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輯 姓 氏(1 / 3)

姓氏的由來

現代的“姓氏”,一般指姓。然而,早在先秦時代,姓和氏則是有區別的。“姓”出現於母係氏族公社時期,由同一個先祖母傳下來,主要起著“明血緣”的作用,同姓不可通婚。“氏”則為姓的衍生分支。到了父係氏族公社時期,姓、氏則為父係民族或部落的標記。進入階級社會後,“氏以別貴賤”,氏成為貴族男子的專稱。春秋戰國時,社會發生大變革,姓氏製度也出現混亂,姓氏逐漸混同。秦漢以後,姓氏合一,通稱為姓,一直延續至今。

名字的由來

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嬰兒出生3個月後由父親命名。男子20歲成人舉行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禮時取字。名和字有意義上的聯係。古人名字連著說的時候,通常是先稱字,後稱名。尊對卑稱名,卑自稱也稱名;對平輩或尊輩則稱字。後人通常用兩個字為字。

《百家姓》的由來

《百家姓》始於宋代,它概括了中國漢族的主要姓氏,因書中收錄了姓氏達400多個,故稱之為“百家姓”。《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錢塘(杭州)的一個書生所編撰的蒙學讀物,將常見的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很像一首四言詩,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百家姓》前幾個姓氏的排列是有講究的,如趙是指趙宋,既然是國君的姓,理應為首;其次是錢姓,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為當時國王錢俶的正妃之姓;李為南唐國王李氏等等。與《三字經》、《千字文》相配合,成為我國古代蒙學中的固定教材,因此流傳至今,影響極深。熟悉它,於古於今皆有裨益。

趙姓的由來

趙姓起源於嬴姓。據傳說,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名叫造父,他是嬴姓祖先伯益的後代。造父曾向穆王進獻了八匹千裏馬,穆王用這八匹寶馬配備了一輛非常華麗的馬車,並經常乘坐它,叫造父駕馭著周遊天下。有一年,周穆王乘著這輛車來到西王母居住的昆侖山遊玩。正玩得高興時,卻傳來東南方的徐偃王起兵造反的消息。穆王得知後,急忙往回趕。造父駕著馬車,日行千裏,使穆王及時趕回了都城鎬京,發兵平定了叛亂。穆王認為這次平亂中造父駕車有功,就封他在趙,造父的後代就以趙為姓氏。

孫姓的由來

孫姓來源有三支:一支出於姬姓。周公旦的弟弟衛康叔的後代衛武公有一個兒子叫公子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他以祖父的字“孫”作為姓氏,就是孫氏。另一支出於羋姓。楚國有個著名的賢臣叫偉敖,字孫叔。孫叔敖是楚國國君的後代,他在擔任楚國令尹時,楚國國力十分強盛,深得楚國人擁護。因此後代便以他的字作為姓氏,即孫氏。

李姓的由來

李姓源出於嬴姓。相傳上古帝堯時,擔任大理職務的皋陶的子孫世襲大理的職務,一直經曆了虞、夏、商三代,被人稱為理氏。商末時,理氏後人理徵因為執法不阿,得罪了商紂王,被紂王處死。理徵的妻子契和氏帶著幼小的兒子利貞逃往伊侯之墟。母子倆無錢無糧,幸好當地李樹很多,又值果實成熟季節,母子以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利貞不敢再稱理氏,於是改稱李氏。李利貞的子孫後來便以李作為姓氏。

周姓的由來

周姓源出於姬姓。周人的祖先後稷是黃帝的後裔,本來居住在邰,後來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居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古公亶父的曾孫周武王滅了商朝,建立周朝,但周人姓姬,直到周朝滅亡後,子孫才稱為周氏。周姓還有一支來源,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把普乃氏、賀魯氏等姓也改稱為周氏。

