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輯 姓 氏(2 / 3)

謝姓的由來

謝姓源出於薑姓。周朝初年,伯夷的後代被封為申侯。後來周厲王娶了申侯的女兒為妃子,他們生下的兒子就是周宣王。周宣王把謝地封給舅父申侯。這以後,申侯的子孫中有一支就以謝為姓,稱為謝氏。

鄒姓的由來

鄒姓有兩個來源。一支出於子姓。西周時,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建立了宋國,宋國為子姓。微子啟死後,弟弟微仲即位。微仲的後代正考父為宋國上卿,被封在鄒。他的後代中有一支以封邑名為姓。另一支出於曹姓。帝顓頊的後代曹挾建立邾國,又叫邾婁國。周朝時,邾婁國把邾婁二字合音為鄒,改名為鄒國。鄒國後來被楚國滅掉,邾國國君的後代有一支稱為鄒氏。

竇姓的由來

竇姓源出於姒姓。夏帝相的時候,東方諸侯國有窮氏起兵占領了夏朝的國都,將帝相殺死。帝相的王後緡是有仍氏國君的女兒,當時正懷著身孕。她為了躲避追殺,從一個牆竇裏逃了出去,躲回了娘家——有仍氏國,不久便生下了兒子少康。少康長大後,繼承父業,又重新恢複了夏朝的統治。少康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繼承了帝位,小兒子留在有仍氏國。少康為了紀念母親從竇中逃出,就賜小兒子姓竇,小兒子的子孫便稱為竇氏。

蘇姓的由來

蘇姓源出於己姓。相傳帝顓頊的玄孫陸終有六個兒子,長子名樊,被賜給己姓,封在昆吾國,所以又稱昆吾。昆吾有個兒子於夏代中葉被封在蘇。西周初年,昆吾的後代忿生被周武王任為司寇,專管治安刑獄,由於他辦案公平,受百姓愛戴,也被封在蘇國。忿生遷都於溫,所以蘇也稱溫。春秋時期,蘇國被狄國滅掉,國君的子孫便稱為蘇氏。

潘姓的由來

潘姓來源有兩支。一支源出於姬姓。周文王有一個後代名叫季孫,被封在潘這個地方,季孫的後代就以潘為姓氏,稱為潘氏。另一支源出於羋姓。春秋時,楚國的潘氏是公族子弟的後代,在楚國是很有勢力的家族。

範姓的由來

範姓源出於祁姓。帝舜封堯的兒子丹朱在唐,周成王時改封唐國的後人在杜,因此人稱唐杜國。周宣王時,唐杜國國君杜伯被宣王殺死,杜伯的兒子隰叔逃到晉國,並在那裏擔任士師,隰叔的兒子便以父親的官職為姓氏,稱為士為。士為的孫子士會很會打仗,他因為戰功而先後得到隨和範兩處封地。士為的子孫後來也就分為士氏、範氏、隨氏三支。

韋姓的由來

韋姓有兩支。一支源出於彭姓。夏帝少康封大彭氏的子孫元哲在豕韋國為諸侯。豕韋國又稱韋國,夏代末年它被商湯所滅,韋國國君的後人就稱為韋氏。另一支源出於韓姓,西漢初年,韓信被呂後殺死後,他的兒子逃到南粵,並刪去韓字的一邊,改韓姓為韋姓,他的後代也就一直沿用韋姓。

馬姓的由來

馬姓源出於嬴姓。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善於用兵,為趙國立下很多戰功。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前270年),秦軍進攻閼與,他奉命救援時,先偵察敵情,後派士兵急行前往,占據有利地勢,大破秦軍。趙王為了獎勵他,封他為馬服君。後來趙奢的子孫以他的封號為氏,就是馬服氏,後來又簡稱為馬氏。

鳳姓的由來

遠古有個部落首領叫帝嚳,是黃帝的後代,帝嚳有個大臣叫鳳鳥氏,官職是曆正,就是專管曆法天文,以指導人民按照節氣時令耕地播種和收割的官員。黃帝的後代到這個時候已經成為農業民族了,曆正是個對農業很重要的官職,所以鳳鳥氏家族也興盛,以後世代以鳳為姓。另外一支鳳姓,出於唐代南詔國王族,這個王族的閣羅鳳的後人以鳳為姓,是白族人,生活在現今的雲南大理。

