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輯 詞 語(1 / 3)

“年”的由來

在很早以前,有一個叫“年”的怪獸,十分凶殘。每當春天來臨的時候,“年”便來到人間為非作歹,傷害人畜,叼走小孩和豬、羊等。人們都很害怕“年”,一時想不出什麼辦法來對付它,隻好把門關緊了,躲在屋子裏。

這一天,“年”又準備害人了,它看見一戶人家的煙囪裏正冒著炊煙,心想:“一定有好吃的。”它一邊吸著嘴邊的口水一邊朝那戶人家奔了過去。正在做飯的老奶奶看見“年”衝進廚房,大驚失色,嚇得把搗火的竹棍順手扔進了灶膛。“年”哈哈大笑著衝到熱氣騰騰的鍋邊,正準備揭開鍋蓋時,突然從灶膛裏傳來“砰”的一聲巨響。“年”嚇得蹦起來老高,“刷”地躥到門外,抱著腦袋朝山林裏逃去。

原來那一聲巨響是竹棍在灶膛被燒炸後發出的。“‘年’一定怕響聲。”老奶奶想。

第二天,不肯善罷甘休的“年”又來了。這時,人們早已作好了準備,當“年”剛鑽進村口時,人們立即點燃篝火,放入幹竹棍。竹棍在火堆裏劈裏啪啦地炸了起來,人們也一邊敲著鑼鼓一邊大聲喊叫。濺射的火花和震耳欲聾的響聲把“年”嚇壞了,它還以為是神兵天降,嚇得屁滾尿流,連滾帶爬地逃走了。從此以後,“年”再也不敢到人間搗亂了,百姓們從此過上了太平日子。

為了紀念趕走“年”的日子,每到這一天,人們就燃煙火,放鞭炮,張燈結彩,歌舞歡慶。這就是“過年”的風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秦”的由來

在秦朝之前,是沒有“秦”這個字的,秦朝的國號當時寫作“琹”。據說,“秦”這個字是秦始皇造出來的。

秦始皇滅六國之後,倨傲得意。一天,他突然覺得國號“琹”字不好,“一把椅子上坐兩個王,這怎麼行?要找一個同音的字代替‘琹’才好!”他左思右想了半天,也沒想出個好字。突然,他瞥見案頭的史書《春秋》。秦始皇想,《春秋》裏寫的是秦朝以前的曆史,而曆史的後半截就是秦朝的天下,秦朝要占“春秋”的一半。想到這裏,秦始皇便把“春”和“秋”的各半邊字合在一起,寫出一個“秦”字,然後傳令下去,將國號“琹”改為“秦”。從此,“琹國”就成了“秦國”。

然而,秦始皇雖然造出了“秦”字,但他的夢想很快就破滅了,秦朝僅延續了兩代,便被起義軍滅掉了。

“囍”的由來

人們在結婚的時候,都會貼上大紅的雙喜字——囍。那麼,這個囍字是如何出現的呢?

相傳,囍字是王安石發明的。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他年輕時上京城趕考,路過馬家鎮時,看見馬員外家門外的走馬燈上寫著這樣一句上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不禁拍手叫好,卻一時想不出下聯。

到了京城考完試後,主考官麵試考生。輪到王安石時,主考官指著廳前的飛虎旗念道:“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要王安石對出下聯。王安石腦子一轉,“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脫口而出。主考官聽後連聲讚好。

趕考回來,王安石特地去馬員外家拜謝。馬員外聞聽大喜,當即將女兒許配給王安石,原來那走馬燈上的對聯是馬員外女兒的選婚聯。王安石新婚大喜之日,正巧也傳來金榜題名的好消息。喜上加喜,王安石提筆就在紙上寫下“囍”字。從此,人們結婚的時候,為了表示對新人的祝願和增加喜慶的氣氛,都會用紅紙寫上大大的“囍”字貼在門牆上。

“阿鬥”的由來

三國時,蜀主劉備死後,他的兒子劉禪繼承了王位,就是曆史上的“蜀後主”。

劉禪的小名叫阿鬥,他是個沒有出息的庸碌之輩。阿鬥即位之初,因有諸葛亮等舊臣全力輔佐,還可以維持下去。諸葛亮死後,蜀國朝政日益腐敗,最終被魏國所滅。那時,魏國的大權掌握在司馬昭的手裏,魏主曹奐不過虛有其名。劉禪投降魏國後,司馬昭將劉禪喚來,把他嚴厲地訓斥了一番,然後封他為“安樂公”,賜給住宅,撥給費用,把他養了起來。

