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由來
1919年以前,人們在寫作時無論是表示男性還是女性,都用“他”。到1919年,有人開始用“伊”字指代女性。一段時間內,指代女性的“他”和“伊”經常並用,特別混亂。1920年,劉半農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專門創造了一個女字旁的“她”來指代女性,還特別寫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詩歌。這首詩歌後來廣為傳唱,“她”也很快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一直沿用了下來。
“萬歲”的由來
“萬歲”一語是封建時代臣下對皇帝的一種尊稱,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而“萬萬歲”的稱呼,則首創於唐朝。武則天稱帝後,特別喜歡臣下奉承她,借此抬高自己“名不正”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一天,武則天在金鑾殿召集翰林院眾學士,出題答對,她出了一道題:玉女河邊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眾學士搜腸刮肚,對答幾十句,武後都不滿意。一位慣於拍馬屁的學士看出她的心思,忙吟道: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武後興高采烈,推為傑作。從此“萬萬歲”一詞就流傳於朝野上下。
“老爺”的由來
明清時官場上稱“爺”,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中央九卿、翰林和地方司道以上官員統稱“老爺”,其餘的小官隻能稱“爺”。清乾隆年間,九卿、翰林和司道以上官吏升格稱“大老爺”;府縣長官稱為“太老爺”;舉人、貢生則稱“太爺”。清末,知縣、未加銜的知府以及六品以上的佐吏俱稱“大老爺”,舉人、貢生和監生稱“老爺”。
“大人”的級別比“爺”的尊稱高出一等。清代京官四品以上,地方官司、道以上稱為“大人”。清末六品翰林、七品編修有時也稱做“大人”。
“宰相”的由來
“宰相”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泛指的職官稱號。“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輔助的意思。宰相的職責為輔佐皇帝,總攬政務,是封建國家的最高行政長官。宰相的正式官名隨著朝代的更替,先後出現過丞相及相國、大司徒、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幾十種。
“翰林”的由來
“翰林”起源於唐代。唐玄宗置翰林院,內設有翰林待詔、翰林供奉,後來又稱翰林學士,為文學侍從之官。到唐德宗以後,職掌機要文書,書寫並管理皇帝的命令,當時號稱“內相”,首席翰林學士稱承旨。宋代,翰林學士的地位進一步提高,設有翰林學士院,與實際掌政事堂(中書門下)樞密院居平等地位。明代的翰林是從進士中選拔的,他們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成了正規的朝官。清代翰林院以大學士為掌院學士,其下設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等官。
“中堂”的由來
“中堂”是大學士的俗稱。清朝時,“大學士”是個空名,為了滿足大學士對權力的要求,常常讓其管理一個部。朝廷官員,一般設漢、滿族各一人,就座時分東西入座,當中是空的。如有管部大學士,則坐在正中,兩旁由漢滿尚書陪坐,滿漢四侍郎在下麵兩旁分坐,所以大學士就被稱為“中堂”。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堂”成了一種尊稱,隻要是大學士、協辦大學士,不管是否管部,一律稱為“中堂”。
“博士”的由來
秦漢時掌通古今,備顧問。漢武帝設五經博士並置博士弟子學習經術,以聰明威重一人為博士祭酒。魏晉以後的太常博士隻是禮官性質,和作為教官的國子博士、太學博士等職掌不同。
“陛下”的由來
“陛”,原指帝王宮殿的台階。“陛下”是臣僚謁見帝王時所處的地點和位置。後來,可能是臣僚們為表示對帝王的恭敬而用的一種稱謂。因而臣僚見帝王常用“陛下”一詞,慢慢就轉變成了對帝王的尊稱。
“足下”的由來
古文中,對人的尊稱有“足下”一詞。為什麼以“足下”作為尊稱呢?原來這裏有一個故事。
晉公子重耳(後來的晉文公)即位之前,由於受到父親晉獻公的寵姬驪姬的讒害,被迫到外國流亡十九年。
在這漫長的逃亡生活中,隨臣介之推一直忠心耿耿地跟著他。在重耳饑餓難忍時,介之推曾割自己腿上的肉給重耳吃。後來重耳做了國君,在封賞跟隨他的有功之臣時,偏偏把介之推給忘了。
介之推便和母親一起隱居山林。後來,晉文公想起了他,派人召見,但介之推就是不出山。晉文公無奈,便下令放火燒山,想迫使介之推出來。但介之推仍然不出來,最後緊緊抱住一棵樹被燒死了。
為此,晉文公非常傷心,他把介之推抱木而死的那棵樹砍下,做了一雙木屐穿在腳下,每當走路時木屐一響,他就想起介之推,常常潸然淚下,俯視木屐說:“悲夫足下!”