吳姓的由來

吳姓源出於姬姓。周太王有三個兒子:太伯、仲雍和季曆。小兒子季曆很有才幹,他的兒子姬昌又自幼聰明過人,因此周太王打算讓季曆當繼承人。太伯和仲雍明白父親的心意,就自動讓賢,趁周太王生病時,假托外出采藥,出走到東南沿海一帶。當時的江南還很落後,太伯和仲雍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化,當地的族人就推舉他們為君長,在今江蘇蘇州一帶建立了吳國。太伯和仲雍相繼為國君,以後仲雍的子孫世代相傳。春秋時期,吳國漸漸強大起來,成為當時的一個強國。後來由於吳王夫差驕傲自大,被越國打敗,亡了國。夫差的子孫後來便以國名為自己的姓氏。

鄭姓的由來

鄭姓源出於姬姓。周宣王封小弟弟姬友在鄭,史稱為鄭桓公。周幽王時,鄭桓公見幽王無道,預感將來必有變亂,就向太史伯請教避禍的辦法。太史伯說,位於河南中部的東虢、鄶兩國之間有河、洛、濟、潁四條河,交通方便,土地肥沃,是個非常安全的地方,可以把家屬和財產安置到那裏。鄭桓公依計而行。後來鄭桓公的兒子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際,用武力奪取東虢、鄶的土地,在新鄭一帶建立了鄭國。鄭國被韓國滅掉後,鄭伯子孫就把鄭國國名當做自己家族的姓氏了。

王姓的由來

王姓源出有許多,帝王的後裔稱王子、王孫,遂為氏。其一,出於媯姓,相傳為古帝虞舜之後,子孫在陳國,齊王田和為其後人;其二,出於子姓,商紂時王子比幹之後;其三,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又周靈王太子晉,因直諫被廢為庶民,遷居於琅琊,世人稱其為王家,其後亦為王氏;其四,秦滅六國後,各國王族避難散居,至漢朝初年紛紛易姓為王氏;其五,南北朝時,西魏鮮卑族複姓可頗氏,亦改為王氏;其六,古高麗國君有王氏;其七,西鉗耳族有王氏;其八,賜姓,如燕王丹的玄孫嘉,在西漢末年王莽當朝時被賜姓王氏;其九,冒姓,如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馮姓的由來

馮姓源出於姬姓。春秋時期,鄭國大夫馮簡子是公族之後,因為他的封地在馮,便以當地地名為自己的姓氏。馮簡子很有才幹,善於處理國家大事,當時鄭國子產做宰相,許多大事都同他商議。後來馮邑被晉國奪去,成為魏氏子弟魏長卿的封地,長卿的後代也稱馮氏。

陳姓的由來

陳姓源出於媯姓。相傳舜當天子前,帝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讓他們住在媯瑞,即媯水彎曲的地方。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找到帝舜的後裔媯滿。武王把大女兒元姬嫁給媯滿,封他為陳侯,讓他奉守帝舜的宗祀。媯滿死後諡號陳胡公,陳氏就是他的後代。

沈姓的由來

沈姓有兩支來源:一支源出自姬姓。沈原本是上古國名,在河南平輿縣北,最早是夏禹子孫的封國。周初周成王把叔叔季載封在沈國。公元前506年,沈國被蔡國滅掉,沈君的後人便稱為沈氏。另一支出於羋姓。春秋時期,楚莊王的曾孫名叫戌,在楚平王時期任沈縣縣尹,被人稱為沈尹戌。沈尹戌後來任楚國左司馬,他為人正直,疾惡如仇。當時楚國的兩個奸臣費無忌和鄢將師殘害忠良,激起了楚國臣民的憤怒,沈尹戌便借助民眾的力量,殺死了這兩個奸臣,他也因此而得到了楚國人的敬重。沈尹戌的後代也稱沈氏。

楊姓的由來

楊姓有兩個來源,都源於姬姓。西周時周宣王的小兒子尚父被周幽王封於楊,建立楊國。春秋時期楊國被晉國兼並,楊侯的子孫稱為楊氏。晉國滅楊後,將它封給公族羊舌肸。羊舌肸之子以封邑為氏,也稱為楊氏。

秦姓的由來

秦姓源出於嬴姓。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她有一次吞食了路上拾到的一枚燕子蛋,回去後便懷孕了,後生下兒子大業。大業的兒子叫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舜就賜他姓嬴。周朝時,伯益有個後代非子替周孝王養馬,由於他養馬技術高超,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就把秦作為附庸國封賞給他,所以非子又稱秦嬴。周平王時,秦襄公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秦國升為諸侯國。秦國在戰國中後期一直是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後來秦王嬴政一舉攻滅六國,建立起統一的秦王朝,自稱秦始皇。但秦朝僅存15年就被農民起義推翻了。秦朝滅王,嬴姓後人就改稱秦姓。