劉禪初見司馬昭時,見他聲色俱厲地斥責自己,以為將要被殺頭,誰知反而受封,不過是離開了故都成都,遷往魏都洛陽,劉禪很是放心。第二天劉禪親自到司馬昭府謝恩,司馬昭設宴招待他。在宴會上,賓主一起欣賞了魏國的歌舞,原蜀國的官員感到很是難堪,隻有劉禪看得很高興。司馬昭又讓人表演蜀國的歌舞,蜀官們更是傷心落淚,而劉禪卻嬉笑自若。司馬昭也頗感歎,便問他:“你很想念蜀國嗎?”劉禪回答道:“這裏真快樂,不想回蜀國了。”

後人於是用“阿鬥”來譏笑不爭氣、沒出息、不能守業的人。

“倒黴”的由來

隋朝廢除了世襲的九品中正製,推行科舉製度,讀書人寒窗十年,總要在考場上比個高低,露一番身手。一旦鄉試中了,便要炫耀一番,在自己的家門口豎好旗杆,旗杆上高懸著一麵大旗,上麵寫著一個“捷”字,以此來裝點門楣,以示榮耀。如果京試高中,還要另豎一根黃杆,升起黃旗大大慶賀一番。反之,如京試不中,則把原先豎在門前的旗杆推倒,人們稱之為“倒楣”。因此,“倒楣”的本意是推倒原先用來炫耀門第、裝飾門楣的旗杆。

“倒楣”最早在江南流行,屬於蘇州地區的方言,傳到北京,變得更靈活多樣,“楣”訛傳為“黴”。後來,人們便把事情辦得不順利、運氣不好或者碰到了極為不順心的事情,稱為“倒黴”。

“毒手”的由來

十六國時,石勒自稱趙王,建立了後趙政權。石勒出身平民之家,十四歲就跟人到洛陽做買賣,後來又為人種過田,也曾被人賣做奴隸。當了趙王之後不久,他把老家上黨武鄉年高而有聲望的人,以及他年輕時的一些朋友請到都城襄國(今河北省邢台西南)來,和他們一起按次序坐定,命人端上酒菜,開懷暢飲。石勒與家鄉父老們談笑風生。父老們見石勒稱王後不忘鄉親,又不擺架子,也非常高興。

喝到一半,石勒朝大家看了看,忽然問:“李陽怎麼沒有來?”眾人一聽都笑了:“他怎麼敢來?想當年,大王為了跟他爭奪漚麻池,不知打過多少次架!大王常常把他打得鼻青臉腫……”石勒接口說:“孤也常常被他打得臉腫鼻青!”“所以他不敢來呀!生怕大王一動怒,把他給‘哢嚓’了!”那位同鄉說著做了個砍頭的手勢。石勒微微一笑,說:“爭奪漚麻池是平民之間的仇恨,如今孤正要在天下建立威信,怎麼會把一個窮苦鄉親當做仇敵呢?何況李陽也是一位壯士,他應該來!”

說著,石勒立即派人到武鄉去找李陽。幾天後,李陽來了。石勒親自到門口接他。李陽一見石勒,誠惶誠恐,就要下跪請罪。石勒將他一把拉住,攜著他的手,領他到裏麵與家鄉父老們一起就座。石勒特意安排李陽坐在自己身邊。李陽見石勒不記舊恨,真是感激涕零。眾位鄉親見石勒氣度寬宏,也都點頭表示讚歎。

大家又高高興興地喝起酒來。喝到半醉,石勒談起那場爭奪漚麻池的經曆,捋起李陽的衣袖,說:“卿年紀老了,不知手臂的氣力還有沒有那麼大,還能不能跟人爭鬥打架,孤往日吃足了卿的老拳,卿也飽嚐了孤的毒手啊!”說罷,哈哈大笑起來。後來,石勒任命李陽為參軍都尉,並賜給他一座住宅。

後來,人們用“毒手”表示凶狠的毆打和毒辣的手段。

“方寸”的由來

東漢末年,群雄爭霸。劉備禮賢下士,廣納天下人才。當時,劉備身邊有一個叫徐庶的人才,他足智多謀,諸葛亮就是他推薦給劉備的。劉備被曹操打敗後,曹操為了逼迫徐庶為己所用,軟禁了徐庶的母親。徐庶是個孝子,聽說母親被俘,心急如焚,決心到母親身邊竭盡孝道。於是,他辭別劉備,忍辱負重地投靠了曹操。

徐庶辭別劉備時,指著自己的心說:“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意思是說:我徐庶本想與將軍您共圖稱霸天下的大業,這是我的本心。可是,如今老母親被曹操所俘,我的心緒已亂,留在您這裏也不會有所作為,無濟於事。特向您請求,我們從此分手吧。於是徐庶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投奔曹操去了。

“方寸”在古代是心的別稱,後來人們用它來表示心。

“汗馬”的由來

春秋時,晉國的國君晉獻公有個妃子驪姬,她長得很漂亮,又善於迎合晉獻公,晉獻公很寵愛她,事事都依她。

驪姬生了一個兒子,可是晉獻公已立了長子申生為儲君。為了讓自己的兒子能當儲君,她就經常在晉獻公麵前說申生的壞話,昏聵的晉獻公就把申生殺了。晉獻公的另外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見自己的大哥被殺,知道驪姬也不會放過他們,就一個逃到蒲城,一個逃到梁國。

