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的由來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了西周初(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左右)期間的詩歌305首,因而又稱為“詩三百”。
《詩經》中的詩篇都是配樂的歌詞,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包括十五個地區的“國風”,指的是各諸侯國的土樂民謠,有詩160篇;“雅”是周王室所在地的音樂,分為“大雅”和“小雅”,有詩105篇;頌是歌功頌德,用於宗廟祭祀的歌舞曲,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有詩40篇。《詩經》在語言句式和篇章結構上獨具特色:在句式上以四言為主,每句二拍,雜以一、二、三、五、六、七、八言;在篇章和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回還往複的形式,來加強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楚辭》的由來
“楚辭”本來是泛指楚地的民歌,具有濃鬱的南方地域特色,後專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
西漢末,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定書名為《楚辭》。其中選編了屈原的《離騷》、《天問》、《九歌》、《九章》、《遠遊》、《卜居》、《漁父》及宋玉的《九辯》、《招魂》等名篇。《楚辭》中大量引用楚地的風土物產和方言詞彙,富有濃厚的楚國地方特色;內容恢弘,形式自由,句法參差錯落,靈活變化,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楚辭》是繼《詩經》後中國古代又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詩歌總集。它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的先河。
《山海經》的由來
《山海經》是保存上古神話最多的先秦典籍。現在認為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巴蜀地方的人所作,西漢劉歆校書時合編。
《山海經》全書分5卷《山經》和13卷《海經》,共3萬餘字,講述了將近100個神話故事。如“精衛填海”、“大禹治水”、“誇父追日”、“黃帝擒蚩尤”、“西王母”、“刑天”等等。
《左傳》的由來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史,相傳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左丘明所撰。它仿效《春秋》的體例,分條附在《春秋》之後,故稱《左氏春秋》,又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左傳》共30卷,計18萬餘字。記載了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悼公四年(前454年)間269年的史實。書中比較係統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周王朝及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麵所發生的事件,比如聘問、會盟、征伐、搜狩、城築、婚喪、篡弑、族滅、出亡等。全書敘事完整、繁簡適當,體現了高超的記事能力。
《論語》的由來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大約編訂於戰國初期(前5世紀)。
《論語》內容相當廣泛,涉及到哲學、政治、文學、教育、倫理等各個方麵,是儒家思想和中國文化最重要的典籍。全書共20篇、498章,始終都貫穿著孔子仁與禮的學說,囊括了孔子思想的精華。《論語》融政治、道德與教育為一體,中心是做人的道理,其中包含了許多有普遍意義的原則。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論語》以言簡意賅、生動凝練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不少篇章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妙語連珠,發人深省。兩千年來,《論語》一直是中國文人的必讀書。
《孫子兵法》的由來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兵書,又名《孫子》、《孫子兵書》等。此書是春秋末年吳國名將孫武所著。
《孫子兵法》全書共13篇。分別論證了“計”、“作戰”、“謀攻”、“形”、“勢”等軍事命題,對當時的戰爭經驗作了充分總結。書中的語言敘述簡潔,內容也很有哲理,對後世的兵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孫子兵法》曆來受到兵家的重視,宋朝以後被列入了《武經七書》之首,被尊奉為“百世兵家之師”。唐初傳入日本,近代以來又傳入歐美,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據說拿破侖戰敗後還曾為沒有早日得到此書而後悔。
