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是法國著名詩人、戲劇家、小說家雨果(1802—1885)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長篇小說。
《巴黎聖母院》通過巴黎聖母院所發生的慘絕人寰的故事,無情揭露了天主教和封建統治的罪惡,具有鮮明的反封建、反教會精神。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孚羅洛引誘吉卜賽女郎愛斯美拉達不遂,便誣蔑她謀殺情人法比斯,判她絞刑。外貌極醜而心地善良的教堂敲鍾人卡西莫多將愛斯美娜達救出。後來,吉卜賽人圍攻鍾樓。混亂中,克洛德又將愛斯美拉達騙到手,再次遭到拒絕後,他將愛斯美拉達送上了絞刑架。悲痛的加西莫多憤怒地將克洛德推下了鍾樓。
《巴黎聖母院》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主義小說。它藝術地再現了400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的曆史真實,宮廷與教會如何狼狽為奸壓迫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怎樣同兩股勢力英勇鬥爭。作者將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動豐富的戲劇性場麵有機地連綴起來,使這部小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悲慘世界》的由來
《悲慘世界》是雨果的另一部傑出的長篇小說,是最能體現雨果人道主義思想的作品。
《悲慘世界》以真實的事件為藍本而創作,描寫了窮工人冉阿讓一生的故事。冉阿讓因偷一塊麵包而坐了19年牢。出獄後,他改名行善,當上了市長。但為了解救被誤認是冉阿讓的流浪漢商馬弟,他前去自首,又被逮捕。他再次逃出後,收養了一個女工的女兒珂賽特,繼續行善。長期追捕他的沙威為他的崇高精神所感動,最終放了冉阿讓,自己投水自殺了。在冉阿讓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的德行得到了珂賽特和她丈夫的理解。
小說展示了一幅廣闊而典型的19世紀法國社會的現實畫麵,以大量的筆墨描寫了下層人民的窮困生活,對他們的遭遇傾注了無限的同情,同時也對社會的黑暗進行了控訴。整部作品充滿了人道主義思想。
《簡·愛》的由來
《簡·愛》是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自傳色彩的愛情小說。
《簡·愛》發表於1847年。它一問世,就立即震動了英國文學界。人們普遍認為它是夏洛蒂·勃朗特“詩意的生平”的寫照,是一部具有自傳色彩的作品。主人公簡·愛是個孤兒,她心地善良,感情深摯,善於思考,個性倔強。她敢於反對壓迫、屈辱和任何卑鄙邪惡的行為,敢於表達自己強烈的愛憎,敢於捍衛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尊嚴。簡·愛對貴族羅切斯特的愛,不是建築在金錢、名譽、地位之上,而是有著真摯熱切的感情和思想上的共鳴。她衝破階級鴻溝,蔑視社會習俗,勇敢大膽地愛上羅切斯特並與他結婚,與他平起平坐,盡管他此時已雙目失明。
簡·愛的個人奮鬥是對當時英國婦女受歧視、無地位的不合理製度的抗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婦女社會地位問題。這在英國文學史上是一個創舉,這也正是它在當時的社會引起如此強烈反響的重要原因。
《呼嘯山莊》的由來
艾米麗·勃朗特(1818—1848)是夏洛蒂·勃朗特的妹妹、安妮·勃朗特的姐姐。《呼嘯山莊》是她的唯一一部小說,卻是她們三姐妹作品中最出色的,至今仍震撼人心。
《呼嘯山莊》描寫吉卜賽棄兒希克利被山莊老主人收養後,因受辱和戀愛不遂,外出致富,回來後對與其女友凱瑟琳結婚的地主埃德加及其子女進行報複的故事。全篇充滿強烈的反抗壓迫的鬥爭精神,又始終籠罩著離奇、緊張的浪漫氣氛,非常吸引讀者。《呼嘯山莊》剛發表時並不為人所注意,但自20世紀以來,對這部小說的社會意義和藝術成就的評價日趨升高。30年代英國進步評論家福克斯稱它是19世紀中後期“維多利亞時代”所產生的“三大巨著”之一,因為它代表著受壓迫的下層人民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出的強烈抗議。
《湯姆叔叔的小屋》的由來
《湯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國作家斯托夫人(1811—1896)的代表作。
《湯姆叔叔的小屋》發表於1852年。小說講述了一個敗落地主家族中將被出售的黑奴的命運。女奴伊麗莎帶著兒子哈裏不甘被賣,逃到了自由州,得到了廢奴主義者的保護,在和同樣出逃的丈夫會合後,終於抵達了自由的加拿大。而家奴總管湯姆卻甘願聽從主人的擺布,最終被賣到新奧爾良,最後落到凶殘暴戾的奴隸主萊格利手下。由於萊格利慘無人道的行徑,許多奴隸開始逃跑。萊格利懷疑湯姆幫助兩個女奴逃走,對他嚴刑拷打,但湯姆最後什麼都沒說。當第一次賣掉他的奴隸主的兒子趕來贖買他時,遍體鱗傷的湯姆還是離開了人世。
《湯姆叔叔的小屋》以生動、逼真的描寫,飽滿、激昂的政治熱情,形象地再現了當時美國南方社會的麵貌,揭示了奴隸製的殘暴和黑奴的悲慘命運。本書在啟發民眾的反奴隸製情緒上起了重大作用,被視為推動美國內戰的起因之一。