驪姬見二人逃走,擔心將來他們會回來報仇,又逼著晉獻公派兵到蒲城去殺重耳。重耳又逃到狄國,後又到衛國、齊國等地,一共在外流浪了十九年。在這期間,晉獻公死了,驪姬的兒子當了國君。晉國的大臣心中不服,就在吊孝的時候把他殺了,驪姬也被用鞭子活活打死。晉國沒了國君,頓時大亂。夷吾趁機回到國內,當了國君,號為晉惠公。晉惠公死後,他的兒子即位就是晉懷公。這時,重耳正好在秦國。秦穆公恨晉懷公不講信用,就派軍隊幫助重耳打回了晉國,趕走了晉懷公,讓重耳當上國君,號為晉文公。

晉文公即位後,就對那些隨他流亡的人員一一論功行賞。有個小臣叫壺敘,見三次行賞,都沒有他的,就向晉文公問原因。晉文公就把行賞的標準向他說明:“用仁義來引導我,以道德來約束我的人,受上賞;輔助我行事,使我得以繼君位的,受次賞;冒著箭矢炮石,在戰鬥中立下汗馬功勞的,賞賜又低一些。在這三賞之後,才能輪到你。”壺敘聽了,無話可說,羞愧而退。

“汗馬”原意指將士騎馬作戰,馬奔馳出汗,現在泛指在工作中作出的貢獻。

“哄堂”的由來

唐代,禦史分為台院、殿院、察院三部分,由台院一名資格最老的人管理雜事,稱之為“雜端”。每當禦史們聚集在公堂會餐時,是不準隨便談笑的,隻有雜端先笑了,其他人才能笑。有時,遇到了好笑的事,都要忍著,看雜端笑了,大家才一齊跟著哈哈大笑起來,當時人稱之為“烘堂”。

宋代的大文學家歐陽修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有個叫馮相的人和一個叫和相的人同在中書府裏做事。有一天,馮相穿了一雙新靴子興衝衝地來上班,和相見了,覺得那靴子很好看,就問道:“先生新買的靴子,價錢多少啊?”馮相緩緩地伸出右腳,輕描淡寫地說:“九百。”“什麼?隻花了九百?”和相驚訝地問。馮相麵無表情,既不說“是”,也不說“不是”。和相是個急性子,見馮相不回答,就回頭對其他人說:“我的這雙靴子怎麼花了一千八?他怎麼買得這麼便宜?”又催問馮相:“你在哪兒買的?這麼便宜,快告訴我,我也去買一雙。”見和相問得緊了,馮相才慢慢地抬起左腳,漫不經心地說:“我這隻靴子也是九百。”大家這才明白馮相是故意賣關子,逗和相玩呢,禁不住哄堂大笑起來。

後來,人們便用“哄堂”形容滿屋的人同時發笑。

“解手”的由來

我們平時習慣把上廁所叫做“解手”,這是怎麼回事呢?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立太孫朱允炆為皇帝。燕王朱棣曾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多年,為打下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滿以為皇位非他莫屬,卻沒想到如今皇位卻落在了一個乳臭未幹的娃娃身上。朱棣當然不幹了,於是暗地裏招兵買馬,時機成熟後,便起兵造反,一路從河北、河南、山東打到了南京,終於做了皇帝。可是這場戰爭下來,皇帝換了,江北地區的人民卻是慘遭屠戮,以致造成“千裏無城鄉”的局麵。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朱棣決定從地少人多的山西向河北、河南、山東一帶移民。可是,祖祖輩輩生活在山西的老百姓已經熟悉了家鄉的一切,誰願意遷移呢?很多人常常在半路逃了回去。為了防止老百姓中途逃走,押解移民的官吏便用繩子把他們一個挨一個串連了起來。可是,這樣一來,移民們若想大小便就成了一件很麻煩的事情,還得請求押解官把捆住手的繩子解開。後來,移民們要方便的時候,就直接喊:“我要解手!”久而久之,“解手”便成了上廁所的代名詞了。

“梨園”的由來

唐玄宗不僅懂得樂理,還常常親自演奏樂曲。他為了培養更多的音樂人才,親自在全國挑選了三百名青年子弟,將他們安置在長安城內的梨園中,並親自教他們演奏樂曲。他把這三百人叫做“皇家梨園弟子”,意思是梨園內的學生。

