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輯 成 語(1 / 3)

“紙上談兵”的由來

戰國時期,秦國攻打趙國。趙國由經驗豐富的老將廉頗奉命抗敵,為了爭取有利的作戰條件,廉頗堅築營壘,待機而動。而秦軍因為糧草供應不上,必須速戰速決才能取勝,而現在趙軍堅守不出,秦軍一時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秦國為了取勝,便采取反間計,趙孝成王聽信了秦國間諜的讒言,認為廉頗年老懦弱,不能抵擋大敵,改派大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取代廉頗為大將。趙括從小熟讀各種兵書,談起用兵之道來滔滔不絕,連他父親都說不過他。雖然這樣,趙奢對自己的兒子卻很是擔心,他認為趙括沒有實戰經驗,不可擔當重任,並把這個想法告訴了趙括的母親。如今聞訊大王要派趙括去當大將,趙括的母親連忙上書勸阻趙孝成王。但趙孝成王並沒有聽從勸阻,最終還是任命趙括為上將。

趙括接替了廉頗的兵權後,立即改變了廉頗的策略。他照搬兵書,認為應該爭取主動,立即向秦軍大舉進攻。而秦軍對趙括十分了解,事先就已作好準備,設下了圈套。而趙括自以為秦軍無力抵抗,長驅直入,結果中了埋伏,被秦軍團團包圍,四十萬趙軍全部被俘虜,最後被秦軍全部活埋,趙括也在突圍時中箭而亡。

“南轅北轍”的由來

戰國時期,有一個北方人,要到南方的楚國去。他從太行山腳下動身,騎著馬兒朝北進發,一路上遇人便說:“我要到楚國去!”臉上還流露出一股興奮勁兒。

有些路人看到了,好心地勸說他:“到楚國去,應該要朝南走,你為什麼反而向北跑呢?”

這個北方人回答說:“不要緊,我有一匹好馬,它可是我國有名的千裏良駒,你看它跑得多快啊!”

“不管你的馬跑得怎樣快,朝北走,總是到不了楚國的!”過路人說。

“不要緊,我還帶有充足的旅費哩。”

過路人又說:“旅費多也不濟事,朝北走,無論如何是到不了楚國的。”

“不要緊,我還有一個頂好的馬夫,他可是我國趕馬技術領域裏數一數二的高手,我有他幫我趕馬,還怕到不了楚國嗎?”那個北方人說道。

可是他卻不知道,自己的馬愈好,所帶的路費愈多,馬夫趕馬的技術愈高,隻能是離楚國愈來愈遠。

“盲人摸象”的由來

戰國時期,宋國有一個國王命令大臣牽來一頭白象,讓八個盲人用手去摸,然後分別叫他們說出大象是什麼模樣的。

八個盲人七手八腳地摸了一陣後,都爭先恐後地報告。摸到大象牙齒的盲人說大象形如長長的蘿卜根;摸到象耳的盲人說大象仿佛一隻簸箕;摸到象頭的盲人說象如一塊大石頭;抓到象鼻子的盲人說象不過是一根木杵;抱著象腳的盲人嚷道大象明明是一隻舂米用的石臼;摸到象脊背的盲人說象是一張床;摸到象肚皮的盲人說象是個大水缸。

最後一位盲人說道:“哈哈,你們都不對!”隻見他扯著象尾巴說,“告訴你們,大象細細長長,就像一根繩子!”

“一枕黃粱”的由來

從前,有個姓盧的青年,平時,愛舞文弄墨,但卻屢試不中,人們都叫他盧生。盧生家境非常貧寒,但他卻總向往著榮華富貴。

有一次,他外出旅遊經過邯鄲,住在一家客棧裏。在客棧裏住著一個姓呂的老人,盧生見老人生得慈眉善目,談吐不凡,於是便和他攀談起來。在談話之間,盧生連連歎息自己的窮困境遇,時時流露出不甘寂寞、向往榮華富貴的心情。