《死魂靈》的由來
《死魂靈》是俄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劇作家果戈理(1809—1852)的代表作。
《死魂靈》描寫一個投機鑽營的騙子——六等文官乞乞科夫買賣死魂靈(俄國的地主們將他們的農奴叫做“魂靈”)的故事。乞乞科夫來到某市,先用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打通了上至省長下至建築技師的大小官員的關係,而後去市郊向地主們收買已經死去但尚未注銷戶口的農奴,準備把他們當做活的農奴抵押給監管委員會,騙取大筆押金。他走訪了一個又一個地主,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買到一大批死魂靈,當他高高興興地憑著早已打通的關係迅速辦好了法定的買賣手續後,其罪惡勾當被人揭穿,檢察官竟被謠傳嚇死,乞乞科夫隻好匆忙逃走。《死魂靈》的發表震撼了整個俄國。在作者犀利的筆下,形形色色貪婪愚昧的地主,腐化墮落的官吏以及廣大農奴的悲慘處境等可怕的現實,被揭露得淋漓盡致。從而,《死魂靈》以其深刻的思想內容、鮮明的批判傾向和巨大的藝術力量成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
《物種起源》的由來
《物種起源》是英國著名科學家達爾文(1809—1882)關於進化論的奠基之作。
《物種起源》發表於1859年。全書分為15編,前有引言和緒論。書中係統地講述生物進化的過程與法則。第1~5章的內容是全書的主體及核心,標誌著自然選擇學說的建立。第6~10章中作者設想站在反對者的立場上給進化學說提出了一係列質疑,再一一解釋,使之化解。第11~14章,達爾文用他的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進化論對生物界在曆史演變、地理變遷、形態分異、胚胎發育中的各種現象進行了令人信服的解釋。《物種起源》以全新的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把生物學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提出震驚世界的論斷:生命隻有一個祖先,生物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逐漸發展而來的。它發表傳播後,生物普遍進化的思想以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已為學術界、思想界公認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茶花女》的由來
《茶花女》是法國作家小仲馬(1824—1895)的代表作。這部傑出的作品是作者根據自身的經曆寫成的。
《茶花女》真實生動地描寫了一位外表與內心都像白茶花那樣純潔美麗的少女被摧殘致死的故事。主人公瑪格麗特是個農村姑娘,長得異常漂亮;她來巴黎謀生,不幸做了妓女。富家青年阿芒赤誠地愛她,引起了她對愛情生活的向往。但是阿芒的父親反對這門婚事,迫使她離開了阿芒。阿芒不明真相,尋機羞辱她,終於使她在貧病交加之中含恨死去。作品在藝術表達上獨特而新穎。組織情節時,用了追敘、補敘、倒敘,手法多變,生動有致。一個個懸念的設置,扣人心弦,使人不忍釋卷。特別是作品洋溢著濃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劇氣氛,有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
《包法利夫人》的由來
《包法利夫人》是法國現實主義文學家福樓拜(1821—1880)的代表作。
《包法利夫人》發表於1857年。小說講述了一位小資產階級婦女愛瑪為追求激情浪漫的生活而和他人通奸並大肆揮霍家中的錢財,最終身敗名裂,服毒自殺的故事。福樓拜花了5年時間完成這部小說,他曾逐字逐句進行推敲,精心地雕琢小說的藝術結構,講究細節的準確無誤。他重視觀察分析和客觀地描寫,避免在小說中發表自己的主觀見解。福樓拜在創作上刻意追求完美,《包法利夫人》也因此而達到藝術上極其完美、精致的程度,被認為是“法國第一部真正的現實主義小說”。
《罪與罰》的由來
《罪與罰》是一部卓越的社會心理小說,是俄國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年)的代表作。
《罪與罰》發表於1866年,講述了一個貧困但正直善良的青年拉斯柯爾尼科夫為了擺脫生活的困境,殺死了放高利貸的老太婆及其妹妹,卻在同樣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成為街頭妓女的索尼婭的感召下向警方投案自首的故事。小說真實地描繪了一幅城市市民生活的悲慘圖畫,深刻地揭示了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道德原則,反映出農奴製改革以後,俄國社會在資本主義衝擊下所發生的動蕩和變化。