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輯 名 著(1 / 3)

《荷馬史詩》的由來

《荷馬史詩》是歐洲最早的文學作品,相傳為荷馬所寫。《荷馬史詩》反映了古希臘時代的社會麵貌,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荷馬史詩》以公元前21世紀末曆時10年的特洛伊戰爭為背景,描寫了古希臘社會中的種種人物,以及眾多天上、地下和海裏的神仙鬼怪,無奇不有。它分為《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伊利亞特》分24卷,由1.5萬餘行的六音步長短格的英雄體構成。詩歌集中描寫了10年戰爭最後一年裏的51天內發生的事。講述了古希臘英雄阿喀琉斯由於阿伽門農奪走了他的女俘,憤然退出戰爭,導致希臘軍慘敗,直至後來因為他摯愛的戰友陣亡,他才重返戰場,並殺死特洛伊的將領赫克托。《奧德賽》分24卷,1.2萬餘行,著重描寫了奧德修斯10年海上漂泊中最後40天的事情。它以海上冒險和家庭生活為中心,描寫奧德修斯的不畏艱難和珀涅羅珀的堅貞,歌頌了智慧、勇敢和忠誠。

《吉爾伽美什》的由來

《吉爾伽美什》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詩,產生於蘇美爾時代。它是西亞兩河流域的上古人民創造的一部優秀文學作品。

《吉爾伽美什》以楔形文字記述在12塊泥板上,全詩約有3000餘行,發現於亞述古都尼尼微的亞述巴尼拔統治時期的王宮圖書館。《吉爾伽美什》史詩記述了兩河流域的上古神話傳說,內容豐富,情節曲折,充滿想象力。史詩歌頌了吉爾伽美什英勇無畏,為保護人類幸福與神怪作鬥爭的英雄行為,反映了兩河流域上古人民探求自然規律和生死奧秘的願望。

《伊索寓言》的由來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的一部寓言集。但並非伊索個人所寫,而是後人根據拜占庭僧侶拉努得斯收集的寓言和陸續被發現的古希臘寓言傳抄本編訂的。

《伊索寓言》裏的角色皆由動物充當,采取擬人化的手法,有的揭露權貴的愚蠢、殘暴,有的總結人生的智慧、經驗,教人處世的原則。其內容豐富多彩,篇幅短小,淺顯生動的語言中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多方麵描寫了古希臘人民的生活,使我們看到了當時社會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標準。《伊索寓言》在群眾中廣為流傳,常被人引用,並且對歐洲文學尤其是寓言的創作影響很大。

《一千零一夜》的由來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在西方被稱為《阿拉伯之夜》,在中國又被譯為《天方夜譚》。

《一千零一夜》以山魯佐德和山魯亞爾的故事為總體框架,然後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方法將二三百個故事嵌入,描繪了中古時期阿拉伯地區廣闊豐富的生活畫麵,以離奇多變的題材、流暢通俗的語言、奇幻迷人的想象,塑造了各式各樣的人物形象,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同時也為後世作家的創作提供了充分的養料。其中濃鬱的浪漫主義色彩,大膽的誇張,構成了撲朔迷離的藝術境界,對世界文學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源氏物語》的由來

《源氏物語》是日本中古物語文學的典範之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之一。一般認為成書於11世紀初,作者是女作家紫式部(約978—約1016)。

《源氏物語》描寫了光源氏一生政治命運的沉浮及其縱情聲色的生活,反映了平安時代中期日本宮廷錯綜複雜的權勢鬥爭和貴族糜爛的兩性關係,從而展示了這一時期上層貴族的精神麵貌。令人稱道的是,書中竟有90餘處引用我國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句,以及大量的中國典故、史實。因此,《源氏物語》不僅是日本古典文學的經典,而且也可視為中日兩國古代文化交流的明證。

《神曲》的由來

《神曲》是意大利著名詩人但丁(1265—1321)最偉大的作品。

《神曲》是一首政治抒情詩,分為《地獄》、《煉獄》、《天堂》三部,每部33歌,加上序曲,共100歌,總計14233行。長詩采用中古文學特有的幻遊形式,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描述了1300年迷途於黑暗森林的故事。《神曲》大量運用象征、比喻的手法,並在文字意義之外蘊涵神秘的寓言意義、哲學意義。它以極其廣闊的曆史畫麵,反映出意大利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的轉折時期的現實生活和各個領域發生的社會、政治變革,顯示了爭取人格獨立的人文主義光芒,為文藝複興時代文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對後世的世界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堂吉訶德》的由來