唐姓的由來

相傳堯在當上天子以前,先被封為唐侯。他當上了天子後,立國號為唐,所以堯也稱唐堯。唐堯死後,舜帝又封唐堯的子孫為唐侯。周成王時,唐人發動叛亂,周公旦把唐國滅掉。恰好這時成王因與弟弟叔虞做遊戲,開玩笑要封叔虞為諸侯,就把叔虞封在唐,而把原先唐的後代改封為杜伯,稱為唐杜氏。這樣唐杜氏的後人中有姓唐的,唐叔虞的後代中也有姓唐的。另外,春秋初年,南方有個姬姓唐國,它被楚國滅掉後,唐國國君的後代也稱為唐氏。

薛姓的由來

薛姓源出於任姓。相傳黃帝的小兒子禺陽的十二世孫奚仲在夏禹時擔任車正,是車的創造者,被封在薛,建立薛國。奚仲有個後代叫成,成把薛國遷到摯,改名為摯國。成的女兒即周文王之母。周武王滅商後,又封成的後代為薛侯。春秋時期,薛國遷往邳,薛國人稱薛氏。另外,戰國時期,孟嚐君的父親田嬰被齊湣王封在薛。田嬰死後,孟嚐君以封邑名為姓氏,他也有子孫稱為薛氏。

傅姓的由來

商朝自從把都城遷到殷後,興旺了一陣子,很快又衰落下去。武丁即位後,決心重新振興國家,所以很希望找個能輔佐他的得力大臣。相傳他曾做了一個夢,夢見有神人領著一名能輔佐他治理天下的賢人來見他。武丁醒來後,立即請人畫出了夢中賢人的樣子,並令群臣四處尋訪。眾人找了許久,終於在傅岩找到了此人。武丁見此人果真是夢中所見的那個人,十分高興,就任命他為宰相。此人名叫說,由於他是在傅岩這個地方被找到的,所以人們就叫他傅說。傅說當宰相後,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商朝又興盛起來。傅說的後代就以傅為姓氏了。

齊姓的由來

齊姓源出於薑姓。商朝末年,呂國有一個人名叫薑尚,字子牙,又稱呂尚。他雖很有才幹,但直到70多歲還是得不到施展的機會,呂尚一點兒也不著急,隻是坐在渭水支流茲泉河邊釣魚,靜靜地等待著賢明君主的出現。後來西方周國的西伯昌發現了呂尚,並將他帶回國重用。在呂尚的輔助下,西伯昌的兒子周武王最終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為表彰呂尚,把他封在東方的齊國。戰國初期,齊國的權臣田氏趕走了齊康公,自立為齊侯。齊康公的後代就稱為齊氏。

康姓的由來

康姓有兩支。西周時,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三監叛亂後,把商朝故都周圍地區封給弟弟叔封,建立起衛國。叔封遵照周公旦的囑托,愛惜百姓,謹慎辦事,治國很有成效,因此,周成王後來又任命叔封為周朝的司寇。叔封死後,被諡為“康”,以表彰他能為百姓著想,使百姓過上安寧康富的生活,所以叔封又稱為衛康叔。衛康叔有一個庶子以康為姓氏,這是康氏的主要一支。此外,漢時西域的康居國使者留駐在漢朝,並以國名中的“康”為姓氏,他們的後代,也被稱為康氏。

宋姓的由來

宋姓源出於子姓。商紂有個哥哥叫啟,封在微,所以又叫微子啟。商紂荒淫殘暴,微子啟多次勸諫他都無濟於事。周朝建立以後,微子啟捆綁住自己的雙手,跪著去請求周武王保留商族的香火。周武王就把商紂的兒子武庚封在殷,又命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幫助武庚監管商族遺民。周成王時,武庚見成王年幼,就聯絡管叔和蔡叔發動叛亂,周公旦平定叛亂後,見微子啟仁慈賢明,又沒有參與叛亂,就把商朝舊都的周圍地區分封給他,讓他建立起宋國。此後宋國曆時700多年,直到公元前286年被齊國滅掉。宋國滅亡後,國人為了紀念,就以宋為姓氏。

董姓的由來

相傳顓頊的子孫鷚叔安的兒子叫董父,對龍的習性很有研究。他替帝舜馴養的幾條龍都能表演各種舞蹈,被帝舜賜以董姓,他的後代有以董為姓氏的。另外,“董”有管理的意思。在春秋時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兩個兒子到晉國提任“董史”,專門管理晉國的典籍史冊,他們的子孫也以董為姓氏。