“足下”本來是晉文公懷念介之推的稱呼,後來就演變為對人的尊稱。
“千金”的由來
古時候,官紳或富貴人家的未婚女子被尊稱為“千金小姐”。而到了現在,人們經常稱小女孩為“千金”,這是沿用古代說法。
古時候,“千金”隻是一種貨幣單位。秦代以一鎰(20兩)為一金,到漢朝時以一斤黃金為一金。
“千金”一詞最早見於《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這裏的千金的意思是“黃金千斤”,後來則被引申為非常貴重、非常寶貴的意思,如“一字千金”、“一刻千金”等。後來,人們又把將相官紳、富豪大賈家的未婚女子比做“千金”。真正以“千金”稱未婚女子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大概是元代戲曲家張國賓的作品。他在雜劇《薛仁貴榮歸故裏》中寫道:“你乃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
“公主”的由來
“公主”這個名詞是春秋戰國時代才開始有的。周朝的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禮的,而叫同姓的諸侯來主婚。當時各諸侯國的諸侯一般稱“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為是諸侯主婚,天子的女兒就被稱為“公主”,當時諸侯王的女兒也被稱為“公主”。到了漢朝時,隻有皇帝的女兒才能稱為“公主”,諸侯王的女兒則稱為“翁主”。這樣,“公主”就隻表示皇帝的女兒了。後來,這種叫法就一直延續下來了。
“駙馬”的由來
漢武帝時設有駙馬都尉一職,作為皇帝的高級侍從官。皇帝出巡時,為了安全,常在他乘坐的正車之外,另設副車若幹輛,其外觀裝飾與正車相同。駙馬的職責就是掌管副車。起初,駙馬都尉多由皇室或外戚及王公大臣的子弟擔任。到三國時,魏國的何晏因與公主結婚,被授予駙馬都尉之職。其後,杜預與司馬懿(晉宣帝)的女兒安陸公主結婚,也被拜為駙馬都尉。魏晉之後,皇帝的女婿照例加駙馬都尉稱號,簡稱“駙馬”。駙馬已不是官職,僅是稱號而已。從此,“駙馬”就成了皇帝女婿的官名了。
“丈人”的由來
“丈人”現僅指“嶽父”,而在古代卻有很多含義:
一、對老者和前輩的尊稱。例:“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論語·微子》)。
二、指家長或主人。例:“家丈人召使前擊築”(《史記·刺客列傳》)。
三、女子對丈夫的稱呼。例:“婦病連年累歲,傳呼丈人前一言”(漢樂府《婦病行》)。
四、代表嶽父。宋代話本《錯斬崔寧》裏的“丈人”便指嶽父。
“泰山”的由來
唐玄宗李隆基到泰山封禪,丞相張說擔任封壇使,順便把他的女婿鄭鎰也帶去了。按照老規矩,有幸隨皇帝參加封禪者,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級。鄭鎰本是九品官,張說利用職權,一下子把他連升四級。唐玄宗在宴會上看到鄭鎰突然穿上五品官穿的紅色官服,覺得奇怪,便去問他。鄭鎰不知如何回答。這時,擅長諷刺的宮廷藝人黃幡綽在一旁調侃道:“此泰山之力也!”一語雙關,唐玄宗與鄭鎰心照不宣,事情就這樣混過去了。
後人因此稱妻子的父親為“泰山”。因為泰山又稱東嶽,是五嶽之長,所以又轉而把妻父稱做“嶽翁”、“嶽父”等,妻母則稱做“嶽母”。
“東床”的由來
東床指女婿。東晉時郗鑒讓門人到王導家去物色女婿。門人回來說:“王家少年都不錯,但聽到消息時,一個個都裝出矜持的樣子,隻有一個年輕人,袒腹東床,隻顧吃東西,好像沒聽到我們說話一樣。”郗鑒一聽忙說:“這個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以後,人們就稱女婿為“東床”。這個袒腹東床的青年就是後來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由此,“東床”便成了人們對女婿的尊稱。