後來,他又挑選幾百名宮女,也當做梨園弟子,讓她們住豪華的宜春北院。他又從宮女中挑出三十人,組成一個小樂隊,專門為他演奏音樂。

後人於是將“梨園”作為戲班子的別稱,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弟子”。

“馬虎”的由來

宋朝時,有一個畫家喜歡隨心所欲地畫畫。有時候,人們都搞不清他畫的是什麼。有一次,他剛畫好一個虎頭,有人來請他畫馬,他就隨手在虎頭下畫了一個馬身子。來人問他畫的是馬還是虎,他說:“馬馬虎虎!”那人聽了這話,生氣地走了。畫家於是把畫掛在了自家的大廳上。大兒子問他畫的是什麼,他說是虎;小兒子問他畫的是什麼,他說是馬。

後來,大兒子外出打獵,把人家的馬當做虎射死了,他不得不賠錢;小兒子外出遇到老虎,以為是馬就想騎,結果被老虎咬死了。畫家悲痛萬分,寫了一首詩表達自己的悔恨:“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大兒依圖射死馬,二兒依圖喂了虎。草堂焚燒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後來,人們便用“馬虎”來形容一個人粗心大意,辦事不認真。

“馬上”的由來

漢高祖劉邦喜歡把“馬上”兩個字掛在嘴邊,以此傲視當時的讀書人:“公居馬上而得之(天下),安事《詩》《書》!”當麵被罵的陸賈也不示弱,立刻反唇相譏:“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活之乎?”

他們所說的“馬上”,即指在馬背上,不過暗含的意思就是“武力”。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馬是很重要的,有了馬,就可以造就速度與力量緊密結合的強大騎兵。所以,“馬上”的第一個引申意義就是“武力”。然而,騎在“馬”上不是比靠兩條腿走路要快得多嗎?所以,“快”的含義自然也在其中了。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有詩雲:“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另一位唐代詩人許渾為我們塑造了一位驍勇的將軍:“武牢關下護龍旗,挾槊彎弓馬上飛。”充分表現了“馬”和“速度”的關係。“馬”就意味著突飛猛進,“快”的含義便在其中,後來,索性就將“馬上”作為副詞直接修飾動詞了。《元曲選·陳州糶米》中寫道:“爺,有的說,就馬上說了吧!”這裏的“馬上”就是“立刻”的意思,和今天的用法完全相同了,表示一種短暫的時間概念。

因此,“馬上”在今天多用來表示“立刻、立即”的意思。

“上當”的由來

當鋪,在過去是一種很盛行的行業,幾乎在每個城鎮裏都有。當鋪起源於南朝,當時是由寺廟經營,它以收取衣物等動產為抵押,靠放高利貸來謀取利潤。它的貸款利息相當高,而且必須以比借款高五成價值的東西做抵押。抵押期限分六個月到八個月不等,過了期限物主仍無力或因事沒有贖回的話,當鋪即沒收其抵押品。諸如寶物首飾、家具器皿、古玩字畫等,到了時候還不了本息,這些東西就不再屬於物主了,而歸當鋪所有。對此,行話稱做“死當”。

當鋪對人的剝削相當厲害,凡是和當鋪打上交道的,就要背上還不清的閻王債,就要吃虧,就要倒黴。應該說,上當鋪就不可避免地要被詐騙和剝削。這樣,久而久之,人們就將受詐騙稱之為“上當”了。

“食言”的由來

春秋時期,魯哀公從越國返回魯國,大臣季康子和孟武伯趕到魯國南部邊境的五梧之地去迎接他。當時,大臣郭重為哀公駕車,見到季康子和孟武伯之後,郭重提醒哀公說:“這二位嘴裏的壞話多著呢,請君王詳察。”

君臣見麵之後,哀公在五梧設宴,孟武伯很討厭郭重,於是邊飲酒邊說:“郭重,你為什麼長得這麼肥?”季康子插話說:“該罰孟武伯喝酒!由於魯國靠近仇敵之國,我因此未能跟隨君王出使,得免遠行。郭重跟著君王辛苦奔波,可是孟武伯卻說他長得肥胖,真不像話!”魯哀公想起季康子、孟武伯屢次違背諾言的事,就借機指桑罵槐地說:“這個人吃自己的話多了,能不肥胖嗎?”這次飲酒,大家都不高興。從此,魯哀公和兩位大臣之間開始互相憎恨了。

後來,人們就用“食言”比喻說話不算數,不講信用。

“桃李”的由來

春秋時期,魏國大臣子質學富五車,知識廣博。他因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個舊相識家裏躲避。這位朋友的家境並不富裕,子質不願給朋友加重生活負擔,便想開個學館,收一些學生教讀,借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騰出兩間空房作為教室。子質所收的學生不分貧富,隻要願學的都可以拜他為師,一視同仁。學館裏有一棵桃樹,一棵李子樹。凡是來上學的學生都跪在桃李樹下認先生。子質指著已結果的兩棵樹教導學生們說:“你們都要刻苦學習,要像這兩棵樹一樣開花結果。隻有學問高,才能為國家做出一番大事業。”

為了把學生教育成有用的人才,子質認真教學。在他的嚴格管教下,學生們都發憤讀書,學到了不少真本領。後來,這些學生先後成才,成了國家的棟梁。他們為了感念子質先生的教誨,都在自己住處親手栽種桃樹和李子樹。子質到各國遊曆時,碰到了在各國當官的學生,並看到了學生種的桃樹和李子樹,便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啊!一個個都很有作為!”