作者運用獨特的敘事方式,細膩的心理刻畫,采用內心獨白的手法,將人物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是最能代表陀思妥耶夫斯基藝術風格的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的由來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的代表作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它通過女主人公安娜追求愛情而失敗的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麵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整體上反映了俄國在農奴製改革後“一切都翻了一個身,一切都剛剛安排下來”的那個時代在政治、經濟、道德、心理等各方麵的情況與衝突。《安娜·卡列尼娜》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使得這部作品成為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而小說所獨創的“拱門式”結構,對後世的長篇小說創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哈克貝利·費恩曆險記》的由來
《哈克貝利·費恩曆險記》是馬克·吐溫(1835—1910)最成功的作品,也是美國文學史上一部劃時代的作品。美國小說家海明威稱頌它是“我們所有的書中最好的一本書”。
《哈克貝利·費恩曆險記》講述了主人公哈克貝利·費恩忍受不了酒鬼父親的毒打,偷逃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並在那裏遇到同樣是出逃的黑奴吉姆。為了幫助吉姆逃脫追捕,哈克決定和吉姆乘木筏由密西西比河順流而下,逃往廢奴區。途中,他們遇上兩個騙子。雖然哈克最終識破了騙子的陰謀詭計,可他們已把吉姆賣掉了。小說通過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結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僅批判封建家庭結仇械鬥的野蠻,揭露私刑的毫無理性,而且諷刺宗教的虛偽愚昧,譴責蓄奴製度的罪惡,並歌頌了黑奴的優秀品質,宣傳不分種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權利的進步主張。
《羊脂球》的由來
《羊脂球》是法國近代著名中短篇小說家莫泊桑(1850—1893)的代表作品。莫泊桑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一生創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說和6部長篇小說,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
《羊脂球》發表於1880年,講述了1870年普法戰爭期間發生的一個故事。一輛法國馬車在離開敵戰區時,被一名普魯士軍官扣留。軍官一定要車上一個綽號叫羊脂球的妓女陪他過夜,否則馬車就不能通過。羊脂球出於愛國心斷然拒絕。可是和他同車的有身份的乘客為了各自私利,巧言利弊,逼她為了大家而犧牲自己,羊脂球出於無奈而作了讓步。可當第二天早上馬車出發時,那些昨天還苦苦哀求的乘客們卻突然換了一副嘴臉,就好像她不存在一樣。在緩慢前進的馬車中,羊脂球忍不住落下了眼淚。作家利用對比的手法,把民族危難之時不同階層的態度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卑賤者反倒有崇高的民族感情,“高貴”者心地卻更肮髒和卑鄙。
《吉檀迦利》的由來
《吉檀迦利》是印度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哲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畫家、社會活動家泰戈爾(1861—1941)最著名的詩集。
《吉檀迦利》是以頌神為形式的抒情哲理詩,共收詩102首。“吉檀”是“歌”、“歌曲”的意思,“迦利”是“雙手合十”,表示敬仰之意。《吉檀迦利》的字麵意義就是“獻”,獻給神的詩。詩集的主要內容寫愛情、自然、童趣等等,是有起有結,有主題旋律又有變奏的完整樂章。它全麵表現了作者的宗教和哲學思想,抒發了他對“無限”和“梵我一如”等境界的神往,表現了他對人民、祖國和自然的熱愛之情。在藝術上,詩歌融哲理與詩情於一體,語言清新流暢,感情含蓄細膩,意境深遠。1913年,泰戈爾因《吉檀迦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尤利西斯》的由來
《尤利西斯》是愛爾蘭小說家喬伊斯(1882—1941)的代表作品,是公認的意識流經典作品。
《尤利西斯》的情節相當簡單,描繪了1904年6月16日早晨8點到次日淩晨兩點這18個小時內發生的事,通過書中三個主要人物的意識流,反映那一天的都柏林氛圍以及他們的精神世界。小說成功地運用了意識流的手法,將外部的現實和人物內心的意識,對過去的回憶,對現在的體驗以及對未來的幻覺,交織在一起加以描寫,情節具有很大的跳躍性和隨意性,因而成為意識流文學首屈一指的典範作品。
《變形記》的由來
《變形記》是奧地利著名小說家、現代派代表作家卡夫卡(1883—1924)短篇小說代表作。