《堂吉訶德》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1547—1616)的代表作。

《堂吉訶德》著重刻畫了矛盾又複雜的堂吉訶德,讚揚了他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扶貧濟弱的優良品德,廣泛地涉及了當時人文主義思想問題。書中出現了近700個人物,描寫的生活畫麵十分廣闊,真實而全麵地反映了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西班牙的社會現實,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荒淫無恥,對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堂吉訶德》是歐洲長篇小說史上的一座裏程碑,被視為現代小說的奠基之作。自問世以來,它已用70種文字出版了兩千多個版本,成為世界各國讀者普遍熟悉和喜愛的世界文學名著之一。

《巨人傳》的由來

《巨人傳》是法國文藝複興時期最重要的小說家和人文主義學者拉伯雷(1494—1553)花20多年時間完成的長篇諷刺小說。

《巨人傳》共分五部,取材於法國民間傳說故事。第一部寫卡岡都亞奇異的出生和成長經曆。他因接受經院式的教育而變得愚鈍,後來接受人文主義教育才使身心得以全麵發展。他在約翰修士的幫助下打敗了侵略者,並建立了德兼美修道院來報答約翰修士。第二部寫卡岡都亞的兒子龐大固埃的出生和受教育經曆,他在巴黎求學時遇到巴汝奇,後在巴汝奇的幫助下,戰勝了迪普索德國。第三部寫龐大固埃和巴汝奇為解決巴汝奇的婚姻疑問而到處漫遊的故事。第四、五部繼續寫他們為尋訪神瓶到處漫遊,最後找到了神瓶,得到的啟示是一個“飲”字,就是要暢飲知識,暢飲真理,暢飲愛情。這也是拉伯雷人文思想的總結。《巨人傳》全麵反映了16世紀上半期法國的社會生活,表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意識,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由來

莎士比亞(1564—1616)所作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廣為流傳,為各國人民所熟知。這是一部反映了人文主義者愛情理想與封建壓迫之間衝突的悲劇。

羅密歐與朱麗葉一見鍾情,成為戀人,但因家族不和而受到百般阻撓。後經神父幫助,兩人秘密舉行了婚禮。一次,羅密歐為友複仇,刺死了提拔特,被判放逐。而朱麗葉被逼嫁給巴裏斯伯爵。神父為了幫助他們,讓朱麗葉吃安眠藥裝死,並派人通知羅密歐趕回。但送信人誤了行程。羅密歐聽到朱麗葉去世的消息,就趕到她身邊自殺了。朱麗葉醒來見愛人已死,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部悲劇以兩家的械鬥開場,以主人公之死換來的兩家和好結束,否定了封建家庭間的紛爭與仇殺,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製度,歌頌了自由的愛情。劇中的男女主人公已成了世界文學人物中的著名典型,是爭取愛情和婚姻自由的典範。

《魯濱孫漂流記》的由來

《魯濱孫漂流記》是英國著名小說家笛福(1660—1731)的一部啟蒙主義代表作。

小說的主人公魯濱孫性喜冒險,富有開拓精神,他決心航海經商。在一次販賣黑奴的途中,船在海上遇險,隻有魯濱孫一人幸存,並漂流到一個荒島上。魯濱孫在荒島上搭帳篷,挖地窖,養羊群,種麥子,造工具,做木舟,用獸皮做衣服等等,與大自然抗爭。在第25年,他救了一個土著人,收其為仆人,給他取名為“星期五”。後來,一艘英國船經過荒島,魯濱孫幫船長製服了鬧事水手,並坐船回到了英國。至此,他已在荒島生活了28年。

《魯濱孫漂流記》以蘇格蘭水手塞爾柯克在荒島上的真實經曆為原型。作者用生動逼真的細節把虛構的情景描畫得使人如同身臨其境,使故事具有強烈的真實感,表現了強烈的資產階級進取精神和啟蒙意識。

《格列佛遊記》的由來

《格列佛遊記》是愛爾蘭著名政論家和諷刺小說家斯威夫特(1667—1745)創作的寓言小說。

《格列佛遊記》共分四部,由主人公格列佛自述他漫遊海外各種奇異國家的經曆。第一部寫格列佛海上遇險而到了小人國利立浦特。那裏的人隻有六英寸高,但貪婪、殘忍、鉤心鬥角。第二部寫他到了大人國,他向國王宣揚英國政體之完善,軍威之無敵,武器之高超,但受到國王的批評。第三部主要寫他在飛島國的見聞,那裏的統治者住在飛島上,對人民實行高壓政策。第四部寫慧駰國,這裏的馬是有理性的居民和統治者,一種形似人類的動物“耶胡”則凶殘貪婪,為慧駰所豢養。

