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輯 姓 氏(3 / 3)

田姓的由來

田姓源出於媯姓。春秋時期,陳厲公的兒子陳完原在陳國任大夫,後因避難逃到齊國,受到齊桓公的重用,被任為工正(管理工匠的官)。陳完不願再用原先的姓,就改姓田。田氏後來逐漸掌握了齊國的政權。到了田和這一代時,他幹脆將齊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為齊國國君,這樣薑姓的齊國就變成了田姓的齊國。田氏就是齊國國君的後代。

霍姓的由來

霍姓是上古周朝建立時,周武王封自己的一位叫叔處的兄弟為霍地的首領,那地方就在現今的山西霍州。叔處受封後,被人們稱為霍叔。那時,周武王還讓商代的一部分貴族遷居到山東山西一帶。商代的紂王是周武王推翻的,周武王既想讓商代的那些貴族安居,但又要提防他們起亂,所以就封了自己的親族到那裏,以便監督,霍叔就負有這種責任。當時霍叔、管叔、蔡叔共同負監督之責,被稱為“三監”,有很大的權力。後來霍叔的子孫就以封地為姓。

管姓的由來

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一位弟弟分封在管地,那位弟弟叫叔鮮,受封後建立了管國,人們稱他管叔鮮。管國的公族後代,後來就以國名為姓。另一支管姓,起源於春秋時候的大能人管仲。管仲原出身貴族,但到他這一代時已經貧困。他有大誌,讀書多又見多識廣,後來在齊國做了丞相,使齊國成為霸主。管仲的後代就是管姓的另一大支。

龔姓的由來

遠古黃帝時候,有個人叫共工,是黃帝的大臣,專管治理水土,所以共工的後代在共字旁加了三點水,姓洪。而共工的兒子中有個叫句龍的,繼承了共工的官職,句龍的子孫便在共字上加個龍字,世代姓龔。這個字在紀念共工的同時,又紀念了句龍,所以,洪姓和龔姓有同一先祖。

段姓的由來

段姓有三個來源。一支源出於姬姓。春秋初年,鄭武公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寤生,小兒子叫叔段。寤生出生時母親難產,因而母親薑氏不喜歡他,而喜歡叔段。寤生即位為鄭莊公後,叔段想奪取國君的位子,便和薑氏內外勾結,準備起兵襲擊鄭莊公。不想老謀深算的鄭莊公早有準備,反將叔段打敗,叔段隻好逃往共國。叔段的後代以他的名字為姓氏,稱為段氏。

劉姓的由來

劉姓源於祁姓。相傳堯是遠古部落陶唐氏的首領,他有個後代叫劉累,替夏帝孔甲養龍,被賜姓禦龍。後來,由於劉累飼養不善,死了一條雌龍,劉累怕被孔甲治罪,就帶著家眷逃到魯縣躲了起來。劉累的子孫後來便以劉累的名字為姓氏,稱劉氏。此外還有源出於姬姓。周匡王的小兒子被封在劉邑,號劉康公。劉康公的後代也稱劉氏。西漢初年,劉邦做皇帝後,接受部下婁敬定都關中的建議,把國都遷到了長安,並因此賜婁敬姓劉,另外還賜項伯的族人姓劉。

龍姓的由來

龍姓有三支來源。第一支:相傳舜有大臣名為龍,他的後代稱為龍氏。第二支:黃帝己姓後代有個叫董父的,負責為舜馴養龍,被任命為豢龍氏,他的後代中,有一支將“豢龍”簡化為龍,作為姓氏。第三支:夏朝的劉累替帝孔甲養龍,被賜姓禦龍,劉累的子孫有一支將“禦龍”簡化為“龍”作姓氏,稱龍氏。

葉姓的由來

葉姓有兩支來源。一支源出於沈氏。春秋後期,楚國的左司馬沈君戌在戰場上陣亡,楚昭王便封他的兒子沈諸梁在葉,稱為葉公。葉公的後人就是葉氏。此外,東漢時日南郡邊界外有一個葉調國,葉調國有人來中國定居,並以國名中的“葉”為姓氏,這是葉姓的另一個來源。