從此,“桃李”便成了學生的代稱,學生多則被稱做“桃李滿天下”。

“銅臭”的由來

東漢時,有個人叫崔烈,曾經當過郡守、九卿等官,在北方很有名氣。

靈帝時,朝廷公然張榜出賣官職,錢多買大官,錢少買小官。當時一些名士本來已經很有地位,但也不得不隨波逐流,花高價錢買高官做。崔烈也花了五百萬錢,買了個司徒(東漢時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是當時的最高長官)。到封崔烈為司徒那一天,百官聚集,靈帝也親自出麵,好不熱鬧。靈帝還對親信說:“這個官職賣得太便宜了,應該賣一千萬。”

崔烈當了司徒後,聲譽卻不如從前。日子一久,他自己也有所察覺。有一天,他問兒子崔鈞:“我現在位居三公,人們對此有何看法?”崔鈞說:“您老人家過去名聲很大,人們議論您有三公才能,但現在您登上此位,天下人都很失望。”崔烈問:“為什麼會這樣呢?”崔鈞回答:“因為您這個官職帶著銅錢的臭氣。”崔烈大怒,舉起拐杖去打崔鈞。崔鈞見父親打來,拔腿就跑。崔烈罵道:“壞家夥!老子打你還跑,簡直是不孝之子!”崔鈞說:“古時舜對待父親,小的責打就承受,大棍子打來就逃走,不能叫不孝。”崔烈心中慚愧,不再追打崔鈞。

後來,人們便用“銅臭”譏諷有錢人或譴責金錢交易下的各種肮髒勾當。

“瓦解”的由來

秦始皇在強國爭雄的戰國末期叱吒風雲,踏平六國,統一天下,威震四海,連從來沒有停止過騷擾行動的北方匈奴,也因懼怕他而停止了進犯。不僅秦始皇本人,就連當時的絕大多數人都毫不懷疑地認為,秦始皇一勞永逸地建成了萬世帝王之業。

可是秦始皇剛剛死去,他的小兒子胡亥就與趙高、李斯狼狽為奸,逼死了長兄扶蘇,奪取了帝位,史稱秦二世。秦二世缺少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但在殘忍暴虐方麵卻有過之而無不及。他一上台,就大肆誅殺和他意見不同的人,連同胞的二十二個兄弟姐妹,也都被他一一暗殺、賜死或車裂。至於平民百姓,就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性命財產朝不保夕。

很快,朝廷的暴政引發了百姓的反抗。陳勝、吳廣揭竿起義,舉起反秦的旗幟,天下群起響應。諸侯背叛,將領倒戈,秦軍主力在前線節節敗退。起義軍中劉邦、項羽的兵馬直逼都城鹹陽。在秦王朝風雨交加、搖搖欲墜的時候,朝廷在後方又發生了內訌,趙高誅殺了秦二世,立二世的侄兒子嬰為王。子嬰在舉行登位大典之前又誅殺了趙高。子嬰隻當了四十多天皇帝,劉邦和項羽就打進了鹹陽城,子嬰被項羽殺死,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就此滅亡了。

司馬遷在記敘這段曆史時,用了一個極其形象的比喻,形容秦王朝的迅速崩潰。他說:“這真像是瓦解呀,即使有周公那樣的能人,也挽救不了它的毀滅。”後來,人們便用“瓦解”來比喻事物的崩潰、分裂或分解。

“懸壺”的由來

東漢時,汝南有個叫費長房的人,他曾經當過管理市場的官員。集市上有一個賣藥的老翁,在集市上懸掛著一隻壺,等到集市散了,老翁就跳入壺中。集市上的人都看不見他,唯獨費長房從樓上看得見,他覺得很奇怪,於是前去拜訪老翁,向他獻上酒肉。老翁知道費長房覺察到自己是神,於是對費長房說:“你明天再來。”

第二天一大早,費長房又去拜訪老翁,老翁和他一起進入壺中。隻見玉堂生輝,莊嚴而華麗,美酒佳肴應有盡有,擺滿了廳堂。老翁與費長房飲宴完畢,又跳出壺來。老翁叮嚀費長房說,對任何人都不要提及這件事。後來,老翁到樓上回訪費長房,對他說:“我是一個神仙,因為犯有過失而受到責罰,現在事情已經過去,我該回去了。你怎能跟隨我呢?樓下有一點酒,你去把它取來,我與你飲酒話別。”費長房派人去取,但是拿不動;又派10個人去扛,還是扛不動。這時,老翁笑著從樓上走下來,用一個手指頭提著酒器,走上樓來。看起來,那個酒器隻能盛升把酒,可是兩個人喝了一整天也沒喝完。

“懸壺”就是出自這個神話故事。後來,人們用“懸壺”比喻行醫賣藥。

“梟首”的由來

古代有一種死刑,叫做梟首,做法是把犯人的頭砍下來,高掛在木杆子之上。梟是一種鳥,為什麼會用做刑罰的名稱呢?