小說用幻想遊記的形式對現實進行深刻地批判和諷刺。小說的諷刺鋒芒直指英國的政治、軍事、文化等各方麵。小說的諷刺手法也極其高超,有影射,有象征,有譴責,有對比,使得《格列佛遊記》成為世界最著名的諷刺作品之一。

《老實人》的由來

《老實人》是法國傑出的哲學家、曆史學家、作家伏爾泰(1694—1778)最優秀的哲理小說。它是伏爾泰對柏林科學院1755年關於萊布尼茨的樂觀主義的懸賞征文作的形象解答,也是對當時一種盲目樂觀主義哲學的嘲笑。

“老實人”是脫龍克男爵家的養子,從小受家庭教師、“哲學家”邦葛羅斯的關於“一切皆善”的教育。後來因為邦葛羅斯及周圍人的不幸遭遇,以及自己經受的磨難,老實人認識到這個世界並不完美,唯有“工作可以使我們免除煩悶、縱欲和饑寒三大害處”,因此“種植園地最為要緊”。

小說就是這樣把哲學爭論帶進了文藝領域,用離奇荒誕的情節、具有突出思想特征的人物形象、誇張和諷刺相結合的藝術手法來反映客觀現實。它批判了盲目樂觀主義思想,揭露了封建製度的腐朽和教會的反動。

《新愛洛伊絲》的由來

《新愛洛伊絲》是法國傑出的哲學家、教育學家、文學家盧梭(1712—1778)在文學史上奠定地位的第一部重要作品。

《新愛洛伊絲》借用12世紀青年女子愛洛伊絲與他的老師阿卜略卜的愛情故事,描寫了貴族小姐尤麗和她的家庭教師聖·普樂之間類似的愛情悲劇。普樂是個平民知識分子,在貴族家庭擔任家庭教師,天長日久,與學生尤麗小姐產生了愛情。可僅僅因為他的出身,尤麗的父親不同意這門婚事,普樂不得不離去,尤麗也被迫嫁給一個門當戶對的貴族。多年後,普樂又被請來任尤麗子女的家庭教師。兩人再度相逢,感情和義務使雙方處於痛苦的矛盾之中,最後尤麗在這種痛苦中死去。

小說人物集中,情節簡單而曲折有致,所采用的書信體裁便於抒寫人物的內心世界。整個作品飽含反封建的激情,又充滿感傷情調,猶如一首優美的抒情詩。而且在描寫人物內心世界時,盧梭還加入了對許多美妙的自然景物的描寫,起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為此,盧梭成為第一個使有關大自然的描寫成為文學作品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的作家,開創了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

《少年維特之煩惱》的由來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著名詩人、作家歌德(1749—1832)的一部感傷主義小說。它不僅是德國浪漫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同時也是德國心理分析小說的開山之作。

《少年維特之煩惱》描寫了一個感情脆弱、不能與生活中的苦惱作鬥爭,在守舊的環境裏找不到出路的“反叛的受難者”(普希金語)的形象。主人公維特愛上了一個已經訂了婚的少女夏綠蒂,以致絕望、病狂,最後自殺而死。

維特的煩惱是什麼?上流社會的汙濁庸俗、沆瀣一氣,人和人之間的相互傾軋、敵意和蔑視;門當戶對的婚姻,不可跨越的等級製度,以及求自由而不得、求擺脫而不成的痛苦。這些煩惱表現了德國進步青年的覺醒和軟弱,也是對當時德國封建製度的揭露和控訴。書信體和第一人稱的寫作手法,使作者得以淋漓盡致地表現主人公複雜和深刻的思想變化。

《格林童話》的由來

《格林童話》是由德國著名的兒童文學家雅各·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6—1859)兄弟根據民間口述材料改寫而成的童話故事集。

《格林童話》包括兒童和家庭故事、兒童宗教傳說和補遺三部分,共計210篇,篇篇都是值得閱讀的精品。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紅帽》、《青蛙王子》等童話故事,膾炙人口,享譽世界。《格林童話》是歐洲編寫最早、篇幅最長、係統性最強的一部童話集。作品的主要內容是頌揚勤勞和誠實,鄙棄懶惰和自私,鼓勵對暴力和邪惡的反抗,激發對被壓迫者的同情和愛護。作品問世以來,已被譯成7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備受歡迎。