《老子》的由來
《老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的著作。
《老子》上篇稱為《道經》,下篇稱為《德經》,合稱為《道德經》。全書共81章,5000餘字。《老子》是一部以政治為中心的哲理著作,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係,同時也涉及了軍事、管理、宗教、倫理等多方麵的內容。《老子》的語言無所修飾,但蘊涵的道理玄奧而深刻,常常揭示出事物向其反麵轉化及事物之間的關係不斷轉變的規則,反映出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的透徹性。《老子》對後世影響深遠,被譯成多種文字,是海外發行量最高的中國古代文化典籍。
《莊子》的由來
《莊子》是戰國時期思想家莊子的著作。莊子是老子學說的繼承人,也是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莊子》共有52篇,現存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所寫,外篇、雜篇是莊子弟子及後學所寫。《莊子》的中心是探求個人在沉重黑暗的社會中如何實現自我解脫和自我保全的方法。莊子主張“無為而治”,“全性保真”。他認為最理想的社會是上古的混沌狀態,一切人為的製度和文化措施都違逆人的天性,因而是毫無價值的。《莊子》一書多用寓言來說明哲理,文字優美,想象豐富,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戰國策》的由來
《戰國策》是彙編而成的國別體曆史著作。它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至秦朝(前452年~前216年)約240年的曆史。作者不詳,後由西漢末劉向重加整理而成。
《戰國策》共33篇,其基本內容是戰國時代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及其有關的謀議或辭說。它保存了不少縱橫家的著作和言論,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史記》的由來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中國曆史上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作。它成書於公元前91年,由西漢史官司馬遷耗時13年完成。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東漢末年始稱《史記》。它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宏偉著作。全書包括十二本紀、八書、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130篇,52萬餘字。本紀用編年體的方式記述曆代君主的政跡;書是天文、曆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各類典籍文獻的記載;表是以表格的方式分項列出各曆史時期的大事;世家主要敘述貴族王侯的傳記;列傳則是各個不同類型、不同階層的重要人物的傳記。《史記》全麵記述了上自黃帝,下至漢初3000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的曆史情況。
《史記》不僅是中國古代兩千多年來曆朝“正史”的開山之作,同時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首先,它成功地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幾乎涵蓋了各個階層、各個行業。其次,它具有濃鬱的詩意,強烈的感情,愛憎分明,極富感染力。再次,它的語言渾厚,氣勢沉雄,將中國散文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對《史記》的巨大史學價值與文學價值的高度評價和精辟概括。
《世說新語》的由來
《世說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誌人小說”的代表作,編撰者是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
《世說新語》依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36門類,每類收有若幹則,全書共1000多則。每則文字多寡不同,有的篇幅較長,一般是數行即盡,也有的隻是三言兩語。書中主要記述東漢末年經三國至兩晉時期士大夫的生活和思想,側重於晉朝。書中所載均屬曆史上實有的人物。各篇通過記錄許多人物的奇聞逸事和生動言談,具體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尤其是士族階層的生活狀況、文化習俗和他們的精神世界。《世說新語》文字簡約雋永,精練含蓄,給人以美的感受。以簡單的文字再現人物自身的活動,描繪出人物的神韻,這是《世說新語》最顯著的藝術特點。
《文心雕龍》的由來