《變形記》發表於1915年。它用荒誕的手法描寫了主人公格裏高爾·薩姆沙在一天清晨突然變成了一隻甲蟲,從此失業,被家人唾棄,最後在寂寞與孤獨中死去。作者用這種異化的象征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製度下人性的冷漠,以及個人無法掌握命運,生活在恐懼與孤獨之中的生活本質。在整個作品中,處處流露了作者對可怕的異化無能為力,對社會現狀無可奈何的悲觀情緒。《變形記》完整地展現了卡夫卡思想的內容與詩情,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由來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蘇聯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的一部自傳體小說。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描寫了一個普通工人的兒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英雄的經曆,塑造了具有執著信念和高尚人格的保爾·柯察金的形象,展現了蘇聯人民保衛蘇維埃政權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壯麗圖景,歌頌了蘇維埃青年在烈火中戰鬥的曆程和為革命獻身的精神。這是一部鼓舞人心的作品,僅在蘇聯,它就以61種文字印刷了600多次,發行量達到3000萬冊。
《飄》的由來
《飄》是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1900—1949)的代表作。
《飄》是一部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長篇曆史小說。它以主人公郝斯嘉的愛情糾葛為主線,展現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方動蕩的社會現實。小說成功地塑造了眾多鮮活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南北戰爭前後南方大莊園的崩潰和貴族家庭的沒落。極富浪漫情調的構思,細膩深刻的描寫以及優美生動的語言,使這部作品極具魅力,從而確立了在美國小說史上的重要地位。自1936年出版以來到1993年,這部小說的全球銷量已經超過2800萬冊。1937年,獲得普利策獎、全美書商協會獎。根據小說拍攝的電影《亂世佳人》在1946年獲得八項奧斯卡大獎。
《靜靜的頓河》的由來
《靜靜的頓河》是蘇聯著名作家肖洛霍夫(1905—1984)的代表作。
《靜靜的頓河》共4部8卷,被稱為“史詩性巨著”。它描繪了1912年至1922年間兩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兩次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蘇聯國內戰爭)中的重大曆史,反映了頓河哥薩克的命運之路。小說以主人公葛利高裏從青年時代參加蘇俄國內戰爭,十月革命時一度加入革命行列,不久又深深地陷入反革命營壘而不能自拔的漫長而複雜的經曆,以龐大完整的藝術體係深刻地反映了俄羅斯曆史最為動蕩的時期廣闊的生活畫麵,情節緊湊,結構有條不紊,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這部小說創作時間持續了將近15年,出版以後,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的反響。1941年榮獲斯大林獎,1965年又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至今,它已被譯為80餘種語言,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學名著之一。
《老人與海》的由來
《老人與海》是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1899—1961)的代表作。該書出版僅48小時就銷量驚人,當年獲得了普利策文學獎。
《老人與海》發表於1952年。它講述了老漁夫桑提亞哥在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後,終於在第85天釣到了一條大馬林魚。然而,在回程的路上卻遭到了鯊魚的阻截,越來越多的鯊魚不斷瓜分這條用了3天時間才製服的大魚。老人奮力和鯊魚搏鬥,當他筋疲力盡地躺倒在沙灘上時,大馬林魚隻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小說以寫實手法展現了捕魚老人桑提亞哥在重壓下仍保持的優雅風度,“人可以被毀滅,卻不可以被戰勝。”這是桑提亞哥的生活信念。這種精神上永遠不可戰勝者成為文學史上最著名的“硬漢”形象之一。對於《老人與海》這本被譯成幾十種文字的作品,海明威自認為 “是這一輩子所能寫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1954年,海明威因《老人與海》榮獲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