姓呂的老人知道了盧生的心願,便從口袋裏取出一個裝飾著精致刺繡的漂亮枕頭說:“姓盧的這位後生,你枕著這個枕頭睡一覺,就可以得到你所向往的榮華富貴了。”

盧生聽了半信半疑,這時他看見店主人正在煮黃米飯,於是心想:“反正離吃飯時間還早,不妨就試試吧。”盧生躺下去,頭剛挨到枕頭,果然就立刻做起美夢來。

不一會兒,他夢見他娶了清河崔府的一位高貴美麗的小姐為妻,然後過著錦衣玉食的日子。崔府有錢有勢,借著崔府在城裏的地位和名聲,他便開始發憤讀書,到了第二年考中了進士。

然後皇上召見他,並且還欽點了他。後來,他步步高升,青雲直上,憑著他在朝中的關係和皇上對他的信賴,他不僅做了“節度使”、“禦史大夫”這樣的封疆大吏,還當了宰相,而且一幹就是十年。後來,由於他的卓越成績和對國家的貢獻,被皇上封為“趙國公”。

他夢見自己有五個兒子,個個都做了官,並且還都同名門望族結了親。他還夢見自己有十幾個孫子,孫子個個聰明過人。大小官員都和他來往,恭維他,稱讚他,他覺得自己神氣十足。他金銀成堆,財寶無數,整天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他的年壽很高,一直活到八十多歲。

正當他沉浸在榮華富貴、紙醉金迷的生活之中時,突然覺得枕頭被人撤走了,於是立即從夢中醒來,睜開眼睛一看,店主人煮的那鍋黃米飯還沒熟呢。他感到非常驚異,幾十年的富貴榮華,竟是短短的一枕黃粱。

姓呂的老人看見盧生有些省悟,一邊把枕頭裝在口袋裏一邊笑著說:“年輕後生,請記住,人生的榮華富貴就是一場夢。”

“愚公移山”的由來

古時候,在北山有位老漢,平時不太愛說話,很多時候都是明明知道卻裝作不知道,村裏人都以為他傻,於是,大家都叫他愚公。

愚公年齡大約有九十歲了,這天他在院子裏散步,抬頭看到門前的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方圓有幾百裏,高萬丈,心想:鄉親們每天要出去都得從山上走,這多費事,如果沒有山的話,幾個時辰就可以到縣城裏,進出就暢通無阻了,那多方便。

於是,他把全家人都召集過來,把自己的想法對他們說了一下,家人雖然覺得這想法如果要實現起來是非常困難的,但由於愚公的想法是利人利己的,大家就都表示讚同,說幹就幹。這時愚公的老伴提出疑問,說:“憑你們這些人的力量,我看連座土堆都平不了,何況這兩座大山呢?再說,挖下的土石往哪裏放呢?”大家研究了以後決定:“把它放到渤海邊上去,土再多也沒問題。”

當天,全家人就開始行動。鄰居寡婦的兒子才七八歲,也過來幫忙。他們有的挖土,有的鑿石,還把鑿下來的石塊和挖出的土用筐等工具運到渤海邊上。他們整天忙碌在工地上,一年四季很少回家。

村子裏有一個自以為聰明的老人,人們都叫他智叟。有一天,智叟看到愚公的舉動覺得很好笑,便對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你今年已經九十多歲了,就算你能活一百歲,那還有幾年?你認為幾年之內把這兩座大山移走,這可能嗎?真是異想天開!”

愚公堅定地說:“不錯,我是老人,活不了幾年了。但是我的決心下定了,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這樣子子孫孫是無窮盡的,我們可以一代一代地搬下去。而山呢?搬掉一挑土,就少一挑土,這樣下去還怕它不平嗎?”那個自以為聰明的智叟聽了愚公的這番話,無言以對,悄悄地溜走了。

愚公的決心和毅力感動了天。天就派了兩個力量特別大的神仙下凡,把兩座大山移走了,愚公移山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趾高氣揚”的由來

春秋時期,楚武王派大將屈瑕帶兵攻打羅國。屈瑕出發時,楚國大夫鬥伯比為他送行。在回來的路上,鬥伯比對車夫說:“你看屈瑕走路把腳抬得高高的,神氣十足。他太驕傲了,不把敵人放在眼裏,這次打仗看來他要失敗!”