白姓的由來

白姓有兩支。一支源於蹇氏。春秋時期,秦穆公有個得力的大臣叫蹇叔。蹇叔有個兒子叫丙,字白乙。白乙是秦國的名將,他的後代以他的字為氏,稱為白氏。另一支源於羋姓。楚平王時,奸臣費無忌誣告太子建與師傅伍奢合謀反叛,楚平王聽信讒言,囚禁了伍奢,並準備殺太子建。太子建急忙逃往宋國,後到鄭國,被鄭國人殺死。太子建的兒子公子勝則跟隨伍奢的兒子伍子胥逃往吳國避難。楚惠王即位以後,楚國令尹子西聽說公子勝是個很賢明的人,就把公子勝召回楚國,封在白邑,稱為白公勝。其後人就以白為姓氏。

申姓的由來

申姓源出於薑姓。商朝末年有個孤竹國,相傳是炎帝後代的封國。孤竹國國君子朝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伯夷,小兒子叫叔齊。兄弟倆在父親死後,互相推讓君位,最後幹脆放棄君位,一齊投奔了周國。周武王姬發伐紂建立周朝後,伯夷和叔齊認為周武王的行為是犯上作亂,便離開周國的都城,隱居在首陽山上,靠采薇充饑,最終餓死在那裏。後來,周武王封伯夷的後人為申侯,其子孫以封地為姓氏,稱為申氏。

古姓的由來

古姓源出於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祖父是古公亶父,他在擔任周族人的首領時,率領族人定居在岐山腳下肥沃的渭河平原。在這裏,古公帶領族人開荒種地,發展農業,還興建了堅固的城牆和宮殿,使周國初具規模並逐漸強盛起來。古公勤政愛民,深受百姓的愛戴。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尊古公為周太王。古公的子孫中有以他的名號為姓氏的,就是古氏。

歐陽姓的由來

歐陽姓源出於姒姓。春秋時期的越國,是夏帝少康的後代所建立的。越王勾踐稱霸後,他的六世孫越王無疆也想稱霸,就去攻打楚國,結果卻被楚國打敗,無疆也被殺死,楚國趁機奪去了越國的大片土地。無疆死後,他的幾個兒子將剩下的越國土地全部瓜分了。二兒子蹄占據了烏程歐餘山的南麵,古時山的南麵稱為陽,所以他自稱歐陽侯,他的子孫中有以歐陽為姓氏的。

夏侯姓的由來

夏侯姓源出於姒姓。西周時,杞國是夏禹後代的封國。公元前445年,楚國滅杞。杞簡公的弟弟佗逃往魯國。魯悼公因為佗是夏禹的後代,祖先又被封過侯爵,就稱他為夏侯氏。他的後代便以夏侯為自己的姓氏。

諸葛姓的由來

夏朝時,伯益的後代被封為葛伯。葛伯的封國滅亡後,葛氏有一支遷往山東諸城,稱為諸葛氏。另外,西漢初年,漢文帝封陳勝起義軍大將葛嬰的孫子為諸縣侯,葛嬰的子孫後來也以諸葛為姓氏。

東方姓的由來

西漢漢武帝時,有個文學家叫東方朔。相傳東方朔本姓張,因為他出生時東方天剛亮,所以名叫東方朔。東方朔為人機智詼諧,敢於向皇帝直言,所提的意見往往能切中時弊,因而漢武帝比較信任他。民間有關東方朔的傳說故事很多。東方朔的後人一直將“東方”這一姓氏延續下來。

令狐姓的由來

令狐姓源出於魏氏。晉國大將魏顆有一次率軍與秦國軍隊交戰,魏顆遭遇秦國勇將杜回。魏顆不是杜回的對手,隻好且戰且退。杜回眼看就要追殺上來,卻被一位老人用茅草繩絆倒在地,魏顆趕緊回身將杜回捉住,最後將秦軍打敗。原來這位老人是魏顆父親的寵妾祖姬的父親,當年魏父去世時,魏顆堅持不讓祖姬為父親陪葬,而讓她改嫁他人。祖姬的父親這次是特意來報答魏顆的救女之恩的。魏顆立下這個戰功後,晉景公把令狐作為獎賞封給他。魏顆的兒子後來就以父親封地的地名為姓氏,稱為令狐氏。