梁姓的由來

梁姓源出於嬴姓。周朝時,嬴姓祖先伯益的後裔秦仲為周宣王大夫,他奉命征討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殺。周宣王就召來秦仲的五個兒子,讓他們領兵繼續征伐西戎。五兄弟團結一致,最終打敗了西戎,並得到周宣王的封賞。其中二兒子康被封在梁,稱為梁康伯。公元前641年,秦國攻滅了梁國後,梁伯的後人就以梁為自己的姓氏。

郭姓的由來

郭姓源出於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的弟弟姬仲被封在東虢。公元前767年,鄭武公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周平王就把虢地賞給他。這時南方的楚國正想向中原擴張勢力,就以周平王無故滅虢為借口,興師問罪,一直打到京城洛邑附近。周平王很害怕,就把姬仲的後裔姬序找來,封在北虢,以平息矛盾。公元前655年,晉國借道虞國滅掉北虢。姬序的後人稱為虢氏。古時虢與郭二字通用,虢氏後來轉為郭氏。

林姓的由來

林姓有兩個來源。一支源於子姓。商朝末年,商紂荒淫無道,殘害忠良,使國家處在危難之中。商紂的叔父比幹是個十分賢德的人,他冒死多次向紂王進諫,紂王惱怒之至,下令將比幹剖心處死。比幹死時,他的妻子陳氏懷著身孕,為了躲避紂王的迫害,帶著四名婢女逃奔到牧野這個地方。後來在深山老林的一個石洞中生下一個男孩,名叫堅,字長思。周武王伐紂後,陳氏帶著堅投奔周朝。周武王因他是賢臣比幹的後代,又出生在深山老林中,就賜堅為林氏,稱為林堅,並拜林堅為大夫。林堅的後代就是林氏。

鍾姓的由來

鍾姓源出於子姓。春秋時期,宋桓公的曾孫伯宗在晉國擔任大夫,他因忠直敢諫得罪了執政的權臣,結果被殺。他的兒子州犁逃到楚國,在楚國任太宰,被楚王封在鍾離。州犁的後人稱為鍾氏和鍾離氏。後來鍾離氏也有簡稱為鍾氏的。另外,周朝有官名鍾師,專管擊鍾奏樂,鍾師的後代有以官名為氏的,也稱鍾氏。

徐姓的由來

徐姓源出於嬴姓。夏朝時,嬴姓祖先伯益的兒子若木被封在徐。徐國曆經夏、商、周,傳至西周穆王時,有國君叫偃。徐君偃以仁義著稱,深得百姓擁戴。有一次在疏導河道時徐君偃挖出了一副紅色的弓箭,他認為這是天賜的祥瑞,就起了代周為天子的野心。周圍的一些諸侯聽說此事後,也紛紛趕來歸附徐君偃。徐君偃於是改稱徐偃王,率領擁護他的三十六國諸侯,起兵反周。此時周穆王正在昆侖山西王母那兒做客,得到消息後,立即讓造父駕車返回鎬京,發兵討伐徐偃王。眼看一場血戰就要發生,徐偃王不忍讓各諸侯的百姓傷亡,便主動投降,後來他的後人就以徐為姓氏了。

夏姓的由來

夏姓源出於姒姓。相傳禹的母親女誌曾夢見流星隕落變成神珠薏苡,她吃了薏苡,醒後便有了身孕,後生下了禹,因此禹得姒姓。禹由於治理了水患,被舜帝封在夏。後來,禹的兒子建立了夏朝。夏朝滅亡後,禹的後代就以夏為姓氏。另外,夏姓還有一支出於媯姓。春秋時期,陳宣公的小兒子公子西字子夏,他的孫子征舒便以祖父的字為自己的姓氏,稱為夏氏。

蔡姓的由來

蔡姓源出於姬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把弟弟叔度封在蔡,建立蔡國。叔度稱為蔡叔度,他與管叔鮮、霍叔處還有一個共同的任務,就是監督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管理殷商遺民,史稱“三監”。周武王死後,成王即位,因他年紀小,故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攝政。管叔和蔡叔很嫉妒周公旦,便串通武庚發動叛亂,結果被周公旦打敗。武庚和管叔被殺,蔡叔被放逐。蔡叔的兒子胡十分賢德,成王就把他封在蔡國。蔡國曆經600年左右,於公元前447年被楚國滅掉。蔡國國君的子孫稱為蔡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