《唐璜》的由來

《唐璜》是英國傑出詩人拜倫(1788—1824)的一部最重要的未完成的長篇詩體小說,是一部反映當時社會的大型諷刺性史詩。

《唐璜》描寫了主人公貴族子弟唐璜因與貴婦朱麗亞發生性關係,被母親送往歐洲旅行的故事。通過唐璜在海上旅途中遇險、與海盜女兒海黛相戀、加入俄軍作戰、出使英國等故事情節,作者不僅向讀者展現了各國風光,而且也讓大家看到了各國的種種弊端:蘇丹宮廷的荒淫、俄國軍隊的殘忍、英國上流社會的虛偽和勢利等等。

作者在文中以機智的詩句縱橫議論哲學、宗教、藝術和科學方麵的問題,嘲笑湖畔詩人的奴隸哲學,駁斥貝克萊的唯心主義。全詩以整個歐洲為廣闊畫麵,詩人的筆鋒馳騁其中,得心應手,可以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歌德稱之為“絕對天才之作”。

《紅與黑》的由來

《紅與黑》是19世紀法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1783—1842)的代表作。

《紅與黑》發表於1830年。它以政治為經,戀愛為緯,以於連向上爬的個人奮鬥為主線,廣闊地展示了七月革命前夜激烈的階級鬥爭,特別是封建貴族複辟與資產階級反複辟的生死搏鬥,反映了資產階級逐漸戰勝封建貴族的曆史進程。作品以新的風格、新的人物、新的藝術技巧,劃出了一個新的文學時代。《紅與黑》作為一部充滿魅力的作品,深刻揭示了社會環境對人類性格和命運的深遠影響,完美展現了當時法蘭西社會各個階層人民的性格與鬥爭。在西方,於連的形象已深入人心,研究司湯達作品的人數足以和中國研究《紅樓夢》的“紅學”等量齊觀。作為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部傑作,《紅與黑》在許多國家被列為禁書,但依然贏得了世界各國讀者的心。《紅與黑》在今天仍被公認為歐洲文學皇冠上一枚最為璀璨精致的藝術寶石,是文學史上描寫政治黑暗最經典的著作之一。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人們因此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

《安徒生童話》的由來

《安徒生童話》是丹麥偉大的兒童文學家安徒生的代表作。

《安徒生童話》共有168篇作品,依作家的創作時間,大體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童話多是想象豐富,靈采飛動,充滿詩意和幻想,代表作品有《拇指姑娘》、《海的女兒》、《醜小鴨》等。中期童話現實主義力度加強,對普通民眾的生活多有反映,代表作品有《賣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等。晚期作品持續中期風格,略帶抑鬱,主要作品有《單身漢的睡帽》等。安徒生童話以其浪漫的想象、巧妙的構思、風趣的語言和深刻的寓意為讀者喜愛,在歐洲幾乎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他的童話甚至成為北歐文學的代表、丹麥的象征。

《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的由來

《德國—— 一個冬天的童話》是德國詩人海涅(1797—1856)創作的一首政治抒情長詩。

《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共27章,它是以1843年10月海涅從法國回漢堡探望母親,在途中看到離別13年後的封建德國就像冬天一樣寒冷,像童話一樣荒唐,於是他將自己的見聞和觀感用光怪陸離的夢幻形式寫成了這首著名的長詩。長詩的內容主要包括:對反動的檢查製度的諷刺;對封建製度的憎惡和仇恨;對教會的尖銳批評;對革命的預見。總的來說,這首長詩不僅批判了封建德國的現實,同時又表現了詩人對未來的樂觀態度和對德國會得到新生的信念,表達了海涅重視革命實踐的思想。

《人間喜劇》的由來

《人間喜劇》是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巴爾紮克(1799—1850)的代表作,它因展示了公元19世紀前期整個法國的社會生活而被譽為“社會百科全書”。

《人間喜劇》由91部小說組成,共寫了2400多個人物。作為一部生動、形象的法國社會史,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現實主義曆史的作品,它首先描寫了在資產階級金錢勢力的逼攻下封建貴族一步步地衰亡,資產階級靠著壓榨勞動人民發跡的肮髒曆史。揭露資產階級的自私和貪得無厭的本性是《人間喜劇》另一個重要內容。《高老頭》中兩個被金錢熏染得冷冰冰的女兒在榨取完父親的錢財後,棄自己孤貧的父親於不顧,任他病死在一家破爛公寓的閣樓上而毫不傷心。在揭露貴族沒落和資產階級殘酷剝削的同時,《人間喜劇》也描寫了勞動人民的貧困生活,讚揚了他們的優秀品質。

《巴黎聖母院》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