許姓的由來

許姓有兩個來源。相傳上古時,堯要把帝位讓給一位名叫許由的高潔之士,許由聽說後,就逃到箕山下,靠種地生活;堯又請他做九州長官,他便到潁水邊洗耳朵,表示不願聽到。許由的後代就是許氏。另一支源出於薑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把炎帝裔孫伯夷的後代薑文叔封在許由曾居住過的許,建立許國,稱為許文叔。戰國時期,許國被楚國滅掉,許國國君的後代也以許為姓氏。

張姓的由來

張姓有三個來源。相傳少昊有個兒子叫揮,他通過觀察弧矢星得到啟發,從而發明了弓,因此被封為弓正,專管製造弓箭,並被賜姓為張。另一支源出於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解侯,字張,他的子孫以他的字作為姓氏,也稱為張氏。第三支源出秦末。韓國貴族姬良因避禍而改姓張,稱為張良。張良後來是漢高祖劉邦的主要謀臣,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大功,張良的後代一直將張姓沿用下去。

孔姓的由來

孔姓有幾個來源。一個源出於子姓。周朝時,宋閔公的六世孫名叫嘉,字孔父,在宋國任大司馬,後來因華督作亂而被殺。孔父的兒子木金父當時年幼,家人抱著他逃到魯國避難。木金父的兒子後來便以祖父的字為姓氏,稱為孔氏。另外,春秋時期,鄭國有出自姬姓的孔氏,陳國有出自媯姓的孔氏。

曹姓的由來

曹姓有幾個來源。相傳帝顓頊有個曾孫叫陸終,陸終娶了鬼方氏妹女貴為妻,女貴懷孕三年,剖腹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五個兒子叫安,封在曹國,因而姓曹。西周初年,周武王的弟弟叔振鐸被封在曹國,曹安的後代被改封在邾國。後來,姬姓曹國被宋國滅掉,曹君後代便稱為曹氏。邾國被楚國滅掉後,邾國人也有恢複曹姓的。

華姓的由來

華姓源出於子姓。周朝時,宋戴公有個孫子名督,字華父,又稱華督。華督在宋殤公時任太宰。宋殤公是一個喜歡打仗的人,他在位10年,竟然打了11場仗,百姓們苦不堪言。當時受命輔佐殤公的是大司馬孔父嘉。華督看中了孔父嘉美豔的妻子,就趁機散布謠言,說宋國連年打仗都是孔父嘉的主意,以激起民憤。然後他率領憤怒的民眾衝進大司馬府,殺死了孔父嘉,搶走了他的妻子。殤公知道這事後大怒,準備治華督的罪。華督見狀,幹脆把殤公也殺了,另立公子馮為君,這就是宋莊公。華督的孫子華孫於是以祖父字為氏,華氏在宋國執掌國政達200多年。

金姓的由來

金姓有三個來源。一是上古時期五帝中的少昊死後被尊為西方大帝,又稱金天氏,傳說他的後代就以金為姓;二是西漢時,漢武帝賜歸順漢朝的匈奴太子姓金,取名金日磾,他的後代也就以金為姓;三是五代時,吳越王名叫錢劉,那裏的劉氏為了避他的名諱,改劉姓為金姓,成為金姓的另一支。

戚姓的由來

戚姓源出於姬姓孫氏。春秋時期,衛武公有個後代孫林父在衛獻公時任上卿。衛獻公愛玩,常常因此荒廢政事。孫林父就趁機擴充自己的勢力,打算操縱國政。衛獻公對此十分不滿。孫林父看出衛獻公的心思,就索性夥同亞卿殖趕走了衛獻公,另立獻公的叔叔秋為國君,即衛殤公。殤公把戚邑封給孫林父。不久,孫林父同寧殖爭權失敗,投奔晉國,他的後代以封邑為氏,就是戚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