回來之後,鬥伯比馬上去見楚武王,向楚武王彙報了送行時的情況,並說:“屈瑕依仗以前的戰功,以為這次攻打羅國必然獲勝,因而輕敵,且自以為是,不聽人言。陛下應該派人教訓、告誡屈瑕!”

武王覺得鬥伯比多心了,對付一個小小的羅國還不是輕而易舉,因此沒把他的話放在心裏。

屈瑕帶領軍隊到達鄢水岸邊後,毫無防備,也沒有認真組織士兵渡河,結果在過河的時候,遭到羅國軍隊的左右夾擊,大敗而逃。屈瑕一個人逃到山穀裏上吊自殺了,其他的將領逃回楚國,向楚武王請罪。楚武王沉痛地說:“這是我的過錯,我沒能聽大家的意見,就派了屈瑕為將,才有今天的失敗啊!”

後來,人們就用“趾高氣揚”來形容人驕傲自大、得意忘形的樣子。

“半途而廢”的由來

戰國時期,有個叫樂羊的讀書人。樂羊讀書沒有恒心,也很不用心,他到很遠的地方尋名師深造,沒到一年便回來了。當時,他的妻子正在織布機上織布,以為他學成歸來,十分高興,問道:“你的學業已經完成了?”樂羊說:“還沒有呢,隻是我在外麵天天想家,而且又住不習慣,所以就回來了。”他的妻子一聽,立刻拿出一把剪刀,把織布機上已經織好的布匹從中間剪斷。樂羊見妻子如此,覺得很奇怪,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做。妻子對他說:“蠶吐絲,絲織成線,寸縷累積,絲絲相連。我要不斷地織,才可以織成一匹布。現在剪斷了,不是前功盡棄,浪費了以前不少日子了嗎?做學問也應日積月累,連續不斷,才能成才。如果半途而廢,與這些斷了的絲線有什麼區別呢?”

樂羊聽了之後深感慚愧,覺得不應辜負妻子的厚望,決心今後一定要堅持學習,不再間斷。第二天一早他就出門,繼續拜師求學。這一別就是七年,終於學有所成。後來,魏文侯看中了樂羊的學識,封他為官。

“草木皆兵”的由來

東晉時期,前秦占據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與統治中國南方的東晉形成了對峙。前秦皇帝符堅仗著自己的勢力強大,想要一舉消滅東晉,統一全國,便親自率領八十萬大軍,大舉南下,很快攻占了壽陽(今安徽壽縣)。

晉朝得知前秦軍隊來犯,宰相謝安便派其弟謝石和侄子謝玄等帶領八萬兵馬去迎敵。晉軍和秦軍兵力懸殊,晉朝的許多官員都十分害怕。謝玄同將領們商議:必須在秦軍大部隊未到的時候,乘其不備攻擊他們的前鋒部隊,挫傷他們的士氣,才能徹底擊敗他們。於是,謝石派劉牢之率領五千精兵,先對洛澗的秦軍發動突然襲擊。秦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損失慘重,這一仗,首先挫敗了秦軍銳氣,晉軍士氣大振。

苻堅帶領八千秦軍趕到壽陽,聽說晉軍消滅了他的洛澗守軍,大吃一驚,也沒有先前那麼驕傲了。他登上壽陽城樓,看見晉軍的隊伍訓練有素,十分嚴整,不由得膽怯了起來。當他把目光移到遠處的八公山上時,突然發現山上埋伏了無數的晉兵。其實,八公山上並沒有晉兵,隻是苻堅見到晉軍的威整,一時眼花,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晉兵了。隨後,他對站在身旁的苻融說:“晉軍如此強大,怎麼能說他們弱呢?”