《文心雕龍》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係統的文學理論著作。南朝梁劉勰(約465~約532)撰。成書於南朝齊末。
《文心雕龍》共50篇,由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四大部分組成。書中評論了晉宋以前200多位重要作家,總結了35種文體的源流演變和特點,全麵論述了文學創作和評論上的一些重要問題,內容豐富多彩。《文心雕龍》對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文學的特點和規律等一係列問題,提出了精湛透辟的見解,富於獨創性。因此它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竇娥冤》的由來
《竇娥冤》的全名為《感天動地竇娥冤》,是元代悲劇中的不朽之作。作者是元代著名戲曲作家關漢卿。
《竇娥冤》寫的是楚州貧儒竇天章之女竇娥,幼年被賣給蔡婆家為童養媳,婚後丈夫去世,婆媳相依為命。無賴惡棍張驢兒妄圖霸占竇娥,遭到竇娥的拒絕。張驢兒不死心,欲毒死蔡婆來脅迫竇娥,沒想到卻將自己的父親毒死,便反誣竇娥殺人。官府嚴刑逼審蔡婆和竇娥,為救護婆母,竇娥隻好屈招,被判斬刑。臨刑時竇娥指天為誓,死後將血濺白練,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竇娥死後,這三樁誓願得以應驗。三年後竇天章任廉訪使至楚州,重審此案,為竇娥昭雪。《竇娥冤》通過竇娥的悲慘命運,深刻地揭露出元代社會的黑暗腐敗,熱情謳歌了受壓迫婦女的反抗鬥爭精神和不屈不撓的堅強性格。
《西廂記》的由來
《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知名度最高的幾部偉大作品之一。作者是元代著名雜劇家王實甫。
《西廂記》講述了書生張君瑞在蒲東普救寺遇見崔相國的女兒崔鶯鶯,兩人相愛。老夫人嫌他們門不當戶不對,翻臉毀約,隻準他們以兄妹相稱,侍女紅娘巧妙地幫助他們,使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個故事直接來源於元稹的小說《鶯鶯傳》,並在主題上承接了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不同的是,《鶯鶯傳》寫的是張生對鶯鶯始亂終棄的悲劇,而雜劇《西廂記》則寫的是鶯鶯和張生從相愛、私奔到美滿結局的喜劇。《西廂記》在思想水平和美學水平上達到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高峰。它突出反封建的主題,熱情讚頌了青年一代的青春覺醒和對愛情的自由追求,表達了“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理想。在藝術上,該劇除了突破元雜劇的一般題材進行了大膽革新外,還有著細膩的心理描寫,並以詩情畫意的筆調譜寫出一部大型的古典抒情詩劇。可以說,它是元代雜劇的壓卷之作。
《水滸傳》的由來
《水滸傳》是元末明初小說家施耐庵為宋代“草莽英雄”樹碑立傳的長篇小說。它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白話小說。
《水滸傳》講述了北宋宣和年間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個好漢在山東梁山泊聚義的故事。它以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為背景,通過對不同出身、不同經曆的社會中下層人物一個個被“逼上梁山”的反抗曆程的描繪,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以及“官逼民反”的現實。小說塑造了一群生動的傳奇式英雄人物,如忠義雙全的宋江、有勇有謀的武鬆、肝膽相照的魯智深、剛烈魯莽的李逵等等,寥寥幾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此外,它還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引人入勝的情節、完整而富有變化的結構和明快凝練的語言。它對後世的小說、戲劇、民間文藝等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國外,它的流傳度超過《金瓶梅》、《紅樓夢》等名著。
《三國演義》的由來
《三國演義》是中國小說史上最傑出的曆史長篇小說,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作者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羅貫中(約1330—約1400)。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誌通俗演義》。全書共120回,約75萬字。這部作品以宏大的氣魄、藝術性的筆墨,展現了從東漢末年到三國歸晉期間110餘年的曆史故事,尤其集中於魏、蜀、吳三國統治集團的鬥爭。其中對風雲變幻的政局、驚心動魄的戰爭和奇譎詭詐的謀略描繪得淋漓盡致。作品塑造了諸葛亮、劉備、曹操、關羽、張飛、孫權、周瑜、趙雲等上百個豐滿的曆史人物形象。其中曹操成為曆史上“奸雄”的共名,而諸葛亮則成為智慧的化身。小說寫人敘事“七分事實,三分虛構”,情節曲折驚險,語言明快,雅俗共賞。《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大到國策方針,小到經商從業,為人處世,成為人們學習的典範。