據說,梟和一般鳥一樣由母梟為幼梟哺食,但母梟老了以後,就力盡眼瞎,不能再為幼梟哺食了。這時,幼梟便一起啄食母梟的肉充饑。

母梟知道死不可免,也不躲避,它用嘴死死叼住樹枝,任憑幼梟啄食,一直到死。死後全身被啄光,隻剩下腦袋掛在枝頭。

刑罰中的“梟首”,就是根據梟死後首掛枝頭這一特點而命名的。根據曆史記載,商代初期就有了梟首之刑,形成製度,是從秦代開始的。

“耗子”的由來

五代時,興廢戰爭異常劇烈,軍閥割據,爭權奪利。統治者生活窮奢極欲,全將負擔轉嫁到人民頭上,賦稅的名目相當繁多。

據《舊五代史·食貨誌》記載,除正項之外,還有許多附加稅。如農家吃鹽要鹽稅,做酒要酗稅,養蠶要蠶稅。附加稅之外還有附加,名之為“雀鼠耗”,每繳納糧食一石加耗兩鬥。連絲、棉、綢、線、麻、皮這些雀鼠根本不吃的東西,也要加“雀鼠耗”,每繳納十兩加半兩。

到了後漢的隱帝時,“雀鼠耗”由納糧一石加耗兩鬥增到四鬥。廣大人民痛苦不堪,但又不敢咒罵皇帝,於是便將仇恨集中發泄在老鼠身上,咒罵老鼠是“耗子”。後來,人們就把老鼠稱為“耗子”。

“白眼”的由來

阮瑀是三國時代有名望的“建安七子”之一,他的兒子阮籍從小受父親的影響,胸懷大誌。當時操縱著魏國朝政的是司馬父子,這使他十分灰心,便經常去找他的朋友嵇康等人喝酒,每次都大醉而歸。

阮籍的母親去世後,前往吊唁的親友有很多,也包括嵇康的哥哥嵇喜,可是嵇喜是個追逐名利的官員,與司馬父子關係甚密。阮籍見到他很不高興,所以自他跨進阮籍母親的靈堂,阮籍就不願理會,便把黑眼珠滑進眼皮底下,用白眼珠翻了翻,嵇喜灰溜溜地回去了。

嵇康得知後,就帶了酒和琴去吊喪,阮籍見到嵇康馬上站起來迎接,眼神裏充滿了感激。

後來,人們便用“白眼”表示對人的厭惡。

“爆竹”的由來

很久以前,深山裏居住著一個名叫山魈的凶猛怪物,它的尾很短,頭很大,身高一丈多,四肢粗壯,長著褐色毛,腹部為灰白色,深紅色的鼻子,兩隻凹進去的眼睛,很尖很長的牙齒。這種怪物經常結夥下山偷盜食物,如果人們不小心惹上了它們,就會染上一種可怕的病。

這種怪物有一個弱點,就是害怕爆炸的聲響,一聽到這個聲響,就會馬上跑掉。人們知道了它這個弱點後,便燃燒竹子,用竹子燃燒時發出的聲響把它嚇跑。因為山魈冬天在山上很難找到食物,經常下山侵犯村民,所以冬天人們燃燒竹子嚇跑山魈的次數更多。春節時,當然更不希望它們來了,所以家家戶戶都來燒竹子,慢慢地,春節爆竹便成了表示驅逐瘟疫迎接吉祥平安的傳統流傳下來。

自從火藥發明以後,人們便將火藥裹卷在紙裏,點燃會發出很大的聲響,如同燃燒竹子一樣,從此爆竹也就成了放鞭炮了。

“捉刀”的由來

“捉刀”是指請人代筆作文,關於它的由來,還有一段曆史故事。

三國時,曹操部下有一個名叫崔琰的武官,儀表堂堂。曹操常認為自己的相貌比不上他。

有一次,匈奴派來的使者要見曹操。曹操就叫崔琰冒充他代為接見,為的是使匈奴使者見而敬畏。接見時,崔琰穿戴了魏王的衣帽,比平時更有精神。曹操自己卻佩著刀,畢恭畢敬地站在崔琰的座位旁,裝作侍衛的樣子,從旁邊觀察匈奴使者的態度。

接見過後,曹操還想知道匈奴使者的反應,便派人去暗暗打聽。

派去的人聽見使者對身邊的人說:“魏王儀表固然出眾,可是那個座旁捉刀人,看來倒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哩!”