不久,晉軍渡過淝水,大敗秦軍。苻融陣亡,苻堅也中箭受傷。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

後來,人們就用“草木皆兵”來形容人極度恐慌,稍有動靜就疑慮重重。

“大筆如椽”的由來

東晉宰相王導的孫子王珣年輕時就很有才華,20歲時就被任命為主簿。

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人給他一支非常大的筆,粗大得像屋頂的椽子。王珣從夢中驚醒,馬上告訴家裏人說:“一定又到用得上我的時候了。”不久,孝武帝去世了,寫訃告、哀辭等一係列繁重而又重要的文字工作全由王珣承擔了起來。王珣把這一切完成得很好,博得了大家的好評。

後來,人們就用“大筆如椽”來形容一個人筆力深厚或大手筆之作。

“橫七豎八”的由來

“橫七豎八”本來是整整齊齊的意思。從前,南方人插秧時,用繩子在水田裏拉出一個個小方格,每個方格裏橫著插七棵,豎著插八棵,七八五十六,每格正好一紮秧。於是,“橫七豎八”便被人們用來形容事物整齊有序,成了人們常用的口頭語。

有一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正好趕上江南插秧的季節。乾隆自以為插秧是件很簡單的事情,看見形如棋盤的水田,心裏直癢癢,於是挽起褲腿,也下田插起秧來。插了一會兒,乾隆就累得夠戧,再一看自己插的秧苗歪歪扭扭,有的還漂了起來。農民們不禁哈哈大笑:“這哪裏是‘橫七豎八’,簡直就是亂七八糟。”乾隆聽了不服氣地說:“橫七豎八不就亂七八糟啦?要不是橫七豎八,我也不至於亂七八糟。”皇帝的話可是金口玉言,從此,“橫七豎八”便成了“亂七八糟”的同義語。

“雞鳴狗盜”的由來

戰國時期,齊國的相國孟嚐君是個很有能力的人。孟嚐君出使秦國時,被秦王扣留。秦國的大臣都勸秦王殺掉孟嚐君。孟嚐君得到消息,立即暗地裏托人去見秦王的寵妃燕姬,請燕姬勸說秦王放了自己。燕姬答應了他的請求,但要求孟嚐君送她一件白狐皮袍子。

可白狐皮袍子隻有一件,已獻給秦王了,孟嚐君正犯難時,他的一個門客說:“相國請放心,我這就去把秦王的那件白狐皮袍子弄來。”當夜,這個門客裝成狗爬進秦昭王的宮殿裏,順利地偷到了那件白狐皮袍子。燕姬得到了心愛的白狐皮袍子,就在秦王麵前替孟嚐君說了不少好話。秦王就稀裏糊塗地答應了放孟嚐君回國。

孟嚐君料定秦王會後悔,連夜帶著門客直奔秦國邊境的函穀關。可是,他們到關口正當半夜,而關門要等雞叫了才開。這時,孟嚐君的門客中有個人“喔喔喔”地學了幾聲雞叫,引得周圍村子裏的公雞都跟著叫了起來,守關人聽見雞叫,以為天亮了,便打開了關門,於是,孟嚐君一行人得以逃出秦國。等到秦王的追兵趕上時,孟嚐君早已進入齊國境內了。

“驚弓之鳥”的由來

戰國時,魏國有個神箭手叫更羸,射起箭來百發百中。一天,他和魏王一起散步時,天空中飛過一隻大雁。更羸對魏王說:“大王,我隻用弓,不用箭,就可以把大雁射下來。”魏王當然不信了。於是,更羸便舉起弓,拉動弓弦,弓弦“嘣”的一聲響後,那隻大雁果然哀叫一聲跌落下來。

魏王大吃一驚說:“想不到你竟然有這麼高的本領!”

更羸笑著說:“不是我的本領高,是因為這是一隻受過傷的雁。它飛得慢,是因為傷口疼痛;它叫聲悲慘,是因為它掉隊了,失去了同伴。它驚魂未定,聽到弓響,就拚命往高處飛,一使勁兒,傷口就劇烈疼痛,所以就掉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