“紅娘”的由來
元代著名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講述了一個優美的故事:唐貞元年間,書生張君瑞進京趕考,與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識於蒲州東十裏的普救寺,兩人一見鍾情,情愫暗生。由於老夫人從中作梗,一對情人苦苦相思。鶯鶯的丫環紅娘十分機靈,見小姐每日愁眉苦臉,便想辦法為他們傳遞情書,並將小姐的情況告訴張君瑞。後來,在紅娘的幫助下,鶯鶯終於不顧禮法束縛,和張君瑞私定終身。但是,老夫人知道此事後,要棒打鴛鴦,拆散他們。機智的紅娘勇敢地站出來,抓住老夫人的弱點加以要挾,使老夫人不得不承認既成事實,使得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後來,人們就把那些為未婚男女牽線做媒,成人之美的婚姻介紹人,稱為“紅娘”。
“媒人”的由來
很久以前,在山的兩頭有兩個村莊,一個叫東莊,一個叫西莊,這兩個村莊相距很遠,所以很少有來往。
東莊有一個青年叫趙景,樸實能幹。西莊有一個姑娘叫阿彩,聰明美麗。
有一年,這兩人在一位好心老漢的介紹下認識了,後來相愛結了婚。
夫妻倆非常感激這位老漢,總想找機會報答他,可是這位老漢後來卻離開了這個地方,怎麼也找不著。夫妻倆經過一番商量後,決定由心靈手巧的阿彩動手,用米粉為老人塑了尊像作為紀念。
塑像放在哪兒比較安全呢?他們想來想去,最終決定將這尊塑像藏在一個櫃子裏,待他們結婚紀念日時,再取出來跪拜一番。
誰知,到了他們結婚紀念日那天,打開櫃子一看,這尊用米粉雕的像已經發黴了,成了一個黴人。
村裏人很快便知道了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後來人們便將男女婚姻的介紹人稱為“黴人”。
後來,人們覺得“黴”字不雅,也不吉利,就把“黴人”改為“媒人”,一直流傳下來。
“先生”的由來
“先生”一詞最早見於《論語》。《為政》篇裏記載“有酒食,先生饌”,它的意思是指父兄。但是不同時代“先生”的指代有所不同。經書中的先生大多指的是老師,後來人們把年長有德者也尊稱為先生。正因為如此,孔子被後來封建各王朝尊稱為“大成至聖先師”。到了元代,把道士也稱做先生。如今,“先生”已成為社會場合通用的禮貌稱謂,不僅男人可以稱做“先生”,女人也可稱做“先生”。有些女子也把自己的丈夫稱為“先生”。在有些地方,有稱醫生為“先生”的。
“太太”的由來
“太太”作為對已婚婦女的稱呼,始於明代官場。明代中丞以上官員的妻子被稱為太太。北洋軍閥和民國時期,太太的稱呼開始泛用,從大帥到芝麻官,其眷屬可相稱太太。後來此風漸漸擴大到了民間,現在,更是廣泛在台、港、澳及海外華人社會流行。
“連襟”的由來
妻姐妹們的丈夫稱做“連襟”。“連襟”一詞較早出現於杜甫的《送李十五丈別》詩中,形容彼此關係密切,還沒有後來的那種關係。北宋末年,洪邁有個堂兄在泉州做幕賓,不很得意,洪邁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帶做節度使,洪邁托他寫薦書推薦堂兄去京城供職,洪邁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邁寫了一份謝啟,其中幾句是:“襟袂相連,夙愧末親之孤陋;雲泥懸望,分無通貴之哀憐。”而比洪邁還早一些的馬永卿,在所著《懶真子》裏提及,江北人呼友婿為“連袂”,也呼“連襟”。由此可見,宋朝時,“連襟”這個稱謂就已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