後來,人們稱代人作文為“捉刀”。例如請人代寫文章,就叫“請人捉刀”;替人作文的人,就叫“捉刀人”。現在流行的把替考人叫“槍手”,把請人代考叫做“請槍手”,與“捉刀”的意思差不多。

“犧牲”的由來

現在,人們把因公捐軀稱做“犧牲”,而在古代,它卻指用來祭祀祖宗的牲畜。

“犧”是指在宗廟祭祀的純色的家畜。色純曰“犧”,是指毛色純一的牲畜。“犧”為祭牲之專名。“犧牛”就是純色的牛。《禮記·曲禮下》:“諸侯以肥牛,天子以犧牛。”這是說,古代禮製,祭祀諸侯用肥壯的牛,祭祀天子則要用純色的牛。“牲”指供祭祀的家畜。孫詒讓《正義》:“祭牲必毛純體完。”全體的牛、羊、豬叫做“牲”。“體完”、“全體”都是指整隻的牛、羊、豬。這裏的“牲”便是指用於祭祀的整隻的家畜。對於祭祀祖先的饗宴,不僅要毛色純(犧),而且要整隻的(牲)。從這裏可以看出古人對於祖先的饗宴,是非常隆重而講究的。牲畜,指人飼養的動物,如“家畜”、“農畜”,含義較廣泛。古時有所謂“三牲六畜”,“三牲”指豬、牛、羊;而“六畜”,則包括雞、犬、豬、牛、馬、羊。古時常用“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以形容農之豐年。據鄭玄注:“始養之曰畜,半用之曰牲。”這便是說,剛開始飼養的牲口叫“畜”,養壯大而可宰的叫做“牲”。

現在我們所說的“牲口”,是指能為人服役的家畜,如牛、馬、驢、騾等,可是在古代,那是統指禽獸等動物而言的。《明史·職官誌三》中所說的“牲口房”,是指畜養珍禽異獸的處所,而並非牛棚馬廄。

由此可見,“犧牲”的現代義在古漢語中是沒有的,這個現代義是根據古代宰殺牛羊豬以供祭祀這一事而引申出來的。

“推敲”的由來

“推敲”是指斟酌字句、反複琢磨,有時也指對文章觀點、某個問題的認真研究、精心修改等。故事出自唐代詩人賈島。

賈島年輕時因家境貧寒,出家當了和尚。他有個叫李凝的好友,隱居在長安城外一個幽靜僻遠的地方。一天,他去拜訪李凝,出門遲了點兒,到李家已是夜深人靜的時候了。李凝熱情接待了來客。賈島在李家待了幾天,臨行時還寫了首詩。

這首詩的題目是《題李凝幽居》,詩的開頭四句是: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

前兩句刻畫李家位置的幽靜偏遠,後兩句描述賈島夜訪李凝的情景。他最滿意的是後兩句:月色如水,樹影婆娑,倦鳥歸巢,萬籟俱寂。這時,一個和尚繞過池塘,穿過小徑,來到一戶人家推門欲入。詩的語言淺顯,意境優美。但賈島並沒有急於定稿,在回家路上,他反複吟詠,字斟句酌。他覺得用“敲”字來代替“僧推月下門”中的“推”字似乎更為貼切,但又有些猶豫不定。於是,他一邊輕輕吟誦,一邊伸手反複做“推”、“敲”兩種動作,完全沉浸在詩思之中,竟然忘卻自己是騎著驢子在大路上走。

就在這時候,代理京兆尹(京城行政長官)韓愈的儀仗隊浩浩蕩蕩地來了。賈島因為思想專注,沒有發覺,驢子衝撞了儀仗隊,擾亂了整齊的隊伍。

韓愈見此情景,奇怪地問:“僧人何故犯我儀仗?”

賈島被人拉下驢子,這才猛然醒悟,知道自己闖下了大禍,於是趕緊把事情的原委如實稟告,懇請韓愈開恩恕罪。

韓愈聽了事情始末後,十分讚賞賈島的“苦吟”精神,因而並不怪罪。他還極感興趣地讓賈島把詩再念一遍,沉思了片刻,笑嗬嗬地說:“用‘敲’字比較好。月夜訪友,即使友人家門虛掩,也應敲門而入才是常理。況且,用有聲的‘敲’比起‘推’字更能寓靜於動,當當當的敲門聲,在靜謐的夜空回響,更能映襯出夜的和諧、幽靜的美的意境。”賈島省悟,急忙合掌行禮,表示感謝。