宇文姓的由來

鮮卑族有個部落首領有一次打獵時拾到一塊玉璽,上麵刻著“皇帝璽”的字樣。他認為這是上天賜給自己的名號,於是就自稱“宇文氏”(當地人稱天為宇,稱君為文,宇文就是天子的意思)。東晉時,宇文氏進軍中原,逐漸成為漢族人的姓氏。宇文邕,即北周武帝,他在位期間,禁止佛道兩教,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為國家納稅服役;還多次下詔赦免奴婢雜戶,製定懲治貪汙條例,並統一權衡度量,北周因而國力大增。後將齊滅掉,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上遊,為後來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長孫姓的由來

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珪的曾祖父名叫拓跋鬱律,拓跋鬱律有兩個兒子,大的叫沙莫雄,小的叫什翼犍。什翼犍就是拓跋珪的祖父。北魏建立後,拓跋珪認為大伯沙莫雄的大兒子嵩是曾祖父的長孫,就賜嵩為“長孫”氏。嵩的後代也就一直以長孫為自己的姓氏。長孫皇後即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後,她曾協助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政權。李世民即位後,她常勸其提倡節儉,重視法製,信用賢臣,深得唐太宗的敬重。她還從封建倫理觀出發,編寫了《女則》10卷。

慕容姓的由來

慕容本是鮮卑族的一個部落名稱。三國時期,鮮卑族首領莫護跋在棘城以北(今河北昌黎縣境內)建立國家。據說當時北方漢人流行一種叫“步搖”的帽子,莫護跋很喜歡,也戴了一頂。鮮卑人見他這模樣,都叫他“步搖”。在當地方言中,“步搖”的讀音與“慕容”很相近,所以“步搖”後來就訛傳成“慕容”。莫護跋的子孫後來幹脆就把慕容氏作為自己部落的名稱。東晉時,慕容正式成為姓氏。

法姓的由來

法姓源出於田氏。戰國時期,燕國以樂毅為帥,聯合另外五國軍隊一齊攻打齊國,將齊都臨淄攻破,並連攻下齊國70多座城池。齊國隻剩下宮和即裏兩城還在堅守。齊涸王逃到宮城,不想後來卻被占據在此的楚國人殺死了。齊太子法章隻好化裝成平民逃到百喊太史孜家當仆人。不久,齊國的田單將燕軍打敗,收複了齊國的大片國土。法章向齊國人說明了身份後,被擁為齊襄王。齊襄王的庶子後來便以襄王名字中的“法”為姓氏,稱為法氏。

百裏姓的由來

百裏姓源出於姬姓。春秋時期,虞國有個大夫叫奚,是周太王的二兒子虞仲的後代。因為他住在百裏鄉,所以又叫百裏奚。虞國被晉國滅掉後,百裏奚也淪為晉國的奴隸。後來,晉獻公又把他作為自己女兒的陪嫁奴隸送往秦國。百裏奚不願做奴隸,就在途中逃跑了,卻又被楚國人抓住,成為楚國的奴隸。秦穆公早就聽說百裏奚是個難得的人才,就按當時的奴隸市價——五張羊皮把百裏奚從楚國贖了回來,並封他為秦國大夫。百裏奚的子孫就是百裏氏。

商姓的由來

商姓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出於子姓。相傳上古時,帝嚳有個妃子叫簡狄,她有一天在河裏洗澡,撿到一枚燕子蛋,吃下去後就懷孕了,生下了契。契長大後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由於契是母親吃下燕子蛋後生的,所以被賜給“子姓”。契的十四代孫就是湯,湯滅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被周朝滅後,商朝的一些王族就以國名為姓氏,稱為商氏。另一種說法是出於姬姓。戰國時期,衛國的公孫鞅在秦國實行變法有功,被封為商君,所以又稱為商鞅。商鞅的後代也以商為姓氏,稱為商氏。