴聲,而是琴聲不適合它的耳朵啊!於是他又另外彈了幾首曲子,一會兒好像蚊子嗡嗡地叫,一會兒又好像小牛哞哞地叫。這樣—彈,那頭牛就搖著尾巴,豎起耳朵,草也不吃了,回轉身子踱著小步,慢慢地走來,留心地傾聽。

“得隴望蜀”的由來

三國時,漢中太守張魯想自立為“漢寧王”。魏武王曹操知道後,非常氣憤,於是率兵四十多萬征討,曹操手下謀士、名將不計其數,所以一路上過關斬將,非常順利就打到漢中。

眼看著城池就要被攻下,但是城中將士萬眾一心,曹軍攻打了很長時間,仍沒有成效。

長史荀攸獻計:“張魯手下有一個貪官,名叫楊鬆,若給予一些金銀,再讓他為內應,肯定能夠把城攻下。”

曹操便依計而行,結果真的把張魯打敗了。將士們都很高興,主簿司馬懿獻計:“啟奏王上,今漢中已平,然尚有劉備、諸葛亮虎踞兩川,倘領兵來犯,吾勢危矣。今我軍心正齊、銳氣正勝,不若趁兩川民心未穩,領我得勝之兵討之,一舉可定也。此計甚妙,唯大王察之。”

曹操說:“卿此言差矣,劉備雄才,諸葛亮之智,兼有兩川之地,民心已服,羽翼已成矣,急切不可下。再者,西蜀之路崎嶇不平,若勝則可,若敗,吾軍一無可逃矣!”頓了一下又說道:“人苦不知足,既得隴,複望蜀邪!”

“按圖索驥”的由來

伯樂是古代有名的“相馬”專家。

當他年老的時候,他的兒子很想將這項專門技能繼承下來,以免失傳。於是他把伯樂手寫的《相馬經》讀得爛熟。

《相馬經》上說:“千裏馬是額頭隆起,雙眼突出,蹄如壘起的酒藥餅。”他就按照這一條,拿著經文出去“相馬”,按照書上繪的各種圖形,跟他所見到的一一加以對照。

結果,他找到了一隻癩蛤蟆,用紙包起來,興衝衝地回家報告父親,說:“總算找到了一匹馬,額頭和雙眼同書上說的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像壘起的酒藥餅。”

伯樂聽了,隻好哭笑不得地對兒子說:“你倒是找到了一匹好馬,但它太會跳,你可駕馭不了啊!”

“圍魏救趙”的由來

公元前353年,魏國大元帥龐涓率數十萬重兵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趙國陷入了戰火之中,國王升朝向文武百官問計,有位大臣向國王獻計:不如由主公寫一封求救信,再備上金銀,然後派使者向齊國求救。

國王想了想,也隻能這樣了,於是急忙派使者向齊國求救。齊國國王接到信和財物後就派大將軍田忌和軍師孫臏率軍趕去趙國解圍,田忌隨即點兵準備來日向趙國進軍,軍師孫臏勸阻說:“要解開雜亂糾紛,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鬥之人,不可舞刀弄槍。避實就虛,給敵人造成威脅,邯鄲之圍便可自解。如今魏軍全力攻趙,精兵銳卒勢必傾巢而出,國內一定隻剩下老弱兵丁。將軍不如輕裝疾奔魏都大梁,占據險要,擊其虛處。敵人必然放開趙國,回兵自救。這樣,我們便能一舉解開邯鄲之圍,又可乘魏軍疲憊之際,一鼓殲之。”

田忌立刻按照孫臏的布置進行。果然,魏軍得悉大梁被圍,慌忙回師。人馬行到桂陵地麵,齊軍蜂擁殺出,將魏軍打得丟盔棄甲,橫屍遍野。

“如魚得水”的由來

東漢末年,漢皇叔劉備被曹操幾番追殺,走投無路,手下隻有不滿兩千士兵,將也隻有關、張、趙三人,可謂是勢單力薄,被曹操追得已經無棲身之所了。絕望使劉備想自殺,謀士孫乾說道:“主公怎麼能夠這樣輕生呢?屬下聽說荊州劉表禮賢下士,而且與主公同是漢室宗親,為什麼不去投奔他呢?”

於是劉備便投奔劉表,在新野屯兵。他成天悶悶不樂,雖想逐鹿中原,又苦於勢單力薄,身邊沒有謀士良臣。徐庶拜見劉備,同他暢談形勢,頭頭是道。劉備十分器重他,將他待為上賓。

“我不過是一介凡夫,”徐庶說,“我有個朋友,主公如果能夠得到他的輔佐,天下恐怕不難得。”

劉備驚奇地問道:“天下有這樣的人嗎?他是誰?叫什麼名字?”

徐庶說:“這個人複姓諸葛,單名一個亮字,字孔明,因為他的才華出眾,所以人們都稱呼他為‘臥龍先生’,主公為什麼不去求他出山來輔佐您呢?”

“好極了!”劉備高興地說,“先生快去請他來吧。”

“那怎能如此隨便呢?”徐庶說,“孔明乃天下高士,主公果真有心,應該屈駕前去拜望才是。”

劉備連連稱是。結果,他“三顧茅廬”,好不容易才見到諸葛亮。兩人在茅屋中促膝長談。諸葛亮議論精辟,提出先占據荊、益兩州為基本,然後安撫西南各族,整頓內政,聯合孫權,伺機從荊、益兩路北伐曹操的策略,以圖統一中國,恢複劉家帝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