“抬杠”的由來

“抬杠”是指兩人互相狡辯,互相駁斥。為什麼叫“抬杠”呢?這從我國的民間習俗上能夠找到答案。

過去,我國民間過春節鬧元宵經常會有形形色色的集會,其中有一個奇特的“抬杠會”。其道具非常簡單:由眾人抬著一個巨大的杠杆,杠杆翹起的一端安著一把椅子。一個頭帶紗翅帽、身穿紅袍的醜官就端坐在那把高高的椅上。這個醜官的台詞並不固定,他的任務是即興回答觀眾提出的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以致互相爭辯、拌嘴,常常逗得人們哄堂大笑。這樣,時間一長,人們就把類似這樣的對話稱為“抬杠”了。

關於“抬杠”,民間還有個有趣的故事呢。傳說古時候有個店鋪掌櫃,十分擅長“抬杠”。有一次,張果老騎著毛驢來到了這裏,他聽人說這個掌櫃很會抬杠,心裏很不服氣,於是就掏出銀子下了賭注,張果老以為自己是神仙,勝一個凡人不成問題,便讓掌櫃先發難。掌櫃劈頭就問:“大仙整日騎著毛驢遊蕩,究竟是往後退,還是往前走呢?”張果老毫不猶豫地說:“那還用問,當然是朝前走。”掌櫃又說:“你經常倒騎毛驢,怎能說是往前走呢?”一時把張果老問得張口結舌,隻好認輸,丟了銀子灰溜溜地走了。

又有一次,孔子周遊列國來到這裏,也聽說了店掌櫃會抬杠的事,於是也下了賭注。掌櫃問道:“請問夫子,‘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可是您說的?”孔子見他說出自己的名言,心裏十分得意,傲然答道:“正是!”掌櫃見孔子那副模樣不禁冷笑道:“那麼您高堂健在卻周遊列國,遊的方向也不確定,豈不是自砸招牌、自毀其言嗎?”一席話問得孔子說不出話來,把僅有的二兩銀子丟下就跑了。

孔子回來後想起掌櫃的冷笑,想起自己這麼多年的遊而無獲,心裏頓時感到陣陣淒涼。弟子顏回見老師愁眉不展,便問是怎麼回事,一聽說事情原委便寬慰老師說:“夫子不必為小人的話而傷感,弟子這就去把您的錢贏回來。”

於是,顏回一手拿著一杆秤,一手拿著鋼刀,來到了店鋪,張口就說:“掌櫃的,我說你這腦袋不到半斤,不信割下來稱稱!”說著話就要動手。掌櫃忙說:“認輸,認輸!”這樣顏回毫不費勁地贏回了老師輸掉的銀子。

“清真”的由來

早在南北朝時期,人們就開始使用“清真”一詞了。但從南北朝到宋朝這一段時間裏,“清真”一詞在文人筆下隻是用來讚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寫清雅幽美的環境。

唐宋以後,“清真”一詞開始與宗教相聯係。因宗教都自稱“清道”,又都主張“清靜無為”,故喜用“清真”一詞。明中葉後,穆斯林將新的含義賦予“清真”一詞。他們認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無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獨一至尊”。伊斯蘭教信仰的中心是:“萬物非主,唯一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

後來,人們把按照伊斯蘭教的風俗習慣製作的各種食品,稱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點”。此外還有“清真餐廳”、“清真小吃店”等。

“喬遷”的由來

我國人民曆來有“擇吉搬遷”的習慣,並把搬家稱為“喬遷”。

“喬遷”這個詞來自《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穀,遷於喬木。”喬木指高大的樹木。喬遷指鳥兒飛離深穀,遷到高大的樹木上去。也就是說從陰暗狹窄的山穀之底,忽然躍升到大樹之頂,得以飽覽明媚廣闊的天地,這確實是讓人高興的事,難怪親友也為之高興、祝賀。

“蜜月”的由來

新婚的夫婦總要利用他們的新婚假期,探親訪友,觀光旅遊,形影不離地盡情享受這終身難忘的幸福時光。這段時間通常被人們稱為“蜜月”。

“蜜月”起源於一個愛爾蘭的傳說。據說,在6世紀初愛爾蘭有個克爾特部落,部落首領有一個名叫愛麗施的女兒,她長得花容月貌。鄰國的王子們都紛紛向她求婚,因為愛麗施喜歡蜜糖,那些向她求婚的王子們就都把自己本國上好的蜂蜜挑來送給她。後來,愛麗施愛上了一位年輕英俊的王子,並且很快和他墜入了愛河。於是,她叫人把那些王子們送來的蜂蜜釀成了香甜可口的蜜酒,結婚那天就用它來款待前來祝賀的來賓。可是釀造的蜜酒很多,一時喝不完,這對幸福的夫妻又足足喝了一個多月才把它喝完。新婚佳期,這對年輕夫婦,喝著香甜的蜜酒,感到非常幸福。因此,他們新婚的第一個月被稱為“蜜月”。以後,大家便用這個詞來形容一般夫妻的婚後頭一個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