《西遊記》的由來
《西遊記》是一部宗教題材的神魔小說,作者吳承恩(約1500—約1582)取材於民間傳說、平話以及戲劇,經過提煉、加工,最終創作出這部傑出的浪漫主義作品。
《西遊記》共100回。全書描述了大鬧天宮的孫悟空皈依佛門,和豬八戒、沙和尚一起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曆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得成正果。全書充滿著神奇瑰麗的幻想,由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女兒國、真假美猴王等40多個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故事組成。通過這些故事表現了孫悟空神通廣大的本領和不畏艱難險阻的鬥爭精神,也借魔幻世界影現出現實社會的腐朽、黑暗。孫悟空這個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則成為中國最具藝術魅力的神話人物,達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程度。《西遊記》問世以來,受到曆代讀者的熱烈歡迎,成為中國人最為熟悉的一本小說。它不僅是中國古代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同時也是世界文學長廊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
《封神演義》的由來
《封神演義》又名《封神傳》,是繼《西遊記》後中國古代又一部著名的神魔小說。編者是明代的許仲琳。
《封神演義》全書100回,大致可分為兩部分:前30回重點寫商紂王荒淫暴虐;後70回寫武王伐紂。演義敘述紂王進香,題詩褻瀆神明,於是女媧命令三個妖怪迷惑紂王,幫助周國興起。紂王、妲己荒淫暴虐,作惡多端。薑子牙晚年遇文王,幫助文王武王謀劃伐紂。武王起兵反商,商周之戰過程曲折,其間神怪迭出,各有匡助。神仙們也分成兩派,闡教支持武王,有道、釋兩家;截教支持紂王。雙方各逞法術,互有死傷,截教最終失敗。諸侯孟津會盟,牧野大戰,紂王自焚,商朝覆滅,周武王分封列國,薑子牙將雙方戰死的重要人物一一封神。其中著名的情節有“哪吒鬧海”、薑子牙“七死三難”、“十絕陣”、“誅仙陣”等。
《金瓶梅》的由來
《金瓶梅》是我國第一部文人獨創的長篇小說,也是我國第一部以家庭生活為題材的世情小說。成書於明朝萬曆年間(1573—1820),作者蘭陵笑笑生。《金瓶梅》在清代被列為禁書。世傳的版本有兩個係統:《金瓶梅詞話》和《金瓶梅》。
《金瓶梅》以土豪惡霸西門慶發跡暴亡為中心,把筆觸深入到家庭的日常生活範圍,細致描寫西門慶一家的醜陋生活,夫妻、妻妾、主仆之間的種種矛盾,多側麵地反映了一個時代光怪陸離的社會生活畫卷,是一部強烈暴露社會黑暗的作品。書中的文字生動鮮活,結構完整,心理描寫出眾,對後世影響很大。
《紅樓夢》的由來
《紅樓夢》是我國古代最為傑出的長篇小說,是我國古典文學創作的最高峰。《紅樓夢》原稿題名《石頭記》,曹雪芹(1715—1764)在完成80回後,便撒手人寰。現在通行的《紅樓夢》120回本中後40回由高鶚(約1738—約1815)續寫而成。
《紅樓夢》以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圍繞兩個主要人物的感情糾葛,描寫了大觀園內外一係列青年的愛情故事,展開了一個由眾多人物構成的廣闊的社會生活環境,從而揭示了造成悲劇的深刻的社會根源,同時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種種罪惡和不可調和的內在矛盾。《紅樓夢》被稱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全書結構龐大嚴密,人物紛繁複雜,形象傳神到位,語言典雅活潑,令人讀來回味無窮。《紅樓夢》自問世以來,風靡大江南北,經久不衰,由之而來的續書、戲劇、電視、電影作品更是接踵而至。如今,作為專門研究《紅樓夢》的“紅學”已經和“甲骨學”、“敦煌學”一起被列為中國的三門世界性“顯學”。
《聊齋誌異》的由來
《聊齋誌異》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鬆齡(1640—1715)所著的一部文言誌怪小說。
《聊齋誌異》共16卷,計400餘篇。全書內容包羅萬象,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有涉及政治統治的,如《促織》、《竇氏》等;有反映科舉製度的,如《司文郎》、《王子安》等;有表現男女情愛的,如《連城》、《阿寶》等;有概括生活經驗、帶有寓言性質的,如《畫皮》、《狼》等;有反映司法弊端的,如《席方平》、《胭脂》等。作者將筆觸涉入杳冥荒誕之域,借神狐鬼怪直抒胸臆,把現實中的矛盾轉移到幻想領域裏,從而酣暢淋漓、遊刃有餘。《聊齋誌異》的作品具有驚人的想象力,它說狐談鬼,無奇不有,如書中所寫紅蓮變成美女,天空飄落彩船,誦詩治病,襟袖間飛出花朵等情節。寫鬼寫狐,不僅怪異,而且在怪異之外寫出了人情味,這是較一般誌怪小說高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